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古代最悲情的女子,甚至要嫁祖孫三代人,想回家都不准回

古代中國, 在封建思想的教化下, 婚姻自由在當時完全是一種奢望, 百姓家裡如此, 皇室貴族也是同樣, 當然和親也是屢見不鮮。 和親, 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子女的婚姻來達成兩國之間的和睦關係, 反正皇帝家中的兒女成群, 嫁出去一個女兒可以換來平安無事, 這種穩賺不賠的生意, 君王們何樂而不為呢?

今天我們要說的故事是清朝時期, 有一位親王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袁世凱的兒子, 以求自家的榮華富貴, 當然這種“和親”與國與國之間的和親有所不同, 國與國之間的和親是為了換取國家、邊境的安寧,

為了少打仗, 政治目的十分明顯。 這位親王提出的“和親”, 只是為了討好晚清時期的權臣袁世凱而已, 只是出於家族興盛的目的, 所以說名義上這並不是真正的和親。

晚清時期, 西方的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 婚姻自由也開始慢慢被認可,

這位親王的女兒就很崇尚自由, 她並不同意“和親”一事, 父親將自己作為禮物一般送來送去, 不論將來生活是否幸福, 可這是對她人格的侮辱。 古有王昭君、文成公主嫁入匈奴, 如今的自己也要如這些苦命的古人一般, 任人宰割。

其實, 我們拋去那些減少戰爭、以求兩國和平的宏韜偉略不談, 中國古代的和親女性們飽受艱辛, 雖然門當戶對的嫁入異國貴族家裡, 依舊享受著上層社會奢華的生活, 但是畢竟身處他鄉, 不能縱容自己, 所以說她們在生活和情感方面肯定有著諸多不順。

歷史上最著名的和親事件毋庸置疑是“昭君出塞”, 根據記載, 王昭君原本只是百姓家的子女, 之後被選入後宮, 當時宮中有這樣一個規矩, 由於宮女眾多皇帝不可能全部見過, 於是就派畫師為宮女們畫像, 皇帝挑選之後可以侍寢。 王昭君不願意賄賂畫師將她畫的好看一些, 所以她一直沒有被臨幸, 等到與匈奴和親的時候, 漢元帝就派王昭君出塞。 可是到了送別王昭君的時候, 元帝見到她閉月羞花的容貌之時,

追悔莫及。

關於“昭君出塞”的一些畫中, 漫天飛雪、大雁南歸等景象屢見不鮮, 昭君身穿厚厚的棉衣, 手中抱著琵琶, 愁苦的面容依稀可見, 由此可見嫁入異國是多麼痛苦。 到了匈奴國之後, 單于並不喜歡她, 昭君受盡冷落, 更可怕的是, 老單于死後自己還要嫁給老單于的兒子, 於是昭君請求將她接回故土, 可是皇帝卻讓她入鄉隨俗, 那種絕望常人根本無法體會。

同樣是漢朝, 在王昭君之前還有一位宗族之女嫁入烏孫國, 她就是劉細君, 當時漢武帝為了聯合烏孫國一起討伐匈奴, 欲以和親的辦法與烏孫國達成同盟。 劉細君到了烏孫國之後, 不適應當地的生活, 又思家心切, 作下了《悲秋歌》一詩, 如今讀起此詩, 看到劉細君在異國他, 鄉衣食住行都極其不習慣, 甚是憐惜。 她和王昭君有著同樣的命運, 先王死後嫁給兒子, 最後竟然要求她嫁給其孫子, 欲求歸漢的想法同樣破滅了。

每個朝代的和親事件數不勝數, 王昭君和劉細君是悲劇的象徵, 然而唐朝時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卻成為了一段佳話, 中原與匈奴之間和睦相處通過和親得以實現,再後來的金城公主和親也同樣促進了國與國的和平關係,可是這些佳話只是注重大局上的利益,卻根本不顧及個人的感受,這些和親女們真的過得幸福嗎?

武則天當政時期,很是寵愛自己的女兒太平公主,當吐蕃前來提親之時,武則天不忍心將女兒下嫁,搞了些小動作才拒絕了和親一事,由此看出下嫁別國真的是要受盡痛苦的。

可是,中國古代無論你的國家多麼強大,都會通過和親來緩解國與國之間的緊張關係,用一個女子的婚姻就可以讓多少將士免於戰死沙場,和親女們受點委屈,換來了國家的和平。這樣的事情,不論在皇帝還是百姓眼中,都是很值得的,可是那些和親女們的想法他們卻根本不會在意,她們只是國家的犧牲品而已。

中原與匈奴之間和睦相處通過和親得以實現,再後來的金城公主和親也同樣促進了國與國的和平關係,可是這些佳話只是注重大局上的利益,卻根本不顧及個人的感受,這些和親女們真的過得幸福嗎?

武則天當政時期,很是寵愛自己的女兒太平公主,當吐蕃前來提親之時,武則天不忍心將女兒下嫁,搞了些小動作才拒絕了和親一事,由此看出下嫁別國真的是要受盡痛苦的。

可是,中國古代無論你的國家多麼強大,都會通過和親來緩解國與國之間的緊張關係,用一個女子的婚姻就可以讓多少將士免於戰死沙場,和親女們受點委屈,換來了國家的和平。這樣的事情,不論在皇帝還是百姓眼中,都是很值得的,可是那些和親女們的想法他們卻根本不會在意,她們只是國家的犧牲品而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