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古代最悲情的女子,甚至要嫁祖孫三代人,想回家都不准回

古代中國,在封建思想的教化下,婚姻自由在當時完全是一種奢望,百姓家裡如此,皇室貴族也是同樣,當然和親也是屢見不鮮。和親,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子女的婚姻來達成兩國之間的和睦關係,

反正皇帝家中的兒女成群,嫁出去一個女兒可以換來平安無事,這種穩賺不賠的生意,君王們何樂而不為呢?

今天我們要說的故事是清朝時期,有一位親王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袁世凱的兒子,以求自家的榮華富貴,當然這種“和親”與國與國之間的和親有所不同,國與國之間的和親是為了換取國家、邊境的安寧,為了少打仗,政治目的十分明顯。這位親王提出的“和親”,

只是為了討好晚清時期的權臣袁世凱而已,只是出於家族興盛的目的,所以說名義上這並不是真正的和親。

晚清時期,西方的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婚姻自由也開始慢慢被認可,這位親王的女兒就很崇尚自由,她並不同意“和親”一事,

父親將自己作為禮物一般送來送去,不論將來生活是否幸福,可這是對她人格的侮辱。古有王昭君、文成公主嫁入匈奴,如今的自己也要如這些苦命的古人一般,任人宰割。

其實,我們拋去那些減少戰爭、以求兩國和平的宏韜偉略不談,中國古代的和親女性們飽受艱辛,雖然門當戶對的嫁入異國貴族家裡,依舊享受著上層社會奢華的生活,但是畢竟身處他鄉,不能縱容自己,

所以說她們在生活和情感方面肯定有著諸多不順。

歷史上最著名的和親事件毋庸置疑是“昭君出塞”,根據記載,王昭君原本只是百姓家的子女,之後被選入後宮,當時宮中有這樣一個規矩,由於宮女眾多皇帝不可能全部見過,於是就派畫師為宮女們畫像,

皇帝挑選之後可以侍寢。王昭君不願意賄賂畫師將她畫的好看一些,所以她一直沒有被臨幸,等到與匈奴和親的時候,漢元帝就派王昭君出塞。可是到了送別王昭君的時候,元帝見到她閉月羞花的容貌之時,追悔莫及。

關於“昭君出塞”的一些畫中,漫天飛雪、大雁南歸等景象屢見不鮮,昭君身穿厚厚的棉衣,手中抱著琵琶,愁苦的面容依稀可見,由此可見嫁入異國是多麼痛苦。

到了匈奴國之後,單于並不喜歡她,昭君受盡冷落,更可怕的是,老單于死後自己還要嫁給老單于的兒子,於是昭君請求將她接回故土,可是皇帝卻讓她入鄉隨俗,那種絕望常人根本無法體會。

同樣是漢朝,在王昭君之前還有一位宗族之女嫁入烏孫國,她就是劉細君,當時漢武帝為了聯合烏孫國一起討伐匈奴,欲以和親的辦法與烏孫國達成同盟。劉細君到了烏孫國之後,不適應當地的生活,又思家心切,作下了《悲秋歌》一詩,如今讀起此詩,看到劉細君在異國他,鄉衣食住行都極其不習慣,甚是憐惜。她和王昭君有著同樣的命運,先王死後嫁給兒子,最後竟然要求她嫁給其孫子,欲求歸漢的想法同樣破滅了。

每個朝代的和親事件數不勝數,王昭君和劉細君是悲劇的象徵,然而唐朝時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卻成為了一段佳話,中原與匈奴之間和睦相處通過和親得以實現,再後來的金城公主和親也同樣促進了國與國的和平關係,可是這些佳話只是注重大局上的利益,卻根本不顧及個人的感受,這些和親女們真的過得幸福嗎?

武則天當政時期,很是寵愛自己的女兒太平公主,當吐蕃前來提親之時,武則天不忍心將女兒下嫁,搞了些小動作才拒絕了和親一事,由此看出下嫁別國真的是要受盡痛苦的。

可是,中國古代無論你的國家多麼強大,都會通過和親來緩解國與國之間的緊張關係,用一個女子的婚姻就可以讓多少將士免於戰死沙場,和親女們受點委屈,換來了國家的和平。這樣的事情,不論在皇帝還是百姓眼中,都是很值得的,可是那些和親女們的想法他們卻根本不會在意,她們只是國家的犧牲品而已。

她就是劉細君,當時漢武帝為了聯合烏孫國一起討伐匈奴,欲以和親的辦法與烏孫國達成同盟。劉細君到了烏孫國之後,不適應當地的生活,又思家心切,作下了《悲秋歌》一詩,如今讀起此詩,看到劉細君在異國他,鄉衣食住行都極其不習慣,甚是憐惜。她和王昭君有著同樣的命運,先王死後嫁給兒子,最後竟然要求她嫁給其孫子,欲求歸漢的想法同樣破滅了。

每個朝代的和親事件數不勝數,王昭君和劉細君是悲劇的象徵,然而唐朝時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卻成為了一段佳話,中原與匈奴之間和睦相處通過和親得以實現,再後來的金城公主和親也同樣促進了國與國的和平關係,可是這些佳話只是注重大局上的利益,卻根本不顧及個人的感受,這些和親女們真的過得幸福嗎?

武則天當政時期,很是寵愛自己的女兒太平公主,當吐蕃前來提親之時,武則天不忍心將女兒下嫁,搞了些小動作才拒絕了和親一事,由此看出下嫁別國真的是要受盡痛苦的。

可是,中國古代無論你的國家多麼強大,都會通過和親來緩解國與國之間的緊張關係,用一個女子的婚姻就可以讓多少將士免於戰死沙場,和親女們受點委屈,換來了國家的和平。這樣的事情,不論在皇帝還是百姓眼中,都是很值得的,可是那些和親女們的想法他們卻根本不會在意,她們只是國家的犧牲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