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習近平眼中的“和而不同”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和”文化,習近平總書記以其深厚的國學積澱,

運用與時俱進的“和”文化理念,講述中國故事、傳播“和合”智慧,為維護世界持久和平貢獻新智慧。党建網微平臺梳理總書記相關部分論述,供學習參考。

尚和合

“和合”思想是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內核和因數,“和合”之境也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追求的理想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和合”文明有精深獨到的見解,他說:“這種‘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

是我們民族所追求的一種文化理念。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個體與群體的和諧,我們民族的理想正在於此,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也正基於此,甚至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也正是在於這種偉大的和諧思想。”

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以“和”文化的“和合”價值觀,宣導和平發展、和諧相處、合作共贏的國際觀。

2013年1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13次提及“和平發展”四個字。他強調: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我們黨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我國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我們要加強戰略思維,增強戰略定力,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共贏的發展,通過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

不斷提高我國綜合國力,不斷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和平發展帶來的利益,不斷夯實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了中國和平發展的原則和底線: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其他國家也都要走和平發展道路,只有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各國才能共同發展,國與國才能和平相處。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和平發展”都是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的高頻詞。的確,“尊重生命”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至今仍為國際公認的兩條倫理金則。歷史上,中國也是真誠地把和諧和“忠恕之道”作為國際關係準則。

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準確把握世界格局變化和中國發展大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用“和”文化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展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動,為中國的和平發展營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提出中國夢並賦予其世界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是中國人民的夢,也同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息息相通。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中國將堅持通過和平發展方式實現中國夢。這樣的闡釋,增進了各國人民對中國的理解和認同,提升了中國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要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用的安全格局;要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要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這些主張,繼承和發展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中國引領國際關係發展的一面旗幟。

提出堅持正確義利觀,加強與周邊和發展中國家的友好合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政治上秉持公道正義,堅持平等相待。經濟上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要做到義利兼顧,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要做好對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義融利,把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觀念作為處理與周邊國家關係的指引,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和軟實力。

和而不同,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

《論語》中講:君子和而不同。《中庸》中也講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些是中華民族古代經典哲學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將其運用到外交理念中。他表示,人類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是在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中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的。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為此,習近平以“和”文化理念提出對待世界文明的四大原則:一是維和世界文明多樣性;二是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三是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四是科學對待傳統文化。他強調:“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要理性處理本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認識到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獨特的,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不攻擊、不貶損其他文明”。

(據“學習中國”微信公眾號;2015年7月1日《人民論壇》文章《習近平“和合”外交思想》,作者:倪世雄;2017年1月11日文章《習近平治國理政方略為何“圈粉”無數》,作者:謝春濤)

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中國將堅持通過和平發展方式實現中國夢。這樣的闡釋,增進了各國人民對中國的理解和認同,提升了中國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要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用的安全格局;要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要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這些主張,繼承和發展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中國引領國際關係發展的一面旗幟。

提出堅持正確義利觀,加強與周邊和發展中國家的友好合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政治上秉持公道正義,堅持平等相待。經濟上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要做到義利兼顧,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要做好對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義融利,把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觀念作為處理與周邊國家關係的指引,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和軟實力。

和而不同,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

《論語》中講:君子和而不同。《中庸》中也講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些是中華民族古代經典哲學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將其運用到外交理念中。他表示,人類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是在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中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的。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為此,習近平以“和”文化理念提出對待世界文明的四大原則:一是維和世界文明多樣性;二是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三是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四是科學對待傳統文化。他強調:“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要理性處理本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認識到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獨特的,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不攻擊、不貶損其他文明”。

(據“學習中國”微信公眾號;2015年7月1日《人民論壇》文章《習近平“和合”外交思想》,作者:倪世雄;2017年1月11日文章《習近平治國理政方略為何“圈粉”無數》,作者:謝春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