華文網

「點贊」市北人,2016年度“感動市北”十佳道德模範溫馨出爐啦~

歡迎關注“微市北”

【新朋友】 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微市北”關注。

【老朋友】 點擊右上角,分享內容到朋友。

你的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TA面對歹徒臨危不懼,殊死搏鬥

TA退休20年,仍心系公益

TA淩晨4點工作,

成為喚醒城市的人

……

自2016年12月份以來,市北區委宣傳部在全區範圍內組織開展了2016年度“感動市北”十佳道德模範評選工作。經候選人徵集、評委評審等程式的遴選,評選出2016年度“感動市北”十佳道德模範。隨小編一起來認識一下他們吧~

2016年度“感動市北”十佳道德模範名單

高穎奇 公安市北分局

王 莉 阜新路街道

呂崇君 城管局

李致蘭 即墨路街道

劉 婷 青島生命樹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王學珍 教育局

隋向玲 海倫路街道

於晶晶 青島四方實驗小學

董秀格 大港街道

郭風英 寧夏路街道

高穎奇:面對歹徒,殊死搏鬥

高穎奇,男,39歲,公安市北分局四方派出所主任科員。

2008年10月,高穎奇轉業參加公安工作,在基層派出所從事刑事偵查工作至今。

從警八年來,直接主辦或參與偵破各類刑事案件200餘起,救助服務群眾1000餘人。

2016年5月10日,在偵辦李某龍特大販賣毒☆禁☆品案的抓捕過程中,高穎奇面對危險臨危不懼,與持刀負隅頑抗的犯罪嫌疑人展開面對面的殊死搏鬥,在造成左手四根肌鍵開放性斷裂、手指多處等身受重傷情況下,

與戰友們攜手努力,一舉將販賣毒☆禁☆品犯罪嫌疑人李某龍、李某傑等4人抓捕歸案,繳獲冰毒近400克,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人民警察的錚錚誓言,維護了社會安寧,為人民警察贏得了榮譽。在“國際禁毒日”期間,高穎奇的先進事蹟,先後被山東廣播電視臺及報刊雜誌、網路媒體等新聞網路媒體進行主題新聞報導,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高穎奇先後榮立個人三等功2次,
5次被評為優秀公務員,曾榮獲“青島市文明市民”“文明市北人”等榮譽稱號,2016年12月榮登“中國好人榜”。

王莉:構架政民關係的“連心橋”

王莉,女,46歲,阜新路街道東太平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

衣衫濕透、嗓子嘶啞、皮膚紅腫情況下,廢寢忘食地忘我工作的熱情不減;創建社區微信平臺,編發108期棚改拆遷日誌每日發佈,900餘戶拆遷戶中1100余人成為粉絲;所負責的鞍北二期棚改專案實現無上訪和諧拆遷。

從事社區工作16年來,王莉一貫以敢於啃硬骨頭、善於用新事物服務社區工作著稱。鞍北二期棚改專案啟動後,專案的登記摸底、入戶評估、搬遷騰房等各個環節,都要由她來綜合協調、親力親為。從早7點到晚9點,答疑解惑、匯總情況、分析討論、查漏補缺,王莉忍受伏季悶熱潮濕逐戶上門做工作,顧不上喝水致使嗓子終日嘶啞,放棄週末和午休為的是居民儘早登記、簽約、住新房。銳意創新,敢於“觸網”,王莉在全區率先開通東太平社區微信平臺。棚改期間終日忙碌,在極具疲倦的情況下,堅持早起晚睡,每日編發棚改日志,通過微信平臺及時發佈,108期拆遷日誌讓居民更加信任社區、相信政府,900餘戶拆遷戶中粉絲高達1100余名,成為構架政民關係的“連心橋”。無私的辛勞,高效的方式,換來的是廣大居民的讚譽和認可,鞍北二期棚改項目也實現了“無上訪”拆遷記錄,探索出“太平和諧拆遷”的新模式。王莉曾榮獲“文明市北人”等榮譽稱號。

呂崇君:清晨喚醒城市的人

呂崇君,男,52歲,市北區環境衛生服務二公司工人。

每天淩晨4點就開始緊張忙碌的一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呂崇君36年如一日,穿梭於大街小巷,默默奉獻在環衛服務的第一線。

為一名垃圾清運車駕駛員,呂崇君負責將管區的垃圾箱內的垃圾收集到垃圾車上,然後再運到垃圾處理廠。36年的堅持讓他練就了過硬的崗位技能,練就了“聽(聲音)、聞(氣味)、視(零件)、探(溫度)”的高超技能。每次出車前,他都堅持運用“絕活”精心進行出車準備,認真檢查車況,絕不圖一時之快而簡化工作流程,車輛有無問題、問題在哪兒都能快速判斷、排除。呂崇君精研本職業務,對所負責的收集路線形成了一套節油降耗的行車作業方案,提高效率的同時還能節能降耗。30餘年來,他駕駛汽車從未發生重大責任事故或車輛責任故障,安全行車70余萬公里。隨著近年來城區環境衛生工作對城區保潔度提出新要求,為保持市容乾淨和方便市民而改為夜間清運垃圾,當市民下班休息時,呂崇君則和同事們一趟趟往返於垃圾中轉站之間。對於工作的辛勞,呂崇君認為,環衛工作總得有人去做,城市乾淨整潔了,這些辛苦也是非常值得。呂崇君曾榮獲“齊魯最美環衛職工”等榮譽稱號。

李致蘭:耄耋之年的“山東好人”

李致蘭,女,87歲,即墨路街道居民。

作為一名退休的老黨員,李致蘭平時生活簡樸、省吃儉用,然而誰家經濟拮据遇到困難,她都會讓兒子把錢送到人家裡;每當從報紙中得知災區募捐、春蕾女童需要捐助等資訊,她總是第一時間到社區捐款,累計捐款數額高達30余萬元。

她樂於助人。1989年任社區居委會主任後,轄區有一位腦血栓患者,癱瘓在床,當時已六十多歲的她把伺候病人端屎端尿等髒活攬到自己身上,直至老人去世。她心系災區。1976年唐山大地震,當時月工資只有30元的她,為災區一捐就是100元;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她向災區捐款6000元;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2014年雲南魯甸地震,她又從省吃儉用的生活費中拿出2萬元捐給災區。每當看到國家有災時,總會看到老人捐款的身影。她熱心公益。自2001年轄區“春蕾女童”馮麗萍成為幫扶對象後,她每年都資助孩子,十幾年從未間斷,至今她仍在幫扶像馮麗萍這樣的“春蕾女童”。近年來,她又每年拿出資金幫扶社區內的困難殘疾人,贊助青島市特殊學校兩名困難殘疾兒童。在近十年來的救災、助殘、人口關愛基金及慈善一日捐等有記錄的捐款統計中,李致蘭的捐款以30余萬元高居榜首。李致蘭曾榮獲“ 山東好人”“青島市文明市民”等榮譽稱號。

劉婷:種下感動你我的“生命之樹”

劉婷,女,32歲,青島生命樹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理事長。

為幫助一群素未謀面的精神疾病患者,劉婷瞞著父母賣掉價值百萬元的房子,放棄年薪20萬的金領工作,成立專門救助精神分裂患者的公益組織——“生命樹”,只為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幫助他人,快樂自己,這早已成為劉婷此生的不懈追求。自2014年以來,劉婷自費幫助精神疾病與精神殘疾人士及其家庭,以社會工作和職業治療等專業方法,積極協助精神疾病康復者回歸社會,幫助精神疾病家庭獲得專業知識和照料支持。截至目前,劉婷帶領團隊服務精神疾病康復者1000餘人次,幫助和支持精神疾病人士家屬3000余人次,協助3名精神分裂康復者回到學校並獲得支持性就業與公開就業。她用自己的積極努力和無私奉獻,協助病人家屬掌握照料知識,最大限度地緩解照料病人時的精神壓力。艱辛地付出,換來的是沉甸甸的榮譽,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劉婷曾榮獲2015年“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感動8500萬”十大人物及“ 山東好人”“青島市文明市民”等榮譽稱號。

王學珍:退休20年,仍心系公益

王學珍,男,85歲,原上清路小學校長。

退而不休,心系公益,退休20多年的時間,王學珍老人全身心撲在“創城”文明巡訪、公益服務活動中,被譽為“城市文明的啄木鳥”。

早年擔任上清路小學校長時,王學珍面對無圍牆、無校門、條件簡陋的巨大困難,帶領老師手推車、自行車齊上陣,硬是造出3000餘平方米的場地,把學校建成四季常青的花園式學校。王學珍退休後堅持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自2003年起廣泛參與社區、社會公益組織,積極投身創建文明城市活動。十餘年文明巡訪沒有完整休過一個節假日,帶領文明巡訪團走遍市北每個街道、社區的大街小巷,宣傳文明理念,掃除惡習陋習,被譽為“街道裡的布衣欽差”“城市文明的啄木鳥”。如今,他依然活躍在公益服務舞臺上,進社區、進學校進行道德講堂授課,堅持組織黨員參與各項公益活動,每年定向幫扶困難居民,為福彩和紅十字機構捐款捐物。秉承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信念,王學珍在公益道路上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王學珍曾榮獲“山東好人”“青島市文明市民”“文明市北人”及青島市文明建設特殊貢獻獎等榮譽稱號。

隋向玲:帶著哥哥出嫁

隋向玲,女,37歲,海倫路街道居民。

二十年如一日照顧殘疾哥哥,隋向玲始終無怨無悔,她用親情大愛兌現了對父母的臨終承諾,用行動履行著兄妹同胞親情,感動著社會各界和居民群眾。

隋向玲的哥哥隋向國7歲時落下腿部殘疾,生活不能自理,母親、父親先後離世後,照顧哥哥、撐起家庭的重擔就落在隋向玲一人身上。哥哥的吃飯、喝水、如廁、洗澡等大小事宜,都由她一人承擔;哥哥久坐會疲勞,她隔一會就幫助哥哥調整坐姿,捶背揉肩緩解疲勞讓哥哥更舒服些。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親朋好友都在為隋向玲介紹物件,但一聽到“要嫁就得帶著殘疾哥哥一起出嫁”的條件就紛紛打起退堂鼓。後經人介紹結識郝青,郝青心甘情願成為上門女婿,夫婦倆共同挑起照顧殘疾哥哥的重擔。隋向玲的行動,也深深地影響著哥哥隋向國,他在世時常懷感恩的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報社會。最終隨著病魔纏身加劇病情,隋向國帶著對妹妹和社會的無限感恩離世。妹妹隋向玲20餘年來7000餘個日日夜夜,把照顧哥哥當成習慣的感人事蹟,卻在社會上廣為流傳,譜寫了一曲兄妹親情的時代讚歌。隋向玲曾獲“青島市文明市民”“文明市北人”等榮譽稱號。

於晶晶:獨自挑起照顧重病雙親重擔

於晶晶,女,35歲,青島四方實驗小學教師。

身為軍嫂,勇挑家庭重擔,始終“孝”字當先,“愛”字裝心,於晶晶無怨無悔地做軍人丈夫的堅強後盾,十幾年如一日侍奉父母公婆,充分體現了賢孝美德。

新婚三個月,丈夫被選調到北京部隊機關幫助工作,作為一名80後獨生女,于晶晶毅然獨自承擔起贍養雙方雙親的職責,照顧好公婆當好兒媳婦的同時,還要照顧好父母當好女兒。2012年婆婆查出罹患癌症,但由於部隊管理嚴格,丈夫無法回家照顧病床上的母親,全部重擔壓在了於晶晶身上。婆婆手術後,她毅然地把遠在貴州的公公婆婆接到青島,在那時,她經歷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喂婆婆吃飯、第一次給婆婆洗腳、第一次給婆婆洗澡。婆婆住院期間,她既要上班,又要照顧老人,每天總是早起晚歸。可能是上天要故意再考驗於晶晶的“孝德”,把更多的重擔壓到她的肩上。2014年,於晶晶的父親也被查出得了肺癌,照顧父母責無旁貸。在父親手術住院的那段日子裡,於晶晶再次成為熟練“陪護”,細心照顧病床上的父親。常言說得好,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於晶晶做到了久病床前有孝心,始終堅持無怨無悔地實踐著她的賢孝美德。于晶晶曾榮獲“青島市文明市民”等榮譽稱號。

董秀格:年近七旬的“金牌宣講員”

董秀格,女,69歲,大港街道百姓宣講分團團長。

作為大港街道百姓宣講分團團長,董秀格年近七旬仍奮鬥在百姓宣講第一線。善於用平常話說身邊事,講出大道理,使宣講寓教於樂,生動鮮活,成為全市開展理論惠民“百千萬”宣講活動的金牌宣講員。

董秀格熱心百姓宣講事業,成立首家百姓文藝宣講隊,用說學逗唱文藝創新形式將黨的好政策傳播到千家萬戶。她精心編寫了十幾萬字的宣講稿,為居民群眾獻上精神食糧;深入全區19個街道、70多個社區,累計宣講200多場,受眾近萬人。先後參加過“青島市四德模範暨身邊好人”巡迴宣講、青島市第二屆百姓宣講大賽及市北區“我們的節日”宣講,同時她還為“青島市四德工程榜上有名活動”編演《四德紅花帶回家》、為“青島市理論惠民百千萬活動”編演《社區講壇花爛漫 理論惠民百千萬》等,均獲得好的成績和群眾的一致好評,青島電視臺、青島日報等新聞媒體先後報導其事蹟。她在三年多的百姓宣講中,通過不斷學習,堅定了理想信念,以年近七十歲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申請入黨成為佳話。董秀格曾榮獲“文明市北人”、市北區“四德榜先模人物”“優秀志願者”及青島市基層宣講先進個人、最美青島人等榮譽稱號。

郭風英:站好最後一班崗

郭風英,女,64歲,寧夏路街道龍潭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

年過花甲的郭風英,受理居民的事不過夜,“自己是塊萬能磚,居民需要隨時搬”,十五年如一日堅守“一撥就辦”的承諾,用身體和生命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質。

為了大多數居民的利益,她能夠直面暴力威脅;遇到惡劣天氣,她不眠不休,靠數不清的點滴和頑強的意志走遍整個轄區;她始終把居民的訴求排在任何事的前面,不惜咬牙奔走於有關部門幾十遍,只為讓所謂的“家人”展開笑顏。可對於自己的身體狀況,她選擇了隱瞞。偷偷推遲手術時間、隱瞞病情春風示人、用拼命工作來減輕病痛……沒人知道她經歷了什麼。想到社區“兩委”即將換屆,就不能再為居民遮風擋雨了,從未怕過什麼的郭風英,心裡總是感覺空落落的。她把所有的擔心、牽掛和不舍,化作長長的短信、厚厚的筆記和深深的囑託,站好最後一班崗,帶好新人換舊人!在龍潭路社區,郭風英猶如那枝椏滿地、堅韌有力的老藤,用濃情和大愛支撐和保護著她無限眷戀的家。郭風英曾榮獲“青島市文明市民”等榮譽稱號。

答疑解惑、匯總情況、分析討論、查漏補缺,王莉忍受伏季悶熱潮濕逐戶上門做工作,顧不上喝水致使嗓子終日嘶啞,放棄週末和午休為的是居民儘早登記、簽約、住新房。銳意創新,敢於“觸網”,王莉在全區率先開通東太平社區微信平臺。棚改期間終日忙碌,在極具疲倦的情況下,堅持早起晚睡,每日編發棚改日志,通過微信平臺及時發佈,108期拆遷日誌讓居民更加信任社區、相信政府,900餘戶拆遷戶中粉絲高達1100余名,成為構架政民關係的“連心橋”。無私的辛勞,高效的方式,換來的是廣大居民的讚譽和認可,鞍北二期棚改項目也實現了“無上訪”拆遷記錄,探索出“太平和諧拆遷”的新模式。王莉曾榮獲“文明市北人”等榮譽稱號。

呂崇君:清晨喚醒城市的人

呂崇君,男,52歲,市北區環境衛生服務二公司工人。

每天淩晨4點就開始緊張忙碌的一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呂崇君36年如一日,穿梭於大街小巷,默默奉獻在環衛服務的第一線。

為一名垃圾清運車駕駛員,呂崇君負責將管區的垃圾箱內的垃圾收集到垃圾車上,然後再運到垃圾處理廠。36年的堅持讓他練就了過硬的崗位技能,練就了“聽(聲音)、聞(氣味)、視(零件)、探(溫度)”的高超技能。每次出車前,他都堅持運用“絕活”精心進行出車準備,認真檢查車況,絕不圖一時之快而簡化工作流程,車輛有無問題、問題在哪兒都能快速判斷、排除。呂崇君精研本職業務,對所負責的收集路線形成了一套節油降耗的行車作業方案,提高效率的同時還能節能降耗。30餘年來,他駕駛汽車從未發生重大責任事故或車輛責任故障,安全行車70余萬公里。隨著近年來城區環境衛生工作對城區保潔度提出新要求,為保持市容乾淨和方便市民而改為夜間清運垃圾,當市民下班休息時,呂崇君則和同事們一趟趟往返於垃圾中轉站之間。對於工作的辛勞,呂崇君認為,環衛工作總得有人去做,城市乾淨整潔了,這些辛苦也是非常值得。呂崇君曾榮獲“齊魯最美環衛職工”等榮譽稱號。

李致蘭:耄耋之年的“山東好人”

李致蘭,女,87歲,即墨路街道居民。

作為一名退休的老黨員,李致蘭平時生活簡樸、省吃儉用,然而誰家經濟拮据遇到困難,她都會讓兒子把錢送到人家裡;每當從報紙中得知災區募捐、春蕾女童需要捐助等資訊,她總是第一時間到社區捐款,累計捐款數額高達30余萬元。

她樂於助人。1989年任社區居委會主任後,轄區有一位腦血栓患者,癱瘓在床,當時已六十多歲的她把伺候病人端屎端尿等髒活攬到自己身上,直至老人去世。她心系災區。1976年唐山大地震,當時月工資只有30元的她,為災區一捐就是100元;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她向災區捐款6000元;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2014年雲南魯甸地震,她又從省吃儉用的生活費中拿出2萬元捐給災區。每當看到國家有災時,總會看到老人捐款的身影。她熱心公益。自2001年轄區“春蕾女童”馮麗萍成為幫扶對象後,她每年都資助孩子,十幾年從未間斷,至今她仍在幫扶像馮麗萍這樣的“春蕾女童”。近年來,她又每年拿出資金幫扶社區內的困難殘疾人,贊助青島市特殊學校兩名困難殘疾兒童。在近十年來的救災、助殘、人口關愛基金及慈善一日捐等有記錄的捐款統計中,李致蘭的捐款以30余萬元高居榜首。李致蘭曾榮獲“ 山東好人”“青島市文明市民”等榮譽稱號。

劉婷:種下感動你我的“生命之樹”

劉婷,女,32歲,青島生命樹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理事長。

為幫助一群素未謀面的精神疾病患者,劉婷瞞著父母賣掉價值百萬元的房子,放棄年薪20萬的金領工作,成立專門救助精神分裂患者的公益組織——“生命樹”,只為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幫助他人,快樂自己,這早已成為劉婷此生的不懈追求。自2014年以來,劉婷自費幫助精神疾病與精神殘疾人士及其家庭,以社會工作和職業治療等專業方法,積極協助精神疾病康復者回歸社會,幫助精神疾病家庭獲得專業知識和照料支持。截至目前,劉婷帶領團隊服務精神疾病康復者1000餘人次,幫助和支持精神疾病人士家屬3000余人次,協助3名精神分裂康復者回到學校並獲得支持性就業與公開就業。她用自己的積極努力和無私奉獻,協助病人家屬掌握照料知識,最大限度地緩解照料病人時的精神壓力。艱辛地付出,換來的是沉甸甸的榮譽,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劉婷曾榮獲2015年“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感動8500萬”十大人物及“ 山東好人”“青島市文明市民”等榮譽稱號。

王學珍:退休20年,仍心系公益

王學珍,男,85歲,原上清路小學校長。

退而不休,心系公益,退休20多年的時間,王學珍老人全身心撲在“創城”文明巡訪、公益服務活動中,被譽為“城市文明的啄木鳥”。

早年擔任上清路小學校長時,王學珍面對無圍牆、無校門、條件簡陋的巨大困難,帶領老師手推車、自行車齊上陣,硬是造出3000餘平方米的場地,把學校建成四季常青的花園式學校。王學珍退休後堅持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自2003年起廣泛參與社區、社會公益組織,積極投身創建文明城市活動。十餘年文明巡訪沒有完整休過一個節假日,帶領文明巡訪團走遍市北每個街道、社區的大街小巷,宣傳文明理念,掃除惡習陋習,被譽為“街道裡的布衣欽差”“城市文明的啄木鳥”。如今,他依然活躍在公益服務舞臺上,進社區、進學校進行道德講堂授課,堅持組織黨員參與各項公益活動,每年定向幫扶困難居民,為福彩和紅十字機構捐款捐物。秉承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信念,王學珍在公益道路上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王學珍曾榮獲“山東好人”“青島市文明市民”“文明市北人”及青島市文明建設特殊貢獻獎等榮譽稱號。

隋向玲:帶著哥哥出嫁

隋向玲,女,37歲,海倫路街道居民。

二十年如一日照顧殘疾哥哥,隋向玲始終無怨無悔,她用親情大愛兌現了對父母的臨終承諾,用行動履行著兄妹同胞親情,感動著社會各界和居民群眾。

隋向玲的哥哥隋向國7歲時落下腿部殘疾,生活不能自理,母親、父親先後離世後,照顧哥哥、撐起家庭的重擔就落在隋向玲一人身上。哥哥的吃飯、喝水、如廁、洗澡等大小事宜,都由她一人承擔;哥哥久坐會疲勞,她隔一會就幫助哥哥調整坐姿,捶背揉肩緩解疲勞讓哥哥更舒服些。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親朋好友都在為隋向玲介紹物件,但一聽到“要嫁就得帶著殘疾哥哥一起出嫁”的條件就紛紛打起退堂鼓。後經人介紹結識郝青,郝青心甘情願成為上門女婿,夫婦倆共同挑起照顧殘疾哥哥的重擔。隋向玲的行動,也深深地影響著哥哥隋向國,他在世時常懷感恩的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報社會。最終隨著病魔纏身加劇病情,隋向國帶著對妹妹和社會的無限感恩離世。妹妹隋向玲20餘年來7000餘個日日夜夜,把照顧哥哥當成習慣的感人事蹟,卻在社會上廣為流傳,譜寫了一曲兄妹親情的時代讚歌。隋向玲曾獲“青島市文明市民”“文明市北人”等榮譽稱號。

於晶晶:獨自挑起照顧重病雙親重擔

於晶晶,女,35歲,青島四方實驗小學教師。

身為軍嫂,勇挑家庭重擔,始終“孝”字當先,“愛”字裝心,於晶晶無怨無悔地做軍人丈夫的堅強後盾,十幾年如一日侍奉父母公婆,充分體現了賢孝美德。

新婚三個月,丈夫被選調到北京部隊機關幫助工作,作為一名80後獨生女,于晶晶毅然獨自承擔起贍養雙方雙親的職責,照顧好公婆當好兒媳婦的同時,還要照顧好父母當好女兒。2012年婆婆查出罹患癌症,但由於部隊管理嚴格,丈夫無法回家照顧病床上的母親,全部重擔壓在了於晶晶身上。婆婆手術後,她毅然地把遠在貴州的公公婆婆接到青島,在那時,她經歷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喂婆婆吃飯、第一次給婆婆洗腳、第一次給婆婆洗澡。婆婆住院期間,她既要上班,又要照顧老人,每天總是早起晚歸。可能是上天要故意再考驗於晶晶的“孝德”,把更多的重擔壓到她的肩上。2014年,於晶晶的父親也被查出得了肺癌,照顧父母責無旁貸。在父親手術住院的那段日子裡,於晶晶再次成為熟練“陪護”,細心照顧病床上的父親。常言說得好,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於晶晶做到了久病床前有孝心,始終堅持無怨無悔地實踐著她的賢孝美德。于晶晶曾榮獲“青島市文明市民”等榮譽稱號。

董秀格:年近七旬的“金牌宣講員”

董秀格,女,69歲,大港街道百姓宣講分團團長。

作為大港街道百姓宣講分團團長,董秀格年近七旬仍奮鬥在百姓宣講第一線。善於用平常話說身邊事,講出大道理,使宣講寓教於樂,生動鮮活,成為全市開展理論惠民“百千萬”宣講活動的金牌宣講員。

董秀格熱心百姓宣講事業,成立首家百姓文藝宣講隊,用說學逗唱文藝創新形式將黨的好政策傳播到千家萬戶。她精心編寫了十幾萬字的宣講稿,為居民群眾獻上精神食糧;深入全區19個街道、70多個社區,累計宣講200多場,受眾近萬人。先後參加過“青島市四德模範暨身邊好人”巡迴宣講、青島市第二屆百姓宣講大賽及市北區“我們的節日”宣講,同時她還為“青島市四德工程榜上有名活動”編演《四德紅花帶回家》、為“青島市理論惠民百千萬活動”編演《社區講壇花爛漫 理論惠民百千萬》等,均獲得好的成績和群眾的一致好評,青島電視臺、青島日報等新聞媒體先後報導其事蹟。她在三年多的百姓宣講中,通過不斷學習,堅定了理想信念,以年近七十歲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申請入黨成為佳話。董秀格曾榮獲“文明市北人”、市北區“四德榜先模人物”“優秀志願者”及青島市基層宣講先進個人、最美青島人等榮譽稱號。

郭風英:站好最後一班崗

郭風英,女,64歲,寧夏路街道龍潭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

年過花甲的郭風英,受理居民的事不過夜,“自己是塊萬能磚,居民需要隨時搬”,十五年如一日堅守“一撥就辦”的承諾,用身體和生命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質。

為了大多數居民的利益,她能夠直面暴力威脅;遇到惡劣天氣,她不眠不休,靠數不清的點滴和頑強的意志走遍整個轄區;她始終把居民的訴求排在任何事的前面,不惜咬牙奔走於有關部門幾十遍,只為讓所謂的“家人”展開笑顏。可對於自己的身體狀況,她選擇了隱瞞。偷偷推遲手術時間、隱瞞病情春風示人、用拼命工作來減輕病痛……沒人知道她經歷了什麼。想到社區“兩委”即將換屆,就不能再為居民遮風擋雨了,從未怕過什麼的郭風英,心裡總是感覺空落落的。她把所有的擔心、牽掛和不舍,化作長長的短信、厚厚的筆記和深深的囑託,站好最後一班崗,帶好新人換舊人!在龍潭路社區,郭風英猶如那枝椏滿地、堅韌有力的老藤,用濃情和大愛支撐和保護著她無限眷戀的家。郭風英曾榮獲“青島市文明市民”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