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乾貨|去戶外徒步登山時,我們要怎麼走才省力?

山野徒步的路況或是窄路掛壁,或是亂石橫道,或是爛泥窪地,或是陡坡險路......尤其在大雪後,濕滑的路面使登山徒步的路況變得更加惡劣。因此,我們應當掌握一些登山徒步的步法技巧,

才能讓戶外的旅途更加安全、更加輕鬆。

步行方法、步伐及節奏

1、移動重心一條線

山路的高低起伏凹凸不平,有時候甚至還有滾動的石頭,很不好走。所以,登山徒步時,最重要的就是“步行姿勢”與“步伐”,頭、腰、腳要保持在同一條重力線上,並且要把這條線當作是身體的軸心來移動著走。

不論山路上行或下行,最基本的就是步伐要小。這樣即使不看眼前的狀況也能以同樣的步伐往前走,除了容易保持平衡外,也可減輕疲勞。

2、小步伐,慢慢走

與其他體育運動比較,戶外運動有一個主要特點就是運動時間長而且運動過程中要背負上個人的生活食用品,如果長時間走在很多上下坡的山路,就像大步快速走在城市街上一樣,

馬上就會喘不過氣來。

此外,因為身體為了行走取得平衡,要用多餘的肌肉撐住,反而更容易覺得疲累。為了避免這種狀況,小夥伴們要確實地抬起腳,小步伐,一步步踩穩慢慢往前走。

3、全腳掌,穩踏步

最好的行走速度是走而不喘,儘量用個人中等負荷心跳脈搏次數行走,

背部肩沉背挺,全腳掌觸地,踏穩腳步再移動重心,儘量保持勻速。

很多山友經常會大腿或者小腿肚肌肉抽筋,就是登山徒步腳掌踏出沒有選擇全腳掌著地,或者選擇全腳掌著地了但剛好踏在凹凸不平的面上,沒有選擇好踏點。

比如腳掌踏在一個小石頭上,這樣一移動重心,感覺不對勁,至少要花多四倍的力量來重新平衡身體重心,通常在無謂花掉這些“浪費”的力氣平衡身體過程中,是導致腳抽筋的原因之一。所以,各位小夥伴儘量選擇有土的地面及穩定踏點的地方走。

4、上坡外八字,下行重後腳

遇到較斜的上坡道時,最重要的是腳要采外八字步走,亦即腳尖向外打開走。

謹慎下坡,

即使是緩坡,下坡時也可能會有跌倒的危險,所以一定要一步一步用小碎步確實走才行。

山地下行時,身體重心切莫注於下行的前腳。如何下行把全身重量集中注於前腳,也就是用一蹦一蹦的樣子走下去,這樣會造成前腳負擔很大,也是造成膝蓋疼痛的原因之一。而且很容易導致身體精疲力盡不能繼續行程。所以請記得在腳往下坡踩的瞬間,將腳踝及膝蓋充分彎曲,發揮緩衝作用來著地,重心在後腳。

5、高臺地,切莫跳

下行比膝蓋略高的臺階地。徒步線路上,時而可見同膝蓋高或比膝蓋略高的臺階地,或是斜坡上露出很大的高度落差坡度等。下行這種落差很高的臺階地形時,嚴禁突然往下彈跳,切切!跳著下,不僅會滑倒、扭傷腳踝、還會有挫傷或骨折的危險性。

正確的下行步法是利用邊上樹根類的植物緊緊抓住,穩住身體重心把腳順利往下掂著地,或者坐在地上慢慢滑下去著地。

6、雪中步幅小,定步調

在下雪時行走,或走在積雪時間較長的地上,最重要的是步幅妄小且保持固定步調,靠自己的步伐有節奏地走。若胡亂加快速度,或步伐太大失去節奏常會造成疲乏。

若積雪深及腰部,就得用自己的腳和腰推開擺在眼前的雪,採取步步為營的走法即所謂“除雪前進的方法”,以儘量減輕疲勞,除雪前進的要訣是,將自己的身體(尤其是上半身)傾向前行方向,靠自己的重心和自己的體重推開雪往前進。

若數人結隊行走於膝蓋以下程度積雪的雪地,腳步需與領頭隊員的腳印重疊前進,如此比三三兩兩淩亂地走,疲勞程度要來得低。走在柔軟或積雪深的雪地,穿上雪地鞋就不怕腳會陷人雪中,且能輕鬆自在地走在雪地上。

而且很容易導致身體精疲力盡不能繼續行程。所以請記得在腳往下坡踩的瞬間,將腳踝及膝蓋充分彎曲,發揮緩衝作用來著地,重心在後腳。

5、高臺地,切莫跳

下行比膝蓋略高的臺階地。徒步線路上,時而可見同膝蓋高或比膝蓋略高的臺階地,或是斜坡上露出很大的高度落差坡度等。下行這種落差很高的臺階地形時,嚴禁突然往下彈跳,切切!跳著下,不僅會滑倒、扭傷腳踝、還會有挫傷或骨折的危險性。

正確的下行步法是利用邊上樹根類的植物緊緊抓住,穩住身體重心把腳順利往下掂著地,或者坐在地上慢慢滑下去著地。

6、雪中步幅小,定步調

在下雪時行走,或走在積雪時間較長的地上,最重要的是步幅妄小且保持固定步調,靠自己的步伐有節奏地走。若胡亂加快速度,或步伐太大失去節奏常會造成疲乏。

若積雪深及腰部,就得用自己的腳和腰推開擺在眼前的雪,採取步步為營的走法即所謂“除雪前進的方法”,以儘量減輕疲勞,除雪前進的要訣是,將自己的身體(尤其是上半身)傾向前行方向,靠自己的重心和自己的體重推開雪往前進。

若數人結隊行走於膝蓋以下程度積雪的雪地,腳步需與領頭隊員的腳印重疊前進,如此比三三兩兩淩亂地走,疲勞程度要來得低。走在柔軟或積雪深的雪地,穿上雪地鞋就不怕腳會陷人雪中,且能輕鬆自在地走在雪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