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在莆田傳承了幾百年,卻都慢慢消失了,看著心好疼!

現代發展很快,來不及跟上時代而被遺忘的有很多,那些在我們年幼時隨處可見的正在慢慢消失,昔日莆田的點點滴滴重新的浮現在我們的眼前,會讓你記起哪些趣事呢?

燈籠匠

結婚時新郎新娘提的油紙燈籠

油紙燈籠是用於結婚喜慶、喬遷新居、老人壽慶、元宵圈燈和信徒到宮廟題緣回送一雙燈籠等。而天地燈、宮廟燈、宜居燈到結婚燈、壽慶燈、元宵出遊燈,都有各自的設計與做法。

燈籠坯是提前定貨的,先刷上漿糊,

再平整地貼上棉紗紙,不能皺;之後,在燈籠紙面上作畫、題字。再在晾乾的紙上掃一層桐油,讓燈籠具有光澤,更加美觀牢固,最後,安裝燈腳,加上鐵絲、插蠟燭的燈檯,一個完整的竹制油紙燈籠就出爐了。

補傘匠

修傘的攤位

小時候雨傘壞掉,就會去找他。

如果是傘骨折斷,他手腳麻利地拿鉗子,一擰一拆一安,一把散了架的傘在他的搗鼓下,頃刻恢復了原狀。

油紙傘也能修,他往傘面破損的周圍均勻塗上膠水,待膠水似幹未幹之際,小心貼上棉紙,用細細的線縫好,再刷上桐油,晾曬一會兒,一把破的雨傘就變得和新的一樣了。

打鐵匠

莆田街頭的一家打鐵店鋪

一個砧樁,一個火爐,一個風箱,一些工具和牆上掛著的訂制產品組成了擺設簡單的自家店堂。置辦菜刀、鐮刀、鋤頭、鐵瓢、火箸、鐵鍊、門拴…各種生活用具、生產農具,家裡的菜刀、砍柴刀都是從打鐵鋪得來的,如今已經寥寥無幾。

竹器加工

涵江竹巷最後一位竹器手藝人,5米長梯不用一顆釘

一根根的竹子經過剖片、剖絲、切絲、刮削、磨光等工序,變成一條條片狀或條狀的篾;經過編結,成了各種形狀不同、花樣繁多的菜籃、米篩、簸箕、竹笠、魚簍、雞籠等竹製品。

或先“調直”毛竹,再將青翠的毛竹放在爐火上烘烤,待到竹身鬆軟些,架在特製的木架上將其壓彎,最後用水冷卻成型。

再用各種預先設好的榫卯和竹釘組合成竹床、竹桌、竹椅(凳)和竹梯等家居用品。

理髮店

常太鎮即將消失的剃頭店

不同於現在的洗剪吹拉燙,當時的理髮師也有走街串巷的,只要喊一聲:“理髮的來了”人們都會彙集而來。有來理髮的,也有來刮鬍子的,還有來瞧熱鬧的。每次理完發,師傅們還會給你淨面、掏耳朵。

現代各種高大上的理髮店越來越多,但是還有這給嬰兒剃胎髮,還是這種老行當才敢剃。現在理髮店那些年輕人都不敢上手的。

裁縫匠

正在工作的縫紉機

手藝匠人越來越少,多的是所謂的服裝設計師,設計個版型,就通過機器加工批量生產服飾。而以前的裁縫做的就是量身定做的事兒~根據你的身材體型展現最美的身體曲線。這也是為何以前的達官貴人都會選擇量身定做服飾的原因,合適的面料加上精准的剪裁才能展現自身最美的姿態。

修表工

街上所剩不多的修表匠

以前在莆田的街上,總會見到一張桌上安有一個玻璃櫃的桌子擺放在門口而已。正在滴答作響的掛鐘和一個裝著不少鐘錶模型和配件的玻璃櫃外,玻璃櫃朝修表匠一面是敞開的,櫃裡放著錘子、刷子、起子、開表匙、虎頭鉗、扁嘴鉗、放大鏡等修鐘錶工具。

一隻手錶500多個配件,在他手上得心應手。修表匠右眼套著放大鏡,屏氣凝神、全神貫注,小心翼翼,各種品牌的手錶在他的鑽研下總能手到擒來,逐一修好。

箍桶匠

箍水桶的師傅在業內叫圓木匠

那時候沒有自來水,吃喝洗刷的水都要到河裡去挑,用具多是各種木制的桶盆。於是,經常用壞的桶盆也就需要箍桶這一老行當了。

從一塊塊木板到一片片桶片,從下料、鑿板、削板、鑽孔到拼接、套箍等近20道工序,做出桶盆,滴水不漏,經久耐用。聞聞店裡散發的淡淡杉木清香,除了這個,還有臉桶、腳桶、澡桶、擔桶、馬桶、米桶、果盤、鍋蓋等等。

大漆工藝

用大漆工藝製作的盆

大漆的漆液,是一種從漆樹上面直接割取下來的液體,屬於植物天然環保漆,無毒。這是古代先人從大自然裡面,提取出來的一種,較原始自然的材料,比如說螺鈿是海裡面貝殼裡面的內層,還有麵粉、鹿角霜,這些珠粉。這類東西都構成了大漆的原材料。”

那時候婚嫁時所用的床、櫃、桌、椅和姑娘出嫁裝嫁妝的箱櫃等,都運用了傳統大漆的工藝。

留青竹刻

描畫階段的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是用竹子表面一層青皮雕刻圖案,再鏟去圖案以外的青皮,露出青皮下面的竹肌,由於青皮與竹肌在質地、色澤上的明顯差異,所以作品能取得水墨神韻般的藝術效果。時間越久,作品也會越發神奇、古樸。

莆田劉氏創辦竹木雕作坊,演繹竹子深雕、淺浮雕、樓空積留青等技藝,並在留青竹刻工藝中講求繪畫、書法及刀功等綜合素養,莆田劉氏竹刻因此脫穎而出。

釘秤匠

有了電子稱後,這樣的釘稱匠已經太少了

店裡頭放著幾張桌面坑窪的桌子,桌沿的包角鐵皮被磨得光亮,一堆堆專用的制秤小配件和工具擺放在桌面。給桿秤鑲銅星,也叫嵌秤花。這嵌秤花倒是細活,更是絕活,先要將銅絲插入秤星孔,然後用刀將銅絲割斷,在秤桿上敲打兩三下,來來回回,一顆顆閃著暗光的銅星就鑲嵌在秤桿上。

補鞋匠

在補鞋的大爺

補鞋匠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多的,榔頭、剪刀、鐵腳、皮刀等修鞋工具放在篷布後面的凳子上,膝蓋上一塊粘滿已經凝固膠水和漆黑汙跡的圍裙,信手拈來街坊鄰里送來修理的各種鞋子,三兩下地解決了,如庖丁解牛,似行雲流水。在當年沒有縫紉機、修鞋機等修鞋機械的情境下,用一雙手異常粗糙的手,十分靈巧地完成補鞋幫、釘鞋底、上鞋掌、修鞋跟等精細的活計。

陶器匠

新窯村制陶

新窯村是蓋尾鎮最小的一個村,是鎮裡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村。這個村名,見證了該村窯器製作的悠久歷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制陶業最旺的時期,全村有6座陶爐、近千名制陶工人。但是,隨著人們器具需求的變化,制窯業逐漸式微。目前,全村只剩2家集體陶器廠和1家私營陶器廠,全村制陶手工藝人不足百人。

桂圓烘焙

興化桂圓的獨有工藝——“搖沙”

莆田的桂圓製作方法有別於其他地方。興化桂圓的獨有工藝——“搖沙”環節使龍眼表面沾滿細沙的龍眼果殼,相互之間經過充分摩擦變得光滑,時不時散發出清香的龍眼味,直至表皮變成褐黃色,這樣才算完成這道工序。經它加工出來的桂圓幹外殼不凹陷,表皮光滑;外表顏色一致,色澤美觀,賣相好。

把龍眼放在焙床上鋪平,等待烘焙。柴火多為枯龍眼樹的樁或幹,或特意去山上肩挑肩扛下來的幹松樹頭,也用松樹幹……它們燃燒後散發出的香氣,是會滲透到桂圓幹果肉內的。

手工磚瓦

在給磚瓦泥胚雕花

在莆田有著大量具有莆仙特色的“紅磚厝”,非常漂亮。據說是模仿皇宮的造型。因為唐朝梅妃受唐明皇寵愛,朝廷特許梅妃的故鄉莆田可以仿照皇宮的屋頂建築風格。

這些瓦片皆是手工製作,再裝爐燒窯,連續燒一天一夜,泥胚磚燒制時間一般一星期左右,冷卻一星期後開窯貨。

十二生肖宴

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是延甯宮每年元宵的必供品,每年樣式造型各不同。二十多年都由曾奶奶單獨製作,現在年齡大了製作成【十二生肖宴】,要花約兩天的時間,而以前一天就能做完。感歎說現在沒人學做這手藝了,惋惜之時,但也願有人來學學,傳承這稀有的民間藝術文化。

編掃帚

莆田大媽在家編蘆葦掃帚

小時候的掃帚都是爺爺坐在一小板凳上紮的,沒一會掃帚在他手裡成形了。現在,做掃帚的材料還在,可已經很難找到會做掃帚的人了。

很多民間藝術文化都在漸漸消失

可能在我們身邊一個看起來不起眼的人

就是最後一個手藝人

一起來發現達人,別讓手藝/藝術斷層

還有來瞧熱鬧的。每次理完發,師傅們還會給你淨面、掏耳朵。

現代各種高大上的理髮店越來越多,但是還有這給嬰兒剃胎髮,還是這種老行當才敢剃。現在理髮店那些年輕人都不敢上手的。

裁縫匠

正在工作的縫紉機

手藝匠人越來越少,多的是所謂的服裝設計師,設計個版型,就通過機器加工批量生產服飾。而以前的裁縫做的就是量身定做的事兒~根據你的身材體型展現最美的身體曲線。這也是為何以前的達官貴人都會選擇量身定做服飾的原因,合適的面料加上精准的剪裁才能展現自身最美的姿態。

修表工

街上所剩不多的修表匠

以前在莆田的街上,總會見到一張桌上安有一個玻璃櫃的桌子擺放在門口而已。正在滴答作響的掛鐘和一個裝著不少鐘錶模型和配件的玻璃櫃外,玻璃櫃朝修表匠一面是敞開的,櫃裡放著錘子、刷子、起子、開表匙、虎頭鉗、扁嘴鉗、放大鏡等修鐘錶工具。

一隻手錶500多個配件,在他手上得心應手。修表匠右眼套著放大鏡,屏氣凝神、全神貫注,小心翼翼,各種品牌的手錶在他的鑽研下總能手到擒來,逐一修好。

箍桶匠

箍水桶的師傅在業內叫圓木匠

那時候沒有自來水,吃喝洗刷的水都要到河裡去挑,用具多是各種木制的桶盆。於是,經常用壞的桶盆也就需要箍桶這一老行當了。

從一塊塊木板到一片片桶片,從下料、鑿板、削板、鑽孔到拼接、套箍等近20道工序,做出桶盆,滴水不漏,經久耐用。聞聞店裡散發的淡淡杉木清香,除了這個,還有臉桶、腳桶、澡桶、擔桶、馬桶、米桶、果盤、鍋蓋等等。

大漆工藝

用大漆工藝製作的盆

大漆的漆液,是一種從漆樹上面直接割取下來的液體,屬於植物天然環保漆,無毒。這是古代先人從大自然裡面,提取出來的一種,較原始自然的材料,比如說螺鈿是海裡面貝殼裡面的內層,還有麵粉、鹿角霜,這些珠粉。這類東西都構成了大漆的原材料。”

那時候婚嫁時所用的床、櫃、桌、椅和姑娘出嫁裝嫁妝的箱櫃等,都運用了傳統大漆的工藝。

留青竹刻

描畫階段的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是用竹子表面一層青皮雕刻圖案,再鏟去圖案以外的青皮,露出青皮下面的竹肌,由於青皮與竹肌在質地、色澤上的明顯差異,所以作品能取得水墨神韻般的藝術效果。時間越久,作品也會越發神奇、古樸。

莆田劉氏創辦竹木雕作坊,演繹竹子深雕、淺浮雕、樓空積留青等技藝,並在留青竹刻工藝中講求繪畫、書法及刀功等綜合素養,莆田劉氏竹刻因此脫穎而出。

釘秤匠

有了電子稱後,這樣的釘稱匠已經太少了

店裡頭放著幾張桌面坑窪的桌子,桌沿的包角鐵皮被磨得光亮,一堆堆專用的制秤小配件和工具擺放在桌面。給桿秤鑲銅星,也叫嵌秤花。這嵌秤花倒是細活,更是絕活,先要將銅絲插入秤星孔,然後用刀將銅絲割斷,在秤桿上敲打兩三下,來來回回,一顆顆閃著暗光的銅星就鑲嵌在秤桿上。

補鞋匠

在補鞋的大爺

補鞋匠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多的,榔頭、剪刀、鐵腳、皮刀等修鞋工具放在篷布後面的凳子上,膝蓋上一塊粘滿已經凝固膠水和漆黑汙跡的圍裙,信手拈來街坊鄰里送來修理的各種鞋子,三兩下地解決了,如庖丁解牛,似行雲流水。在當年沒有縫紉機、修鞋機等修鞋機械的情境下,用一雙手異常粗糙的手,十分靈巧地完成補鞋幫、釘鞋底、上鞋掌、修鞋跟等精細的活計。

陶器匠

新窯村制陶

新窯村是蓋尾鎮最小的一個村,是鎮裡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村。這個村名,見證了該村窯器製作的悠久歷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制陶業最旺的時期,全村有6座陶爐、近千名制陶工人。但是,隨著人們器具需求的變化,制窯業逐漸式微。目前,全村只剩2家集體陶器廠和1家私營陶器廠,全村制陶手工藝人不足百人。

桂圓烘焙

興化桂圓的獨有工藝——“搖沙”

莆田的桂圓製作方法有別於其他地方。興化桂圓的獨有工藝——“搖沙”環節使龍眼表面沾滿細沙的龍眼果殼,相互之間經過充分摩擦變得光滑,時不時散發出清香的龍眼味,直至表皮變成褐黃色,這樣才算完成這道工序。經它加工出來的桂圓幹外殼不凹陷,表皮光滑;外表顏色一致,色澤美觀,賣相好。

把龍眼放在焙床上鋪平,等待烘焙。柴火多為枯龍眼樹的樁或幹,或特意去山上肩挑肩扛下來的幹松樹頭,也用松樹幹……它們燃燒後散發出的香氣,是會滲透到桂圓幹果肉內的。

手工磚瓦

在給磚瓦泥胚雕花

在莆田有著大量具有莆仙特色的“紅磚厝”,非常漂亮。據說是模仿皇宮的造型。因為唐朝梅妃受唐明皇寵愛,朝廷特許梅妃的故鄉莆田可以仿照皇宮的屋頂建築風格。

這些瓦片皆是手工製作,再裝爐燒窯,連續燒一天一夜,泥胚磚燒制時間一般一星期左右,冷卻一星期後開窯貨。

十二生肖宴

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是延甯宮每年元宵的必供品,每年樣式造型各不同。二十多年都由曾奶奶單獨製作,現在年齡大了製作成【十二生肖宴】,要花約兩天的時間,而以前一天就能做完。感歎說現在沒人學做這手藝了,惋惜之時,但也願有人來學學,傳承這稀有的民間藝術文化。

編掃帚

莆田大媽在家編蘆葦掃帚

小時候的掃帚都是爺爺坐在一小板凳上紮的,沒一會掃帚在他手裡成形了。現在,做掃帚的材料還在,可已經很難找到會做掃帚的人了。

很多民間藝術文化都在漸漸消失

可能在我們身邊一個看起來不起眼的人

就是最後一個手藝人

一起來發現達人,別讓手藝/藝術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