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曾經風靡亞洲的佛山製造:300年前造的鐵鍋,被日本瘋狂搶購

文/鬼子六

佛山是廣東省的製造業中心,美的電器、格蘭仕電器、志高空調、萬家樂熱水器、碧桂園地產、佛山陶瓷……一大批耳熟能詳的製造業品牌都源自於佛山。許多人可能不知道,

佛山這個製造業中心的牌子,並不是改革開放後才有的。從明清時代開始,佛山就是全國聞名的製造業中心,在某些工業生產領域超過廣州。

我們知道,在古代進行複雜的工業品製造非常困難,看似簡單的一枚鐵釘、鐵針要想大規模生產,實則需要高級的熔鑄技術與分工協作,

英國也是在工業革命開始後,才能夠大規模生產鐵制用品。而在未發生工業革命的中國,能夠大規模生產鐵制用品,無疑是一個地方製造能力的體現。

在清朝製造鐵製品最發達的地方是哪裡?讓絕大多數人意想不到,不在手工業發達的江南地區,也不在礦產資源豐富的西南地區,清朝時期鐵製品製造業的中心是廣東的佛山鎮。

那些不起眼的鐵鍋、鐵針、鐵釘,

家家戶戶都離不開,佛山製造的烙印也走遍大江南北。乾隆時期,就有人說,佛山的鐵鍋販賣到吳越荊楚而已,但鐵線是無處不需,全國各地都要用佛山的鐵線。

佛山的鐵鍋為什麼這麼牛?我們知道,市場需求是生產發展的動力,沒有強大的市場需求,佛山的鐵鍋業繁榮不起來。那麼,到底是哪裡來了這麼大的需求?

這與珠三角地區的農業發展有關,明清時期,珠三角甘蔗種植面積迅速擴張,而制糖的利潤很高,許多開糖房榨糖的農民、商人,採取的榨糖方法就是需要大灶一個,灶上放置三口大鍋。這種大鍋有專門的稱呼,叫做“糖圍”,容納糖汁約七百斤。這種鍋需要整天熬糖用,經常需要更換,因此需求量特別大。

再有,當時珠三角發達的繅絲業、鹽業也需要鐵鍋。煎鹽用的是“鐵盤”,尺寸約八九尺,還是需要用佛山鐵製品。廣東沿海一帶都是採用煎鹽的方法,因而對於鐵盤的需求量也大。

再加上珠三角地區不斷膨脹的人口,老百姓分家分鍋,也對鐵鍋有持續而穩定的需求。佛山鐵鍋確實有它非同一般的地方,佛山創造了當時獨特的“紅模鑄造法”,採用廣東羅定的上等鐵礦石原料,用這種工藝造的鍋,細密均勻、表面十分光潔、持久耐用,不僅受到廣東人民的歡迎。湖南、江西、湖北的人一看到佛山鍋,就能立即辨認出來。外地人一看這鍋是從廣東來的,就將它稱之為“廣鍋”,佛山鐵鍋成為廣東省的招牌產品。

行銷海外的佛山鍋

佛山鍋不僅在國內受歡迎,明朝的時候還被下西洋的鄭和船隊看重,帶上佛山鐵鍋出洋。後來,明政府採取“海禁”政策,國內的東西賣不出去。但鍋屬於居家生活的必備品,沒鍋就沒法吃飯,隔壁的日本對於佛山大鐵鍋需求強勁,一個鍋可以賣一兩銀子,每年通過走私進入日本、東南亞的鐵鍋數量龐大。

到了1684年,康熙皇帝解除了海禁,佛山鐵鍋可以出口了,但這這出口的架勢有點嚇人。那時候外國人買佛山鐵鍋的熱情,不亞于今天的中國人買日本的馬桶蓋。到了雍正時期,朝廷眼見大量的佛山鐵鍋行銷海外。外國人買佛山鐵鍋很瘋狂,買得少的一兩百連鍋,多則五百多連鍋,有些更瘋狂的直接買上一千連鍋。這讓朝廷都急了,外國人這麼瘋狂買佛山的鐵鍋是幾個意思?雍正九年,廣東的地方官急了,上疏朝廷要求“禁止鐵鍋出洋”。

政府賦予的壟斷地位

我們必須要指出的是,佛山制鐵業的發展跟政府的保護密不可分。佛山的制鐵業是在清朝發展起來的,許多人會問為什麼明代沒發展起來?關鍵的因素或許在於,明代的政府准許廣東的生鐵隨意販售,而清政府則嚴格管控,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記載,“諸爐之鐵既成,皆輸佛山之埠”,這讓佛山壟斷了廣東地區生鐵加工製造的權力。民國《佛山忠義鄉志》裡不無驕傲的記載,“鐵鍋行向為本鄉特有工業,官准專利。”如此優厚的政策支持,佛山成為全廣東省的冶鐵製造業中心。

不可避免的衰落

1840年後,大量的西方工業品開始進入中國,佛山位於珠三角的核心地帶,也最先感受到外國商品大規模湧入的衝擊。佛山本地的冶鐵、紡織、瓷器三大支柱產業迅速瓦解。尤其是在清朝末年,洋鐵的輸入,讓佛山的鑄鐵場僅存十分之一,炒熟鐵行完全倒閉,佛山的鐵釘、鐵絲、鐵針市場完全被洋鐵奪去。洋紗洋布的輸入,也讓佛山本地的工廠倒閉一大半。來自歐洲和日本的陶瓷產品,擠壓了本地石灣陶瓷的生存空間,佛山的龍窯從一百多座減為五六十座。原來高度發達的佛山製造業,紛紛破產,有十多萬人失業。

佛山的鐵鍋製造業不可避免走向衰落,這個中國曾經的鐵鍋製造中心結束了自己傳奇的歷史。

就能立即辨認出來。外地人一看這鍋是從廣東來的,就將它稱之為“廣鍋”,佛山鐵鍋成為廣東省的招牌產品。

行銷海外的佛山鍋

佛山鍋不僅在國內受歡迎,明朝的時候還被下西洋的鄭和船隊看重,帶上佛山鐵鍋出洋。後來,明政府採取“海禁”政策,國內的東西賣不出去。但鍋屬於居家生活的必備品,沒鍋就沒法吃飯,隔壁的日本對於佛山大鐵鍋需求強勁,一個鍋可以賣一兩銀子,每年通過走私進入日本、東南亞的鐵鍋數量龐大。

到了1684年,康熙皇帝解除了海禁,佛山鐵鍋可以出口了,但這這出口的架勢有點嚇人。那時候外國人買佛山鐵鍋的熱情,不亞于今天的中國人買日本的馬桶蓋。到了雍正時期,朝廷眼見大量的佛山鐵鍋行銷海外。外國人買佛山鐵鍋很瘋狂,買得少的一兩百連鍋,多則五百多連鍋,有些更瘋狂的直接買上一千連鍋。這讓朝廷都急了,外國人這麼瘋狂買佛山的鐵鍋是幾個意思?雍正九年,廣東的地方官急了,上疏朝廷要求“禁止鐵鍋出洋”。

政府賦予的壟斷地位

我們必須要指出的是,佛山制鐵業的發展跟政府的保護密不可分。佛山的制鐵業是在清朝發展起來的,許多人會問為什麼明代沒發展起來?關鍵的因素或許在於,明代的政府准許廣東的生鐵隨意販售,而清政府則嚴格管控,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記載,“諸爐之鐵既成,皆輸佛山之埠”,這讓佛山壟斷了廣東地區生鐵加工製造的權力。民國《佛山忠義鄉志》裡不無驕傲的記載,“鐵鍋行向為本鄉特有工業,官准專利。”如此優厚的政策支持,佛山成為全廣東省的冶鐵製造業中心。

不可避免的衰落

1840年後,大量的西方工業品開始進入中國,佛山位於珠三角的核心地帶,也最先感受到外國商品大規模湧入的衝擊。佛山本地的冶鐵、紡織、瓷器三大支柱產業迅速瓦解。尤其是在清朝末年,洋鐵的輸入,讓佛山的鑄鐵場僅存十分之一,炒熟鐵行完全倒閉,佛山的鐵釘、鐵絲、鐵針市場完全被洋鐵奪去。洋紗洋布的輸入,也讓佛山本地的工廠倒閉一大半。來自歐洲和日本的陶瓷產品,擠壓了本地石灣陶瓷的生存空間,佛山的龍窯從一百多座減為五六十座。原來高度發達的佛山製造業,紛紛破產,有十多萬人失業。

佛山的鐵鍋製造業不可避免走向衰落,這個中國曾經的鐵鍋製造中心結束了自己傳奇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