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下海廟,舊時上海漁民出海之前祈求神佑的重要場所

關於下海廟的名字,那真是說來話長。宋朝時候,為了提高吳淞江的泄水能力,

上海官員就組織眾人,在江兩岸開闢了水道支流,這樣的支流就叫做浦。當時吳淞江兩岸共有18個浦,其中虹口區海門路段南岸的浦,稱作上海浦,而與之相對的,就叫做下海浦了。當時的漁民捕撈,都是通過下海浦出海,由於漁民出海之前需要祈求神的保佑,於是這座廟宇就應運而生。寺廟建成之後,因為廟宇的位置靠近下海浦,所以民間就將這座寺廟稱為“下海廟”了。
建成之後的下海廟中,供奉的是海神龍王和媽祖,香火非常旺盛,如此度過近百年,到了嘉慶年間,下海廟荒蕪坍塌,一位法號心意的法師募集資金重建殿宇,這裡從此成為了尼姑們的道場,不過名字仍是沿用“下海廟”這個舊稱。

可惜的是,到了抗日戰爭年間,下海廟沒能逃過一劫,殿宇盡數被毀,只剩下了三間財神殿,一直到了1955年毛澤東來上海視察,某日在黃浦江上流覽時,

忽然向陪同人員問道,你們知道上海還有一個“下海”嗎?問題一出,大家都傻眼了,毛澤東離開上海之後,陪同人員開始尋找下海這個地方,最終在這裡發現了這座下海廟。經過數次修繕擴建之後,現在的下海廟環境清幽,古樸典雅,寺院中除了供奉釋迦牟尼佛、觀音等菩薩外,還供奉著媽祖、財神等民間神祗。

由於下海廟地處虹口北外灘,一直以來都是出海祈福的重要場所,

所以2010年首屆中國航運文化節、2013年第四屆中國國際航運文化節,都在下海廟中舉行了祈福儀式和禪修活動,同時也借著這樣的活動,傳承了中國的海洋文化。

【更多語音導覽搜APP:行鴿旅遊;或搜個人號:筆尖上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