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深度解讀社區商業:電商和實體店必有一戰

電商裹挾著資本、資源給傳統商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在電商和實體零售業競爭博弈的過程中,社區商業似乎迎來了更好的發展時機,“社區商業是電商和實體店爭奪的最後一塊陣地”,8月5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舉辦的“2017中國社區商業論壇”上,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這樣表示。

雖然互聯網打破了傳統商圈的物理界限,但是社區商業這種以家庭消費,社交需求和個人休閒為場景的社區商業散發著令人難以拒絕的商業價值。

關於“社區商業”,更多的人願意將其定義為“鄰里商業”,這是一種以社區範圍內居民為服務物件的,以便民、利民,滿足和促進居民綜合消費為目標的商業集成體。社區商業帶有鮮明的屬地型,不管是定義最後一公里還是15分鐘商業圈,都是強調了物理空間在社區商業中的重要屬性。

新零售宣導者融合,而社區商業除技術和門檻外還有哪些是最核心的競爭力呢?社區商業生態系統的魅力在哪裡?生態鏈上的價值優勢如何體現?區塊經濟的邊界又在哪裡呢?

社區商業的誘惑

裴亮認為,“社區商業是未來實體零售業發展的一個重點”。現在看,不管是阿裡巴巴、京東、騰訊等互聯網巨頭,還是家樂福、天虹、物美等傳統零售商都已經或者準備進入社區商業領域,

“雖然社區商業存在很多的機會,但是仍然在社區商業的發展還存在很多的機會,但在政策、規劃、經營上存在很多痛點,而這些痛點最終體現為消費者體驗上的痛點。”

裴亮列舉了美國的例子——無論是配套的居民社區、獨立的社區服務的網點資源,以及社區服務的網點業態的配套,都非常的完善。“從大超市,到折扣店,到餐飲業,

到服務業,各種業態都能有機的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

越是如此越是說明中國社區商業未來潛力的巨大,7月3日,商務部發佈了《中國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16/2017年)》,從資料上看,中國的實體零售業出現了結構性回暖:便利店、社區購物中心等社區商業由於正在進入黃金髮展期,由於選址空間大、貼近消費者、營業時間長等優勢,在互聯網技術改造後的社區商業正在各個社區快速擴張、滲透。

有業內人士估計,“居民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消費需要在社區商業裡實現,未來這個比例還將持續上升,甚至達到2/3。”弘章資本創始人翁怡諾擇認為:“從成熟市場看,社區商業消費要占到其整體商業構成的60%~70%。”

如此體量的商業增長空間,引無數商業巨頭“競折腰”。不管是阿裡收購百聯,還是京東強化到家服務,亦或是居然之家的跨界經營,天虹股份的多業態模式等都體現一個最重要的核心價值“離消費者再進一步”。

近一段時期,零售新物種以及無人便利店成為了零售業討論的熱點,從嚴格意義上看,這兩種業態形式均與社區商業有著必然的聯繫,對於社區生態來說,跨界競爭或技術改造將會給社區商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競爭和機遇。

打造社區生態

打造生態首先要有長足的發展基因和適應能力,首都經貿大學陳立平教授曾說,“社區商業是中國未來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領域,這是社會時代給我們提出的一個新的論題。零售界應該看到未來經濟的新常態、零售業的新常態和消費的新常態這對零售業的發展和戰略的制定至關重要。”生態系統有著自我生長和自我進化的功能。

裴亮認為,“新的社會形態的形成,以及消費結構深度的變化,為我們社區商業經營者提供了發展的機遇,社區商業的經營者通過不斷的創新,業態的創新,技術的創新,將為我們未來生根社區商業有更大的空間。”可見,創新是未來社區商業不變的主題。

社區生態內,各種零售業態有機結合,形成互補性的零售服務體,滿足或者激發消費者的需求,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正如超市發副總裁趙萌所說,“各個業態擁有建立異業聯盟的可能。”之所以說異業聯盟,就是說社區商業各個業態之間能都相互促進,互生,滿足一站式購物場景需求。

生態系統有各個零售業態組成,各司其職,滿足消費者社區生活的各種需要,有一種劃分方式是認為,超市、餐飲、便利店、服務配套、美容、服飾精品、生活家居和休閒八大類業態構成了社區商業的基礎業態。而弘章資本翁怡諾認為社區商業有12個基本的形態,社區生鮮零售、生活方式雜貨、家庭娛樂、健康美麗、輕餐飲快休閒餐飲。

不管業態劃分的標準如何,社區的商業生態最主要的特性是適應性,從而滿足市場需求。目前有資料統計,中國社區的面積是275億平米,約有18.33萬的社區,有7.7億人都是住在城鎮社區之中,各個社區不同的居住規模、人口構成、收入水準、消費習慣也代表著商業消費需求千差萬別,因此社區商業要滿足消費需求,還要體現商業的多樣性、適應性。避免社區商業佈局混亂和結構不合理的狀況。

而適應性最好的體現就在於消費者的關係層面,相對於其他商業零售形式,社區商業更注重于屬地人群的特徵,其與流動購物的隨機性有著很大的差別。

如果總結社區商業的屬性,其中便利和滿足需求應該是其中最重要的兩個。

7-ELEVEn便利店的締造者鈴木敏文在《零售的哲學》一書中列舉了很多便利店的創新舉措,最主要的出發點就是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要,其中針對日本老齡化的問題,老年消費者的比例從30%上升到60%,在商品配置、鮮食品類以及商品配送等方面,7-ELEVEn均作了針對性調整。

從資料看,社區商業的重要消費群體是家庭主婦、老人和兒童等構成的家庭消費者。依靠特定消費群體的消費結構調整才是社區商業的競爭力。

進一步分析,社區商業消費群體疊加,最集中的場景就是吃,翁怡諾在《佈局社區商業前,你應該先把這篇文章認真看一遍》一文中表示,“生鮮一直都是零售業皇冠上的明珠,連鎖經營的難度非常大。但基於社區人群高頻需求的生鮮專業店或生鮮社區超市,是最具有可複製性的巨大市場容量的超級生意。”

作為社區超市的超市發將自身定位在社區顧客的餐廚服務上,貴州合力超市60%的經營比例用在了生鮮領域,盒馬鮮生更是喊出了代替消費者家中冰箱的口號。

生鮮需求解決了流量的問題,服務更是社區商業價值的體現。

裴亮還特意強調社區消費的非商品化將是另一個增長點,福奈特衣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麗筠就表示,非常看重社區服務的巨大價值,其50%以上的店鋪都是設立在社區,除洗衣外還提供更多的上門服務。

不得不承認,中國老齡化、少子化問題十分嚴峻,商品配送服務將成為社區的剛需,目前,從北京市場看,超市發、物美、京客隆等社區超市均提供商品配送服務,例如超市發就與協力廠商配送公司合作,提供上門服務。美團點評副總裁婁曉博也表示,針對社區的跑腿服務將是下一個發展重點,在此基礎上,美團點評也會和協力廠商服務公司合作,提供更多的社區服務。

社交的必要性

如果要比較社區商業區別於其他商業類型的特點,社交無疑只最顯著的一個,關於這一點在此次論壇中,很多演講嘉賓都強調了社區商業中的社交價值。

法國作家莫洛亞說“社交的樂趣才是生活的根本。”社區商業的最終價值就是滿足生活的需要,社交就是實現商業價值的催化劑,而社交更體現在關係的建立上。

社區的關係決定著社區的活躍度和社區的整個生態環境,這種強關係能夠產生更多的商業模式和商業機會。社區裡面的彩票投注站永遠是最熱鬧的地方。

居然之家怡食家超市總經理安利英強調“怡食家要打造消費者的第二會客廳的場景。”

花樣年集團助理總裁鄧波說“社區裡的微商圈也是通過社交實現銷售的一種方式”。

社區商業最主要的表現是“鄰里商業”鄰里社群有著趨同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背景,冠超市董事長林永強就說“我們就是服務鄰居的。”

福奈特朱麗筠強調“顧客與店鋪之間有社交的需求,這有助於建立價值認同感。”而價值認同感是建立客戶粘性、忠誠度和信任度的基礎。事實上,福奈特社區會員的銷售占比超過80%。

全家便利店就宣導各店店長最少要記住幾十位顧客的長相以及電話號碼,熟人式的交流與問候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銷售效果。

超市發一直在宣導做人文社交,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超市發的顧客尤其是一些老年客戶群,一天要兩次以上的購物,經調查發現,這些顧客太寂寞,他們需要通過購物產生社交,“我們作為社交超市也應該有這樣的人文關懷在裡面。在社區的核心當中我們做的是口碑的傳播,做的是社區,因為社區當中人和人之間的這種社區的交流,口碑傳播是非常重要的。”超市發副總裁趙萌說。

其實,在社區經營層面,不管哪種零售業態都將社交作為溝通和持續經營的手段,最通用的就是“微信群”幾乎成了社區商業體的標配,通過社群建立起來的情感連接往往讓商家收穫了利潤還有口碑。

社交產生聯動,盤活的資源更加可觀,北京華冠超市的做法是利用社區中的中老年人,進行社區的配送,不僅增強了與社區居民的連結,也發揮了居民的價值,當然任何勞動都是要支付相應的酬勞。

“信賴,我覺得我們更需要建立與顧客之間心與心的連接,有了這個感情的紐帶,我們持續的發展和生存都將有更好的一個條件和機會。”朱麗筠說。

也正如鄧波描述的“社區生態圈包含了互聯網,物聯網,社交網路以及社交的媒體產的內容與交易。這個圈子基本上體現了社區生態邏輯。”

解決痛點

正如裴亮所說,“社區商業有很強的公共事業的性質”,解決政策支持的痛點將會更有力社區商業發展。

超市發超市就曾說,政府對於商品的定價有著嚴格的要求,畢竟關係到百姓的生活問題。“社區商業確實作為城市的商業設施,商業基礎,使內貿流通業直接面對消費端的關鍵一環,也是我們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貴州省商務廳副廳長沈新國說。

全國各地,政府都在支援社區商業發展,以北京為例,“菜籃子工程”、“開牆打洞”治理工作最終個都將落實到社區的建設之中。

5月24日,北京市發改委、北京市商務委聯合舉行“2017年度商業便民服務設施專案投資補助申報工作”啟動工作,並宣佈從今年開始,計畫連續三年內每年安排2億元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以資金補助蔬菜零售網點、早餐店等在內的新建或在建商業便民服務設施專案。

2017年投資補助重點支援蔬菜零售網點(社區菜市場、社區菜店、生鮮超市、社區蔬菜/肉類直通車)、早餐店、便利店、社區商業便民服務綜合體等基本便民服務專案。北京市城市社區商業覆蓋率達86.8%,全市基本便民商業網點連鎖化率達到33.1%。

而從規劃的痛點看,社區商業的規劃是社區商業發展的最直接的一個挑戰。

2014年以來,社區商業就已提速發展,國內嗅覺靈敏的地產開發商已經設計了自身的產品線,但是需要強調的是社區商業並不是住宅專案的附屬品,而是創造居住生態的必需品。社區商業模式及規劃、社區商業定位和發展趨勢,均需要與社區相匹配。

現在看,龍湖創造產品線星悅薈、世茂發力MiniMall社區商業、藍光地產打造“藍街”社區商業等模式均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而作為社區服務的重點,由萬科打造的“第五食堂”就是萬科打通社區功能的嘗試,其總經理嚴資旺認為第五食堂就是解決社區生活中本質的需求“在食物上,我們做的好吃,要方便,要實惠,這樣才有機會在社區裡面做的更好讓社區的人更加方便。”

“離用戶更近”是商業競爭的不二箴言,把商品和服務做到消費者家門口,相信再也沒有比這更近的距離了吧,互聯網應用也好,技術升級也好,模式創新也好,拉近空間的距離,贏得了市場的先機,但如何拉近與消費者心靈的距離,才是零售商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近一段時期,零售新物種以及無人便利店成為了零售業討論的熱點,從嚴格意義上看,這兩種業態形式均與社區商業有著必然的聯繫,對於社區生態來說,跨界競爭或技術改造將會給社區商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競爭和機遇。

打造社區生態

打造生態首先要有長足的發展基因和適應能力,首都經貿大學陳立平教授曾說,“社區商業是中國未來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領域,這是社會時代給我們提出的一個新的論題。零售界應該看到未來經濟的新常態、零售業的新常態和消費的新常態這對零售業的發展和戰略的制定至關重要。”生態系統有著自我生長和自我進化的功能。

裴亮認為,“新的社會形態的形成,以及消費結構深度的變化,為我們社區商業經營者提供了發展的機遇,社區商業的經營者通過不斷的創新,業態的創新,技術的創新,將為我們未來生根社區商業有更大的空間。”可見,創新是未來社區商業不變的主題。

社區生態內,各種零售業態有機結合,形成互補性的零售服務體,滿足或者激發消費者的需求,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正如超市發副總裁趙萌所說,“各個業態擁有建立異業聯盟的可能。”之所以說異業聯盟,就是說社區商業各個業態之間能都相互促進,互生,滿足一站式購物場景需求。

生態系統有各個零售業態組成,各司其職,滿足消費者社區生活的各種需要,有一種劃分方式是認為,超市、餐飲、便利店、服務配套、美容、服飾精品、生活家居和休閒八大類業態構成了社區商業的基礎業態。而弘章資本翁怡諾認為社區商業有12個基本的形態,社區生鮮零售、生活方式雜貨、家庭娛樂、健康美麗、輕餐飲快休閒餐飲。

不管業態劃分的標準如何,社區的商業生態最主要的特性是適應性,從而滿足市場需求。目前有資料統計,中國社區的面積是275億平米,約有18.33萬的社區,有7.7億人都是住在城鎮社區之中,各個社區不同的居住規模、人口構成、收入水準、消費習慣也代表著商業消費需求千差萬別,因此社區商業要滿足消費需求,還要體現商業的多樣性、適應性。避免社區商業佈局混亂和結構不合理的狀況。

而適應性最好的體現就在於消費者的關係層面,相對於其他商業零售形式,社區商業更注重于屬地人群的特徵,其與流動購物的隨機性有著很大的差別。

如果總結社區商業的屬性,其中便利和滿足需求應該是其中最重要的兩個。

7-ELEVEn便利店的締造者鈴木敏文在《零售的哲學》一書中列舉了很多便利店的創新舉措,最主要的出發點就是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要,其中針對日本老齡化的問題,老年消費者的比例從30%上升到60%,在商品配置、鮮食品類以及商品配送等方面,7-ELEVEn均作了針對性調整。

從資料看,社區商業的重要消費群體是家庭主婦、老人和兒童等構成的家庭消費者。依靠特定消費群體的消費結構調整才是社區商業的競爭力。

進一步分析,社區商業消費群體疊加,最集中的場景就是吃,翁怡諾在《佈局社區商業前,你應該先把這篇文章認真看一遍》一文中表示,“生鮮一直都是零售業皇冠上的明珠,連鎖經營的難度非常大。但基於社區人群高頻需求的生鮮專業店或生鮮社區超市,是最具有可複製性的巨大市場容量的超級生意。”

作為社區超市的超市發將自身定位在社區顧客的餐廚服務上,貴州合力超市60%的經營比例用在了生鮮領域,盒馬鮮生更是喊出了代替消費者家中冰箱的口號。

生鮮需求解決了流量的問題,服務更是社區商業價值的體現。

裴亮還特意強調社區消費的非商品化將是另一個增長點,福奈特衣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麗筠就表示,非常看重社區服務的巨大價值,其50%以上的店鋪都是設立在社區,除洗衣外還提供更多的上門服務。

不得不承認,中國老齡化、少子化問題十分嚴峻,商品配送服務將成為社區的剛需,目前,從北京市場看,超市發、物美、京客隆等社區超市均提供商品配送服務,例如超市發就與協力廠商配送公司合作,提供上門服務。美團點評副總裁婁曉博也表示,針對社區的跑腿服務將是下一個發展重點,在此基礎上,美團點評也會和協力廠商服務公司合作,提供更多的社區服務。

社交的必要性

如果要比較社區商業區別於其他商業類型的特點,社交無疑只最顯著的一個,關於這一點在此次論壇中,很多演講嘉賓都強調了社區商業中的社交價值。

法國作家莫洛亞說“社交的樂趣才是生活的根本。”社區商業的最終價值就是滿足生活的需要,社交就是實現商業價值的催化劑,而社交更體現在關係的建立上。

社區的關係決定著社區的活躍度和社區的整個生態環境,這種強關係能夠產生更多的商業模式和商業機會。社區裡面的彩票投注站永遠是最熱鬧的地方。

居然之家怡食家超市總經理安利英強調“怡食家要打造消費者的第二會客廳的場景。”

花樣年集團助理總裁鄧波說“社區裡的微商圈也是通過社交實現銷售的一種方式”。

社區商業最主要的表現是“鄰里商業”鄰里社群有著趨同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背景,冠超市董事長林永強就說“我們就是服務鄰居的。”

福奈特朱麗筠強調“顧客與店鋪之間有社交的需求,這有助於建立價值認同感。”而價值認同感是建立客戶粘性、忠誠度和信任度的基礎。事實上,福奈特社區會員的銷售占比超過80%。

全家便利店就宣導各店店長最少要記住幾十位顧客的長相以及電話號碼,熟人式的交流與問候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銷售效果。

超市發一直在宣導做人文社交,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超市發的顧客尤其是一些老年客戶群,一天要兩次以上的購物,經調查發現,這些顧客太寂寞,他們需要通過購物產生社交,“我們作為社交超市也應該有這樣的人文關懷在裡面。在社區的核心當中我們做的是口碑的傳播,做的是社區,因為社區當中人和人之間的這種社區的交流,口碑傳播是非常重要的。”超市發副總裁趙萌說。

其實,在社區經營層面,不管哪種零售業態都將社交作為溝通和持續經營的手段,最通用的就是“微信群”幾乎成了社區商業體的標配,通過社群建立起來的情感連接往往讓商家收穫了利潤還有口碑。

社交產生聯動,盤活的資源更加可觀,北京華冠超市的做法是利用社區中的中老年人,進行社區的配送,不僅增強了與社區居民的連結,也發揮了居民的價值,當然任何勞動都是要支付相應的酬勞。

“信賴,我覺得我們更需要建立與顧客之間心與心的連接,有了這個感情的紐帶,我們持續的發展和生存都將有更好的一個條件和機會。”朱麗筠說。

也正如鄧波描述的“社區生態圈包含了互聯網,物聯網,社交網路以及社交的媒體產的內容與交易。這個圈子基本上體現了社區生態邏輯。”

解決痛點

正如裴亮所說,“社區商業有很強的公共事業的性質”,解決政策支持的痛點將會更有力社區商業發展。

超市發超市就曾說,政府對於商品的定價有著嚴格的要求,畢竟關係到百姓的生活問題。“社區商業確實作為城市的商業設施,商業基礎,使內貿流通業直接面對消費端的關鍵一環,也是我們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貴州省商務廳副廳長沈新國說。

全國各地,政府都在支援社區商業發展,以北京為例,“菜籃子工程”、“開牆打洞”治理工作最終個都將落實到社區的建設之中。

5月24日,北京市發改委、北京市商務委聯合舉行“2017年度商業便民服務設施專案投資補助申報工作”啟動工作,並宣佈從今年開始,計畫連續三年內每年安排2億元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以資金補助蔬菜零售網點、早餐店等在內的新建或在建商業便民服務設施專案。

2017年投資補助重點支援蔬菜零售網點(社區菜市場、社區菜店、生鮮超市、社區蔬菜/肉類直通車)、早餐店、便利店、社區商業便民服務綜合體等基本便民服務專案。北京市城市社區商業覆蓋率達86.8%,全市基本便民商業網點連鎖化率達到33.1%。

而從規劃的痛點看,社區商業的規劃是社區商業發展的最直接的一個挑戰。

2014年以來,社區商業就已提速發展,國內嗅覺靈敏的地產開發商已經設計了自身的產品線,但是需要強調的是社區商業並不是住宅專案的附屬品,而是創造居住生態的必需品。社區商業模式及規劃、社區商業定位和發展趨勢,均需要與社區相匹配。

現在看,龍湖創造產品線星悅薈、世茂發力MiniMall社區商業、藍光地產打造“藍街”社區商業等模式均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而作為社區服務的重點,由萬科打造的“第五食堂”就是萬科打通社區功能的嘗試,其總經理嚴資旺認為第五食堂就是解決社區生活中本質的需求“在食物上,我們做的好吃,要方便,要實惠,這樣才有機會在社區裡面做的更好讓社區的人更加方便。”

“離用戶更近”是商業競爭的不二箴言,把商品和服務做到消費者家門口,相信再也沒有比這更近的距離了吧,互聯網應用也好,技術升級也好,模式創新也好,拉近空間的距離,贏得了市場的先機,但如何拉近與消費者心靈的距離,才是零售商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