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蔡元定:夫天下之理,中而已矣(上)韋力撰

蔡元定是朱熹的著名弟子,朱熹也很看重蔡元定,《宋史·蔡元定傳》上說:“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之列。”這是蔡元定前去拜朱熹為師,他們見面時朱熹所說。朱熹的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他跟蔡元定年齡相仿,

朱子僅比蔡大五歲;二者蔡在當時就致力於理學研究,已經有了一定成就。因此蔡元定在朱熹弟子中的地位特殊。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中說:“西山蔡文節公,領袖朱門,然其律呂象數之學,蓋得之其家庭之傳。”全祖望讚譽蔡元定是朱門領袖,在朱熹眾多弟子中有著特殊地位。

傅小凡先生在《朱子與閩學》一書中專有一章論述考亭學派,對於此派的定義,

文中有如下描寫:

紹熙五年(1194年),以四方來學者眾,精舍于所居之東,匾曰‘竹林精舍’(後更名‘滄洲精舍’)。朱熹滄洲精舍告成後,蔡元定也從建陽麻沙遷居建陽後山,得以經常與朱熹切磋學問。許多學者遠道而來考亭求學于朱熹門下。由於朱熹晚年定居及授徒講學于福建建陽考亭,故朱熹學派被稱為考亭學派。

告示牌處在小山之上

傅小凡這句話講述了朱熹在建陽聚眾講學的過程,話中單單點出了蔡元定特意遷到朱熹所建的館舍旁居住,由此也證明了蔡元定是朱熹弟子中特別需要被關注者,而考亭學派第一章第一節講述的就是蔡元定。對於他在理學上的地位,傅小凡在文中說:“蔡元定作為朱熹的高足和摯友,

曾經參與了朱熹理學的創建,為朱子學的建構與成熟做出了巨大的理論貢獻,在朱子理學和閩學發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宋元學案》中有一個段落是講述蔡元定的生平,此文首先說他的父親蔡發是位博覽群書的人物,所以他教導兒子也讀孔孟之書:“既長,辨晰益精。聞朱文公名,往師之。文公叩其學,大驚,曰:‘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列。’四方來學者,必俾先從先生質正焉。

蔡元定長大之後,更加深研理學經典,後來他聽到了朱熹的大名,於是就前往拜師。二人一交談,朱熹就感覺到蔡元定腹笥深厚,於是驚歎到:您只能做朋友,不能做弟子。而後他人再來拜朱熹為師時,朱熹先讓蔡元定與之交談,可見朱熹對這位弟子是何等看重。

終於看清了這上面寫著“蔡元定墓”

也正因如此,當道學被定為偽學、朱熹受到打擊時,首當其衝受到牽連者就是蔡元定,《宋元學案》中稱:

慶元初年,韓侂胄禁偽學,禦史沈繼祖奏‘朱熹剽竊張載、程頤之餘論,寓以喫菜事魔之妖術,以簧鼓後進,張浮駕誕,私立品題,收召四方無行誼之徒,以益其党伍,相與餐粗食淡,衣褒帶博,潛形匿跡,如鬼如蜮。其徒蔡元定佐之為妖,乞送別州編管’。先生曰:‘化性起偽,惡得無罪。’遂謫道州。郡縣捕甚急,先生毅然上道。

宋慶元初年,韓侂胄把持朝政,打擊趙汝愚一派,而趙派中的人物大多是理學出身,因此韓下令將理學定為偽學,而他手下的禦史沈繼祖立即按其心思上奏,這份奏章把理學人物形容得十分惡劣,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妖魔化”。奏章中還專門點出了蔡元定之名,說他輔佐朱熹,簡直是個妖孽,所以建議把他押送某地嚴加看管。蔡元定得到這個消息後,絲毫不吃驚,而後他被押送到了道州。

在路邊看到了文保牌

弟子為自己吃了瓜落兒,朱熹當然也很難受,於是他就帶著一百多位弟子前去給蔡元定送行:

文公與諸所從游百余人送別蕭寺,坐客感歎,有泣下者。文公視先生不異平時,因曰:‘友朋相愛之情,季通不挫之志,可謂兩得之矣。’杖屨同其子沈行三千里,腳為流血。

面對此況,有的弟子開始垂淚,但蔡元定面不改色,依然十分平和。朱熹很感慨地說,其他弟子的哭泣正說明了他們之間兄弟情深,而蔡元定面對貶謫,能以平常心待之,這正說明了他心中志向遠大,因此哭與淡定這兩件事,朱熹認為都很不錯。陪伴蔡元定前往貶所者,只有他的兒子蔡沈,這個兒子也同樣意志堅定,陪著父親行走了三千里,以至於腳都磨出了血。

蔡元定在兒子的陪伴下到達了道州,在那裡繼續講學,此後不久,他就去世在了那裡。朱熹得到消息後很是悲傷,馬上寫了篇《祭蔡季通文》,誇讚蔡元定說:“惟君學通古今,道極淵微,精詣之識,卓絕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奪之節。有不可窮之辯,有繼往開來之功。”

這一塊略有年份

朱熹在這裡特別誇讚蔡元定有很高的才學,同時又讚譽他,惡劣的環境不能打擊他的傳道決心。朱熹在這段話中用了“繼往開來”這個詞。而後可能朱熹覺得還是不能忘記這位因自己而受到貶謫的弟子,於是又寫了一篇《又祭蔡季通文》,朱子在文中感歎到:“嗚呼季通,而至此耶。精詣之識,卓絕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窮之辯,不復可得而見矣。”朱子把蔡元定視為“卓絕之才”。

朱熹又在《與劉孟容書》中感歎到:“交遊四十年,於學無所不講,所賴以祛蒙蔽者為多。不謂晚年乃以無狀之跡,株連及禍,遂至於此。聞之痛怛,不知涕泗之流落也。”朱熹說與弟子蔡元定相處幾十年,他們相互之間探討學問,而作為弟子的蔡元定,也經常能指出老師學問上的瑕疵,如此重要的一位弟子,沒想到晚年卻受到了株連,每次想到這一層,都令朱熹流淚不止。

即此可知,蔡元定雖然是弟子,然而他在學術觀念上卻能給老師提供一些好的建議,這讓朱熹對他很倚重。其實不僅如此,朱熹的一些撰述,蔡元定也參與了編寫。蔡元定的學生翁易說過這樣一段話:“晦菴疏釋‘四書’,因先生論辯有所啟發者非一。⋯⋯六經、《語》、《孟》、《學》、《庸》之書,先生與之討論講貫則並馳其功焉。《易學啟蒙》一書,先生研精覃思,屢年而後就,晦菴複刪潤之,始克成書。”(《蔡氏諸儒行實》)

蔡沈撰《書經集注》十卷,明嘉靖三十年倪淑刻本

朱熹最重要的著作當屬《四書集注》,他在編纂此書時也吸收了蔡元定的一些意見。而朱熹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易學啟蒙》,也是首先由蔡元定起草,最終由朱熹修改而成者。能替大儒朱熹代筆,足見蔡元定的學問是何等了得。然而這個說法出自蔡元定弟子之口,似乎有美譽老師之嫌,不過朱熹在給蔡元定的回信中,也提到了這件事:“《啟蒙》修了未?早欲得之。”(《答蔡季通書》)

朱熹為什麼讓弟子替自己操刀呢?他曾有過這樣的解釋:“季通平生著述多謙讓,寄寓于熹書集中。”朱熹說,蔡元定為人特別謙遜,其實蔡有很多著作,但蔡都把這些觀念融入了老師朱熹的著作裡。看來,蔡元定覺得自己即使有什麼心得,也是在老師的啟發下才得以產生,所以他要把這個榮譽歸功於老師,這樣的弟子真是千古難尋。

正因如此,蔡元定流傳至今的著作很少。按照歷史記載,他曾有17部著作傳世,可惜的是,這些著作大多失傳了,流傳至今者僅有《發微論》和《律呂新書》兩部,因此,要想整體研究蔡元定的理學思想,則只能從這兩部書中尋找一些脈胳。

蔡沈撰《書經集傳》六卷,明嘉靖間吉澄刻本

《宋元學案》中講到蔡元定的傳記時,第一句話為:“蔡元定,字季通,建州建陽人。父發,博覽群書,號牧堂老人,以程氏《語錄》、邵氏《經世》、張氏《正蒙》授先生,曰:‘此孔、孟正脈也。’先生深涵其義。”蔡發讓兒子蔡元定去學習二程、邵雍和張載的著作,並且告訴兒子說,這些書是孔孟的正脈。

針對這個說法,侯外廬等主編的《宋明理學史》做出了這樣的評價:“把程、邵兩個途徑不同的著作合在一起,同時再加上張載,都稱為‘孔孟正脈’。儘管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但可反映出蔡元定的學術兼有義理和象數學兩個方面。這是和朱熹一致的。”本專著認為,蔡發把這些著作統稱為孔孟正脈,其實不準確,但這句話也正反映出了蔡元定的學術觀是將兩者進行了結合,而這樣的結合也正是朱熹的觀念。

水泥牌坊

既然蔡元定的著作大多失傳,而其理學思想也只能從現存的兩部著作中間接地予以考證,因為他所寫的那部《發微論》,其實是一部講述“看風水”的書,用術語來講,則是堪輿學,但此學中也會涉及到一些道學觀,傅小凡就是以此書提煉出了蔡元定的一些理學觀念。比如,蔡元定在此書中講到了他對天地起源的猜想:

《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邵氏曰:“立地之道,剛柔盡之矣。”故地理之要,莫尚於剛柔。剛柔者言乎其體質也。天地之初,固若漾沙之勢,未有山川之可言也。既而風氣相摩,水土相蕩,則剛者屹而獨存,柔者淘而漸去,於是乎山川形焉。山體剛而用柔,故高聳而凝定;水體柔而用剛,故卑下而流行。此又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也。

蔡元定在這裡引用了《易經》上的說法,又引用了邵雍的觀念,而後他提出天地起源于“漾沙”。那“漾沙”是什麼東西呢?傅小凡把它解釋成今天的“物質微粒”。蔡元定說,天地剛剛形成時,山河萬物還沒有形成,氣、水和土等呈現的都是漾沙的狀態。蔡元定認為,漾沙分剛、柔兩類,剛的漾沙凝結之後就形成了山,柔的漾沙就形成了河流。這倒是一種很奇特的猜測。而今科幻小說流行,真應當把蔡元定的這個想像借用過來。

蔡元定墓

蔡元定在《發微論》中也探討了理學觀念,他在該書的《強弱篇》中稱:

夫天下之理,中而已矣。太剛則折,故須濟之以柔;太柔則弱,故須濟之以剛。剛柔相濟,中道得矣。

這段話倒是很符合儒學的中庸之道。荀子曾言“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蔡元定的這句話應當本自荀子所言,因為他也認定太剛強的東西容易折斷,所以必須在剛中配上柔;而太柔軟的東西又很弱小,所以在柔中應當配上剛。他認為剛柔相濟就是他所認定的中道。

漾沙形成了山與水後,那人是怎麼形成的呢?蔡元定在文中做出了如下的解釋:

山體剛而用柔,故高聳而凝定;水體柔而用剛,故卑下而流行。此又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也。⋯⋯水則人身之血,故為太柔;火則人身之氣,故為太剛;土則人身之肉,故為少柔;石則人身之骨,故為少剛;合水火土石而為地,猶合血氣骨肉而為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無二理也。

墓碑上刻著一個大大的“宋”字

這段話倒很有意思,他將水、火、土、石分別跟人身體上的血、肉、骨、骼相聯繫。這個想像也足夠奇特。但蔡元定的這部《發微論》畢竟是講風水的書,他最終還會把觀念拉回到主題上來,他在《發微論·感應篇》中說:

諺雲:“陰地好,不如心地好。”此善言感應之理也。是故求地者,必以積德為本。若其德果厚,天必以吉地應之。是所以福其子孫者,心也。而地之吉,亦將以符之也。其惡果盈,天必以凶地應之,是所以禍其子孫者,亦本於心也。而地之凶,亦將以符之也。

西山陵園全景

蔡元定的這段論述顛覆了傳統的風水觀。在傳統的觀念中,如果墓穴能夠選在一處風水寶地,那將會給子孫帶來很大的益處,但蔡元定在這裡卻把風水好壞跟人品善惡聯繫在一起,他認為只要這個人在生前是個好人,那麼在他死後,無論葬在什麼地方,那個地方都可以稱之為好風水。

對於蔡元定的這種結合,傅小凡認為蔡元定顯然是“用理學的道德觀念改造古代的堪輿術”。那麼,蔡元定的這個結合是否成功呢?傅小凡給出的結論恰恰相反:“人只要生前積德行善就行了,死後葬地的作用好壞以死者生前品性的善惡為轉移,這就從根本上顛覆了傳統堪輿術的基本觀點,最終將導致這一古代方術走向衰亡。”

先生曰:‘化性起偽,惡得無罪。’遂謫道州。郡縣捕甚急,先生毅然上道。

宋慶元初年,韓侂胄把持朝政,打擊趙汝愚一派,而趙派中的人物大多是理學出身,因此韓下令將理學定為偽學,而他手下的禦史沈繼祖立即按其心思上奏,這份奏章把理學人物形容得十分惡劣,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妖魔化”。奏章中還專門點出了蔡元定之名,說他輔佐朱熹,簡直是個妖孽,所以建議把他押送某地嚴加看管。蔡元定得到這個消息後,絲毫不吃驚,而後他被押送到了道州。

在路邊看到了文保牌

弟子為自己吃了瓜落兒,朱熹當然也很難受,於是他就帶著一百多位弟子前去給蔡元定送行:

文公與諸所從游百余人送別蕭寺,坐客感歎,有泣下者。文公視先生不異平時,因曰:‘友朋相愛之情,季通不挫之志,可謂兩得之矣。’杖屨同其子沈行三千里,腳為流血。

面對此況,有的弟子開始垂淚,但蔡元定面不改色,依然十分平和。朱熹很感慨地說,其他弟子的哭泣正說明了他們之間兄弟情深,而蔡元定面對貶謫,能以平常心待之,這正說明了他心中志向遠大,因此哭與淡定這兩件事,朱熹認為都很不錯。陪伴蔡元定前往貶所者,只有他的兒子蔡沈,這個兒子也同樣意志堅定,陪著父親行走了三千里,以至於腳都磨出了血。

蔡元定在兒子的陪伴下到達了道州,在那裡繼續講學,此後不久,他就去世在了那裡。朱熹得到消息後很是悲傷,馬上寫了篇《祭蔡季通文》,誇讚蔡元定說:“惟君學通古今,道極淵微,精詣之識,卓絕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奪之節。有不可窮之辯,有繼往開來之功。”

這一塊略有年份

朱熹在這裡特別誇讚蔡元定有很高的才學,同時又讚譽他,惡劣的環境不能打擊他的傳道決心。朱熹在這段話中用了“繼往開來”這個詞。而後可能朱熹覺得還是不能忘記這位因自己而受到貶謫的弟子,於是又寫了一篇《又祭蔡季通文》,朱子在文中感歎到:“嗚呼季通,而至此耶。精詣之識,卓絕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窮之辯,不復可得而見矣。”朱子把蔡元定視為“卓絕之才”。

朱熹又在《與劉孟容書》中感歎到:“交遊四十年,於學無所不講,所賴以祛蒙蔽者為多。不謂晚年乃以無狀之跡,株連及禍,遂至於此。聞之痛怛,不知涕泗之流落也。”朱熹說與弟子蔡元定相處幾十年,他們相互之間探討學問,而作為弟子的蔡元定,也經常能指出老師學問上的瑕疵,如此重要的一位弟子,沒想到晚年卻受到了株連,每次想到這一層,都令朱熹流淚不止。

即此可知,蔡元定雖然是弟子,然而他在學術觀念上卻能給老師提供一些好的建議,這讓朱熹對他很倚重。其實不僅如此,朱熹的一些撰述,蔡元定也參與了編寫。蔡元定的學生翁易說過這樣一段話:“晦菴疏釋‘四書’,因先生論辯有所啟發者非一。⋯⋯六經、《語》、《孟》、《學》、《庸》之書,先生與之討論講貫則並馳其功焉。《易學啟蒙》一書,先生研精覃思,屢年而後就,晦菴複刪潤之,始克成書。”(《蔡氏諸儒行實》)

蔡沈撰《書經集注》十卷,明嘉靖三十年倪淑刻本

朱熹最重要的著作當屬《四書集注》,他在編纂此書時也吸收了蔡元定的一些意見。而朱熹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易學啟蒙》,也是首先由蔡元定起草,最終由朱熹修改而成者。能替大儒朱熹代筆,足見蔡元定的學問是何等了得。然而這個說法出自蔡元定弟子之口,似乎有美譽老師之嫌,不過朱熹在給蔡元定的回信中,也提到了這件事:“《啟蒙》修了未?早欲得之。”(《答蔡季通書》)

朱熹為什麼讓弟子替自己操刀呢?他曾有過這樣的解釋:“季通平生著述多謙讓,寄寓于熹書集中。”朱熹說,蔡元定為人特別謙遜,其實蔡有很多著作,但蔡都把這些觀念融入了老師朱熹的著作裡。看來,蔡元定覺得自己即使有什麼心得,也是在老師的啟發下才得以產生,所以他要把這個榮譽歸功於老師,這樣的弟子真是千古難尋。

正因如此,蔡元定流傳至今的著作很少。按照歷史記載,他曾有17部著作傳世,可惜的是,這些著作大多失傳了,流傳至今者僅有《發微論》和《律呂新書》兩部,因此,要想整體研究蔡元定的理學思想,則只能從這兩部書中尋找一些脈胳。

蔡沈撰《書經集傳》六卷,明嘉靖間吉澄刻本

《宋元學案》中講到蔡元定的傳記時,第一句話為:“蔡元定,字季通,建州建陽人。父發,博覽群書,號牧堂老人,以程氏《語錄》、邵氏《經世》、張氏《正蒙》授先生,曰:‘此孔、孟正脈也。’先生深涵其義。”蔡發讓兒子蔡元定去學習二程、邵雍和張載的著作,並且告訴兒子說,這些書是孔孟的正脈。

針對這個說法,侯外廬等主編的《宋明理學史》做出了這樣的評價:“把程、邵兩個途徑不同的著作合在一起,同時再加上張載,都稱為‘孔孟正脈’。儘管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但可反映出蔡元定的學術兼有義理和象數學兩個方面。這是和朱熹一致的。”本專著認為,蔡發把這些著作統稱為孔孟正脈,其實不準確,但這句話也正反映出了蔡元定的學術觀是將兩者進行了結合,而這樣的結合也正是朱熹的觀念。

水泥牌坊

既然蔡元定的著作大多失傳,而其理學思想也只能從現存的兩部著作中間接地予以考證,因為他所寫的那部《發微論》,其實是一部講述“看風水”的書,用術語來講,則是堪輿學,但此學中也會涉及到一些道學觀,傅小凡就是以此書提煉出了蔡元定的一些理學觀念。比如,蔡元定在此書中講到了他對天地起源的猜想:

《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邵氏曰:“立地之道,剛柔盡之矣。”故地理之要,莫尚於剛柔。剛柔者言乎其體質也。天地之初,固若漾沙之勢,未有山川之可言也。既而風氣相摩,水土相蕩,則剛者屹而獨存,柔者淘而漸去,於是乎山川形焉。山體剛而用柔,故高聳而凝定;水體柔而用剛,故卑下而流行。此又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也。

蔡元定在這裡引用了《易經》上的說法,又引用了邵雍的觀念,而後他提出天地起源于“漾沙”。那“漾沙”是什麼東西呢?傅小凡把它解釋成今天的“物質微粒”。蔡元定說,天地剛剛形成時,山河萬物還沒有形成,氣、水和土等呈現的都是漾沙的狀態。蔡元定認為,漾沙分剛、柔兩類,剛的漾沙凝結之後就形成了山,柔的漾沙就形成了河流。這倒是一種很奇特的猜測。而今科幻小說流行,真應當把蔡元定的這個想像借用過來。

蔡元定墓

蔡元定在《發微論》中也探討了理學觀念,他在該書的《強弱篇》中稱:

夫天下之理,中而已矣。太剛則折,故須濟之以柔;太柔則弱,故須濟之以剛。剛柔相濟,中道得矣。

這段話倒是很符合儒學的中庸之道。荀子曾言“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蔡元定的這句話應當本自荀子所言,因為他也認定太剛強的東西容易折斷,所以必須在剛中配上柔;而太柔軟的東西又很弱小,所以在柔中應當配上剛。他認為剛柔相濟就是他所認定的中道。

漾沙形成了山與水後,那人是怎麼形成的呢?蔡元定在文中做出了如下的解釋:

山體剛而用柔,故高聳而凝定;水體柔而用剛,故卑下而流行。此又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也。⋯⋯水則人身之血,故為太柔;火則人身之氣,故為太剛;土則人身之肉,故為少柔;石則人身之骨,故為少剛;合水火土石而為地,猶合血氣骨肉而為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無二理也。

墓碑上刻著一個大大的“宋”字

這段話倒很有意思,他將水、火、土、石分別跟人身體上的血、肉、骨、骼相聯繫。這個想像也足夠奇特。但蔡元定的這部《發微論》畢竟是講風水的書,他最終還會把觀念拉回到主題上來,他在《發微論·感應篇》中說:

諺雲:“陰地好,不如心地好。”此善言感應之理也。是故求地者,必以積德為本。若其德果厚,天必以吉地應之。是所以福其子孫者,心也。而地之吉,亦將以符之也。其惡果盈,天必以凶地應之,是所以禍其子孫者,亦本於心也。而地之凶,亦將以符之也。

西山陵園全景

蔡元定的這段論述顛覆了傳統的風水觀。在傳統的觀念中,如果墓穴能夠選在一處風水寶地,那將會給子孫帶來很大的益處,但蔡元定在這裡卻把風水好壞跟人品善惡聯繫在一起,他認為只要這個人在生前是個好人,那麼在他死後,無論葬在什麼地方,那個地方都可以稱之為好風水。

對於蔡元定的這種結合,傅小凡認為蔡元定顯然是“用理學的道德觀念改造古代的堪輿術”。那麼,蔡元定的這個結合是否成功呢?傅小凡給出的結論恰恰相反:“人只要生前積德行善就行了,死後葬地的作用好壞以死者生前品性的善惡為轉移,這就從根本上顛覆了傳統堪輿術的基本觀點,最終將導致這一古代方術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