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醫古書記載,這些“白”字中藥美白效果好到換膚一樣!

中藥裡有許多姓“白”的藥材,如白術、白芷、白芨、白茯苓……都有必然的美白護膚成效,

一些古籍中紀錄的駐顏美容方就經常使用到它們。比方大名鼎鼎的“七白膏”,最早見於宋朝《太平聖惠方》,就是由白芷、白蘞、白術、白茯苓、白芨、白蒺藜、白僵蠶七味中草藥構成。

白芷

味香、辛,性溫,是一味解表藥,一些美白方中經常使用白芷,

增進皮膚推陳出新,延緩皮膚朽邁,消弭臉部色斑。《日華子》紀錄白芷“止痛生肌,去臉部疵瘢”,《本經》紀錄白芷“長肌膚,滋潤,可作面脂”。

白蘞

味辛、甘,性涼。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生肌斂瘡。經常使用於各類皮膚炎症。《藥性論》中紀錄,白蘞“治面上皰瘡”。

白術

味苦,性溫。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藥性論》中紀錄,白術“主面光悅,駐顏,去皯”。皯,就是面色枯焦黝黑的意義。脾胃欠好的人簡單氣色欠好,神色發黃,白術可以調度脾胃,補氣益血,美白潤膚。

白茯苓

為藥材茯苓塊切去赤茯苓後的紅色局部,味甘、淡,性平。可祛斑增白、滋潤皮膚,助白術健脾益氣。《本草品匯精要》紀錄,“白茯苓為末,合蜜和,敷面上療面瘡及產婦黑皰如雀卵。”

白芨

味苦、甘,

性平。收斂止血,消腫生肌。對痤瘡、體癬、疤痕等皮膚麻煩有必然影響。《藥性論》中紀錄,白芨“治面上皯皰,使人肌滑”

白僵蠶

家蠶的幼蟲在未吐絲前,因傳染白僵菌而病發致死的僵化蟲體。味咸、辛,性平。祛斑美顏,祛風,可治面黑、斑點、口眼傾斜等症。《醫學啟源》紀錄白僵蠶“去皮膚間諸風”。

這些“姓白”的中藥,外觀上來看,的確是紅色,也的確對護膚能起到必然的結果。究其道理,是這些中藥多具有理氣活血的成效,可以調度女性氣血,從而讓氣色看上去比較好,也能起到必然的增加色素冷靜的結果,由此來調度皮膚。而不是我們設想的,由於這些中藥本身是紅色的,用後就可以讓我們變白。

不外,用這些中藥美白,可不克不及隨便,假如用量過大,比方白芷,不只不會增加色素冷靜,還會讓色素冷靜更為嚴重,雖好徵詢西醫大夫後再運用。別的,關於敏感體質的人而言,沒法判別會對其中的哪一種藥物過敏,假如私自運用,或許會呈現敏感的景象,護膚不成,反而會損傷皮膚。

比方白芷,不只不會增加色素冷靜,還會讓色素冷靜更為嚴重,雖好徵詢西醫大夫後再運用。別的,關於敏感體質的人而言,沒法判別會對其中的哪一種藥物過敏,假如私自運用,或許會呈現敏感的景象,護膚不成,反而會損傷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