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你成為不了人生贏家?

當我們的幸福觀念被金錢和物質綁架,我們便輕易地以物喜以己悲,忘了傾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即便我們最終過上他人眼裡人生贏家的生活,這只是隨波逐流而已,很多人也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

貝克漢姆和小七。(視覺中國/圖)

幾乎每個人都曾認為別人才是人生贏家。比如在與好友聊天時,如果聽聞好友趕在房價上漲之前買了房子,我們會說一句“你真是人生贏家啊”;或者是看到新聞,比如某個女明星嫁給了大富豪,

比如貝克漢姆家的小七又得到了哥哥們怎樣的花式寵愛,我們也會在新聞底下留言:真是人生贏家。

不過,與之相對的是,幾乎沒有人認為自己是人生贏家。當我們在誇讚別人時,多少是帶有一些羡慕的,我們也渴望擁有他人那樣的人生。

究竟怎樣才算人生贏家?我們為何羡慕他人?又為何鮮有人會說自己是人生贏家?

成為人生贏家的難度

知乎上有這麼一個問答,

“怎樣才算是人生贏家?”底下給出了人生贏家的幾個標準,歸納起來有:按自己想要的方式活一生;經濟自由;擁有較好的社會名譽;好看的伴侶;可愛的孩子;健康美貌超多錢……總體而言,這裡關於人生贏家的標準,近乎世俗定義上所謂的“成功”——有房有車有錢有美貌有健康有美好的家庭。

我們對於人生贏家的羡慕和渴求,首先反映的是,成為人生贏家的巨大難度。

比如有房有車、財務自由,

這對於一個在北上廣才工作幾年的年輕人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即便是拿了兩代的錢付了首付,但房貸壓力之下,離實現財務自由也太過遙遠。而對於那些原生家庭貧困,又沒有本地戶口的外來青年而言,他們在大城市的安家的可能性就愈發渺茫了。總之,在戶籍、高房價等構築的重重壁壘面前,打通階層流動的管道實在太過困難了。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我們熱衷於看那些人生贏家的故事,是因為想在他人的故事中滿足自己卑微的幻想。

不過,也有不少人明明已經符合他人眼中人生贏家的標準了,比如他們事業有成、有豐厚的年薪、有房有車、有圓滿的家庭,但他們從來都不認為自己是人生贏家,並且也陷入某種焦慮情緒當中。這體現的是維持人生贏家狀態的難度。

不得不承認,轉型階段的中國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很重要的一個是,我們缺少穩定的預期,比如你不知道明天的政策會怎麼變,房價是否會大跌,空氣是否清新,一個意外的疾病會不會壓垮家庭。

可以說,全民性對於人生贏家的豔羨、全民性地認為自己不是人生贏家,折射的其實是全民性的一種焦慮,無論是上流階層還是普通老百姓,無論是擁有巨大財富還是兩手空空,都被某種不安全感裹挾。這種不安全感的消弭需要的社會秩序和制度的完善,比如讓社會更加公平正義、讓階層流動更順暢、讓社會保障更完善,等等。當然,這也是當前政府正不斷努力的一個方向。

美國游泳運動員菲爾普斯身戴23塊金牌,堪稱人生贏家。(網路圖)

狹隘的成功觀

上文已經提到,人們對於人生贏家的定義,更近乎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以房子、金錢、權力等為衡量標準,幾乎沒有人提及內心真正的快樂。也就是說,即便一個人沒有房子、他的生活清貧、他孤家寡人,甚至他經歷了人生的種種風波和坎坷,但他內心一直充盈,他一直過得很快樂,這樣的他往往也不是我們眼中的人生贏家。我們或許會崇拜他,但沒有多少人願意效仿他。

這是因為當下的中國社會,幾乎都被單一的、同質的價值標準綁架了,這個價值標準就是“有錢、有權、有房=成功”。德國《世界報》引用了德國杜伊斯堡大學東亞研究所馬庫斯陶貝教授的話:“中國的實利主義氣息異常濃厚,事業與成就首先是以金錢衡量。”學者劉再複也曾這樣說道,“在世界的範圍內,我們這個時代是個‘唯利是圖’的時代,喪魂失魄的時代,俗氣浪潮壓倒一切的時代。一百多年前巴爾扎克就說過,世界將變成一部金錢開動的機器。他不幸而言中,現在金錢已抓住世界的全部神經,並在摧毀世界的靈魂和生活的格調。”

也就是說,我們對於成功的定義缺乏一種“超越性”的追求。《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的作者孫隆基有一個說法,他認為中國人沒有世俗生活之外的“超越意識”,缺乏“終極關懷”,一切以“身”的安頓為依歸,造成“有一口飯吃就行”的極端世俗化的人生態度。

當我們的幸福觀念被金錢和物質綁架,我們便輕易地以物喜以己悲,我們便忘了傾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我們究竟想要什麼,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即便我們最終過上他人眼裡人生贏家的生活,但這也只是隨波逐流而已,很多人也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

這麼說,當然不是要把社會問題轉化為個體的內心問題,號召大家買不起房子就讓自己清心寡欲,而是希望我們的社會有更加多元的價值標準,每個人都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定義方式。否則,如果我們都被單一的人生贏家標準綁架,那我們既會因達不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感到不幸福,還可能由此丟掉了自己的內心自由。這樣一來,我們就真正地、永遠地都成為不了自己人生的贏家,我們輸給了我們自己。

比如讓社會更加公平正義、讓階層流動更順暢、讓社會保障更完善,等等。當然,這也是當前政府正不斷努力的一個方向。

美國游泳運動員菲爾普斯身戴23塊金牌,堪稱人生贏家。(網路圖)

狹隘的成功觀

上文已經提到,人們對於人生贏家的定義,更近乎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以房子、金錢、權力等為衡量標準,幾乎沒有人提及內心真正的快樂。也就是說,即便一個人沒有房子、他的生活清貧、他孤家寡人,甚至他經歷了人生的種種風波和坎坷,但他內心一直充盈,他一直過得很快樂,這樣的他往往也不是我們眼中的人生贏家。我們或許會崇拜他,但沒有多少人願意效仿他。

這是因為當下的中國社會,幾乎都被單一的、同質的價值標準綁架了,這個價值標準就是“有錢、有權、有房=成功”。德國《世界報》引用了德國杜伊斯堡大學東亞研究所馬庫斯陶貝教授的話:“中國的實利主義氣息異常濃厚,事業與成就首先是以金錢衡量。”學者劉再複也曾這樣說道,“在世界的範圍內,我們這個時代是個‘唯利是圖’的時代,喪魂失魄的時代,俗氣浪潮壓倒一切的時代。一百多年前巴爾扎克就說過,世界將變成一部金錢開動的機器。他不幸而言中,現在金錢已抓住世界的全部神經,並在摧毀世界的靈魂和生活的格調。”

也就是說,我們對於成功的定義缺乏一種“超越性”的追求。《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的作者孫隆基有一個說法,他認為中國人沒有世俗生活之外的“超越意識”,缺乏“終極關懷”,一切以“身”的安頓為依歸,造成“有一口飯吃就行”的極端世俗化的人生態度。

當我們的幸福觀念被金錢和物質綁架,我們便輕易地以物喜以己悲,我們便忘了傾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我們究竟想要什麼,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即便我們最終過上他人眼裡人生贏家的生活,但這也只是隨波逐流而已,很多人也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

這麼說,當然不是要把社會問題轉化為個體的內心問題,號召大家買不起房子就讓自己清心寡欲,而是希望我們的社會有更加多元的價值標準,每個人都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定義方式。否則,如果我們都被單一的人生贏家標準綁架,那我們既會因達不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感到不幸福,還可能由此丟掉了自己的內心自由。這樣一來,我們就真正地、永遠地都成為不了自己人生的贏家,我們輸給了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