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輝煌70載」呼和浩特:民生至上 讓發展更有溫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僅關係改革發展穩定,而且關係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近年來,呼和浩特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民生至上的發展理念,把民生建設擺在重要位置,

把群眾最關心、最迫切要求解決的利益問題,當作各級政府最重要、最緊迫的工作重點。安居、就業、低保、社會救助、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生態、水電路等民生建設專案突飛猛進,70%的財政總支出均用於改善民生。百姓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民生建設的號角在青城大地上吹響,百姓手中的一個個民生“紅包”,無不傳遞著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的關切、關注、關愛之情。

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

雪中送炭——關注最困難人群

“咬定目標不動搖,精准發力不鬆勁,確保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這是黨和政府對貧困人口的承諾,這承諾讓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信心十足。

托縣古城鎮韭菜灘村,地廣人稀,可由於鹽鹼地較多,土地資源不好,所以村裡一直摘不了貧困的帽子。2016年,韭菜灘村被托縣列為扶貧攻堅整村推進的貧困村,鎮裡根據該村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農戶”+“種植養殖合作社”的扶貧新模式,通過集中飼養肉羊,助力貧困村民脫貧致富。

合作社按低於市場的價格賒銷給貧困戶特色優質種羊,貧困戶再把種羊託管於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提供養殖、管理等全部配套服務,並按高於市場收購價格的10%到20%回收肉羊。古城鎮有18戶53名村民都是靠這種方式脫貧,產業幫扶由“輸血”變“造血”,幫助貧困戶真正實現從“輸血式”的生活救濟型扶貧,向自主發展的“造血式”開髮型扶貧轉變,把一次性扶貧變為可持續性發展的幫扶,
真正做到了幫助農民精准脫貧。

2017年,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共4008戶、7994人,呼和浩特市扶貧工作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和“六個精准、五個一批”要求,聚焦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精准施策、精准推進、精准落地。首府採取超常規舉措強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確保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確保武川縣與清水河縣成功摘帽,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和自治區成立70周年。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夏天雨水倒灌、冬天四壁白霜……”一句句順口溜反映了棚戶區居民居住環境的辛酸。如今,呼和浩特市政府以棚戶區改造為抓手,努力幫助群眾解危解困、改善居住生活條件,一件件雪中送炭的實事溫暖著百姓的心。

棚戶區改造後,青城驛站、街心遊園成為新的城市風景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持續加大城鎮棚戶區改造力度,有效改善了困難群眾的住房條件,帶動了消費、擴大了投資、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從今年開始,呼和浩特市將用3年左右時間,投入資金約1263億元,分年度組織實施中心城區範圍內95個棚改項目,依法徵收6萬畝集體土地和2680萬平方米集體土地上房屋,妥善安置11.29萬戶、約30.3萬名被徵收居民,並把棚改騰退土地納入城市規劃管理,組織實施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宜居環境,提升城市顏值和品位;依法推進城中村集體經濟組織轉型,組建社區居民委員會,將城中村居民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實現農村向城市轉變、村民向市民轉變、農村管理向城市管理轉變,全面提升中心城區城市化和現代化水準。

“60年的老樓終於可以拆了,我將用拆遷款購置新居。”因為能喜遷新居,72歲的姚如英激動不已,將一面錦旗送到回民區工農兵路筒子樓棚戶區房屋徵收指揮部。

越來越多像姚如英這樣的棚戶區居民陸續遷入新居,不僅改善了他們的居住條件,還大大改善了居住環境。首府正在迅速改變棚戶區基礎設施不配套、規劃建設水準低、生活環境髒亂差、基本公共服務不到位的狀態,全面改善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困難群眾的生活,讓首府人民在城市發展建設中有更多的、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今年6月,一則招募資訊吸引了眾多大學畢業生的關注。我區於6月份開始選拔招募高校畢業生到農村牧區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牧)、支醫和扶貧(簡稱“三支一扶”)工作,同時選拔招募高校畢業生社區民生工作志願服務人員。兩項計畫共計招募高校畢業生7500名。這些高校畢業生由旗縣(市、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統一為其發放每人每月2500元生活補貼,同時按照每人2000元標準,給予每名新招募且在崗服務滿6個月以上的工作人員一次性安家補貼,並按照有關規定辦理社會保險。這一舉措有效緩解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確保就業局勢穩定是今年呼和浩特市改善民生、推動發展的首要任務。今年我市堅持創業帶動就業,以“創業內蒙古三年行動計畫”為引領,啟動實施“創業助航”品牌行動,努力把“創業助航”打造成有影響力的創業品牌。落實好扶持創業的各項政策,繼續加大創業園、創業市場、創客空間等創業平臺建設力度,探索“四眾”等新的創業扶持模式,發揮好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與此同時,加強農民工服務工作,促進農民工穩定有序轉移就業是我市推進重點群體就業的有力舉措。積極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加大就業援助力度,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儘快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同時積極做好破產轉制企業職工安置工作,妥善解決去產能過程中的失業再就業問題,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

大召景區遊人如織

和風細雨——幸福甘霖惠百姓

讓發展成果惠及於民,讓各族群眾普遍受益,一直是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民生建設追求的目標。

在武川縣西烏蘭不浪學校,孩子們不再為了就餐發愁。今年春季開學起,自治區啟動農村牧區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自治區試點工作,政策覆蓋全區23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旗縣的農村牧區義務教育學生(不含旗縣政府駐地鎮就讀學生),約23.7萬名學生受益。我市武川縣涵蓋其中,從4月開始實施學生營養餐改善計畫,並在西烏蘭不浪學校進行了試點。

此次“營養餐計畫”共涉及武川縣80名學生,配發標準為每生每天4元,全年在校時間按200天計算,合計每生每年800元,補助標準隨市場物價重大調整而變化。所需資金由自治區和地方財政按照5∶5的比例分擔,並將按照試點學校實名制學生人數進行動態撥付和管理。

課餘活動豐富多彩

“一個雞蛋一杯奶,強健內蒙古自治區下一代”,改善農村幼稚園和小學學生營養缺乏現狀,我市正在積極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供餐內容和供餐方式,按時配送發放,調整飲食結構,增加營養含量,實現提高農村學生飲食品質,促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目標。

加大教育投入,優化學校佈局,創新工作機制,均衡教育資源,努力縮小城鄉間、校際間差距,著力促進學校內涵發展……這是我市近年來在教育領域作出的一系列努力,隨著教育改革的穩步推進,我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教學水準、師資力量、辦學成果都有了質的飛躍,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也在不斷提高。

從2011年起,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對全區普通高中雙語授課學生、漢語授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以及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行免學費和免費提供教科書的政策(即高中階段教育“兩免”政策);到2013年,將這一政策覆蓋到全區所有高中階段學生,全面實現高中階段免費教育。義務教育從9年拓展到12年。

足球運動在青少年中廣泛普及

我市始終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保障。在認真落實國家各項建設資金的基礎上,實施中小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加快教育資訊化建設步伐,教育資源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傾斜,城鄉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全市遵循“城鄉一體、高位均衡”的原則,加大標準化學校建設力度,持續改善辦學條件,在解決人民群眾“上學難”的前提下,為實現人民群眾“上好學”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日,綏遠城將軍衙署經過歷時兩年餘的修繕和整治,免費面向市民開放。連日來,絡繹不絕的遊客欣賞著以清代建築風格為主要基調的、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的城市文物景觀,“漠南第一府”的恢弘景象又一次在我市掀起文化旅遊的熱潮。

首府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不僅要讓群眾唱主角,最大限度地激發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和創造活力,而且要在全市範圍內形成人人共建共用文化的新格局。

伴隨著呼和浩特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工作的深入推進,呼和浩特市持續加大對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通過新建、改擴建各類文化場館,加強農村、基層公共文化建設,推進公共文化單位免費開放,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實施數位文化工程等一系列舉措,不斷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

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景觀

如今,全市各類公共文化場館基本實現免費開放,文化資訊資源分享工程、公共數位圖書館、農家書屋基本實現了全覆蓋;村村通廣播電視、通訊工程及文化室建設工程已基本完成各項建設任務,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文化下鄉服務、文化進社區等活動系統化、常態化開展;文化人才激勵機制逐步完善,發展了“百人百組百萬人帶動工程”,建立起旗縣烏蘭牧騎巡迴演出機制,鼓勵民間文藝團體演出活動,培育農村演出市場,擴大了觀眾群體;打造了“春節元宵節文化廟會”、“文化進社區”、“週末百姓大舞臺”等群眾文化活動品牌,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首府的變化日新月異,百姓的生活多姿多彩。直面民生問題,解決民生難題,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以變化變革、敢於擔當、務求實效的態度,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堅持理念創新、制度創新、方法創新,努力開創民生建設的新局面,為首府百姓書寫和規劃著幸福和諧的美好生活願景。

帶動了消費、擴大了投資、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從今年開始,呼和浩特市將用3年左右時間,投入資金約1263億元,分年度組織實施中心城區範圍內95個棚改項目,依法徵收6萬畝集體土地和2680萬平方米集體土地上房屋,妥善安置11.29萬戶、約30.3萬名被徵收居民,並把棚改騰退土地納入城市規劃管理,組織實施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宜居環境,提升城市顏值和品位;依法推進城中村集體經濟組織轉型,組建社區居民委員會,將城中村居民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實現農村向城市轉變、村民向市民轉變、農村管理向城市管理轉變,全面提升中心城區城市化和現代化水準。

“60年的老樓終於可以拆了,我將用拆遷款購置新居。”因為能喜遷新居,72歲的姚如英激動不已,將一面錦旗送到回民區工農兵路筒子樓棚戶區房屋徵收指揮部。

越來越多像姚如英這樣的棚戶區居民陸續遷入新居,不僅改善了他們的居住條件,還大大改善了居住環境。首府正在迅速改變棚戶區基礎設施不配套、規劃建設水準低、生活環境髒亂差、基本公共服務不到位的狀態,全面改善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困難群眾的生活,讓首府人民在城市發展建設中有更多的、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今年6月,一則招募資訊吸引了眾多大學畢業生的關注。我區於6月份開始選拔招募高校畢業生到農村牧區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牧)、支醫和扶貧(簡稱“三支一扶”)工作,同時選拔招募高校畢業生社區民生工作志願服務人員。兩項計畫共計招募高校畢業生7500名。這些高校畢業生由旗縣(市、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統一為其發放每人每月2500元生活補貼,同時按照每人2000元標準,給予每名新招募且在崗服務滿6個月以上的工作人員一次性安家補貼,並按照有關規定辦理社會保險。這一舉措有效緩解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確保就業局勢穩定是今年呼和浩特市改善民生、推動發展的首要任務。今年我市堅持創業帶動就業,以“創業內蒙古三年行動計畫”為引領,啟動實施“創業助航”品牌行動,努力把“創業助航”打造成有影響力的創業品牌。落實好扶持創業的各項政策,繼續加大創業園、創業市場、創客空間等創業平臺建設力度,探索“四眾”等新的創業扶持模式,發揮好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與此同時,加強農民工服務工作,促進農民工穩定有序轉移就業是我市推進重點群體就業的有力舉措。積極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加大就業援助力度,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儘快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同時積極做好破產轉制企業職工安置工作,妥善解決去產能過程中的失業再就業問題,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

大召景區遊人如織

和風細雨——幸福甘霖惠百姓

讓發展成果惠及於民,讓各族群眾普遍受益,一直是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民生建設追求的目標。

在武川縣西烏蘭不浪學校,孩子們不再為了就餐發愁。今年春季開學起,自治區啟動農村牧區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自治區試點工作,政策覆蓋全區23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旗縣的農村牧區義務教育學生(不含旗縣政府駐地鎮就讀學生),約23.7萬名學生受益。我市武川縣涵蓋其中,從4月開始實施學生營養餐改善計畫,並在西烏蘭不浪學校進行了試點。

此次“營養餐計畫”共涉及武川縣80名學生,配發標準為每生每天4元,全年在校時間按200天計算,合計每生每年800元,補助標準隨市場物價重大調整而變化。所需資金由自治區和地方財政按照5∶5的比例分擔,並將按照試點學校實名制學生人數進行動態撥付和管理。

課餘活動豐富多彩

“一個雞蛋一杯奶,強健內蒙古自治區下一代”,改善農村幼稚園和小學學生營養缺乏現狀,我市正在積極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供餐內容和供餐方式,按時配送發放,調整飲食結構,增加營養含量,實現提高農村學生飲食品質,促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目標。

加大教育投入,優化學校佈局,創新工作機制,均衡教育資源,努力縮小城鄉間、校際間差距,著力促進學校內涵發展……這是我市近年來在教育領域作出的一系列努力,隨著教育改革的穩步推進,我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教學水準、師資力量、辦學成果都有了質的飛躍,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也在不斷提高。

從2011年起,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對全區普通高中雙語授課學生、漢語授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以及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行免學費和免費提供教科書的政策(即高中階段教育“兩免”政策);到2013年,將這一政策覆蓋到全區所有高中階段學生,全面實現高中階段免費教育。義務教育從9年拓展到12年。

足球運動在青少年中廣泛普及

我市始終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保障。在認真落實國家各項建設資金的基礎上,實施中小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加快教育資訊化建設步伐,教育資源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傾斜,城鄉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全市遵循“城鄉一體、高位均衡”的原則,加大標準化學校建設力度,持續改善辦學條件,在解決人民群眾“上學難”的前提下,為實現人民群眾“上好學”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日,綏遠城將軍衙署經過歷時兩年餘的修繕和整治,免費面向市民開放。連日來,絡繹不絕的遊客欣賞著以清代建築風格為主要基調的、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的城市文物景觀,“漠南第一府”的恢弘景象又一次在我市掀起文化旅遊的熱潮。

首府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不僅要讓群眾唱主角,最大限度地激發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和創造活力,而且要在全市範圍內形成人人共建共用文化的新格局。

伴隨著呼和浩特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工作的深入推進,呼和浩特市持續加大對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通過新建、改擴建各類文化場館,加強農村、基層公共文化建設,推進公共文化單位免費開放,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實施數位文化工程等一系列舉措,不斷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

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景觀

如今,全市各類公共文化場館基本實現免費開放,文化資訊資源分享工程、公共數位圖書館、農家書屋基本實現了全覆蓋;村村通廣播電視、通訊工程及文化室建設工程已基本完成各項建設任務,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文化下鄉服務、文化進社區等活動系統化、常態化開展;文化人才激勵機制逐步完善,發展了“百人百組百萬人帶動工程”,建立起旗縣烏蘭牧騎巡迴演出機制,鼓勵民間文藝團體演出活動,培育農村演出市場,擴大了觀眾群體;打造了“春節元宵節文化廟會”、“文化進社區”、“週末百姓大舞臺”等群眾文化活動品牌,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首府的變化日新月異,百姓的生活多姿多彩。直面民生問題,解決民生難題,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以變化變革、敢於擔當、務求實效的態度,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堅持理念創新、制度創新、方法創新,努力開創民生建設的新局面,為首府百姓書寫和規劃著幸福和諧的美好生活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