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呼和浩特:大青山下黃河北|民謠裡的城市

我從沒有如此清晰認識這座城市,得益於謠大鵬的這首《呼和浩特》。在大漠的盡頭,在有南湖的北方,青城呼和浩特伴著小城特有的親切,如同早點攤鄰座的大哥一樣,普通但快活。

謠大鵬帶著一把吉他、一個移動音箱、一支麥克風站在呼和浩特市第十九中學附近的地下通道內,用以訴說為主的民謠風格演唱了自己專輯中的歌曲《呼和浩特》。

當過往的市民聽到歌詞中那些熟悉的建築和美食後,便駐足在謠大鵬的面前,耐心地聽著這個小夥子是怎樣歌唱這座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城市。而當視頻被上傳到網上,更多人聽到這首歌以後,謠大鵬火了。

“不是所有鼓樓都在北京,不是所有大召都在拉薩,不是所有南湖都在南方,我們這個城市它在北方。大碗兒的羊雜配著牛舌頭,一壺老茶和二兩燒賣……大青山下是呼和浩特,黃河北是呼和浩特,大漠的盡頭是呼和浩特……”簡單的吉他彈唱,通俗易懂的歌詞,讓這首《呼和浩特》迅速走紅。

很多市民說:“作為一個老呼和浩特人,第一次聽這首歌的時候就覺得特別親切。”《呼和浩特》能紅,正是因為唱出了當地人心目中的青城。

一個大連的朋友帶著20多個人來這裡遊玩,走的時候他們都說這個城市太美了,都想留在這裡。居住在這個城市裡的人可能對這裡的美已經見怪不怪了,我希望通過這首歌讓更多的人愛上這個城市。

呼市的音樂氛圍很濃厚,很多蒙古樂隊也紮根在這裡,用一種熱情和執著唱著自己的原創或者改編的蒙古民歌。

呼市這座城市與其他城市不同的地方在於,儘管它有著其他城市幾乎一致的建築外衣和城市結構背景,但歷來被稱為漠南蒙古之地,濃郁的遊牧情懷在這裡隨處可見,音樂中則更為明顯。那些質樸的歌唱母親和父親的蒙古音樂,寓意豐富的歌詞,充滿敘事語言魔力的傳統民歌,

始終在這個城市中蕩漾。

古老的靈魂始終在音樂中傳遞給所有生活在這裡的人。呼麥與馬頭琴、民歌與長調,也是流行音樂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究其原因便是原鄉的召喚。

在呼和浩特,許多始建於八九十年代的五層居民樓幾乎保留著同樣裝修風格 —— 刷了防銹漆的鋼架玻璃窗,鑲嵌白色石子打磨光滑的水泥窗臺,暖氣片被麥杆黃色的三合板包裹著,

白漆木門,白牆的腰線以下是淺綠色的油漆面,土灰色布面沙發的靠背和扶手上都蓋著白色蕾絲方巾。如今的年輕人把這樣的風格戲稱為「老幹部風」,可見是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呼市有很多露天游泳池。人氣最旺的應該是少年宮邊上的那個,每到夏天,路口就會有兜售泳衣,泳圈,泳鏡的小販,紅紅綠綠的。少年宮院裡的一架戰鬥機算得上一道特別的風景,現在躲在新的青少年活動中心的角落裡,破敗不堪,不再是眾人合影的對象。游泳池和少年宮也隨著城市的建設不復存在。

同樣消失的還有遊走在大街小巷賣蟈蟈和蟋蟀的小販。呼市人習慣叫蟋蟀為「蛐蛐」,也不像老北京那樣養在瓦罐裡,而是放在一個有玻璃蓋的小盒子裡,讓兩隻纏鬥,不知為何,九十年代的一段時間裡,呼市人特別喜歡鬥蛐蛐。

這幾十年來呼市人談起呼市,頭一條就是修不完的路,這真是人民心中永遠的痛。當地媒體也無數次吐槽呼市修路修成連續劇:隨著春暖花開,首府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陸續開展,市民最直觀的印象就是馬路又挖開了,出行又不方便了。有線民認為:呼和浩特城市建設怪癖就是極愛修路,剛修的馬路又開膛。"呼市修路修成連續劇了,啥時候能看到大結局?"

呼市對於愛吃肉的人來說,那簡直就是天堂。,手把肉,蓧面, 燜面,羊雜碎等等等……又便宜又美味。

呼和浩特,市井卻又有著草原的豪爽,來了嫌棄,可走了,卻總是惦記。

每到夏天,路口就會有兜售泳衣,泳圈,泳鏡的小販,紅紅綠綠的。少年宮院裡的一架戰鬥機算得上一道特別的風景,現在躲在新的青少年活動中心的角落裡,破敗不堪,不再是眾人合影的對象。游泳池和少年宮也隨著城市的建設不復存在。

同樣消失的還有遊走在大街小巷賣蟈蟈和蟋蟀的小販。呼市人習慣叫蟋蟀為「蛐蛐」,也不像老北京那樣養在瓦罐裡,而是放在一個有玻璃蓋的小盒子裡,讓兩隻纏鬥,不知為何,九十年代的一段時間裡,呼市人特別喜歡鬥蛐蛐。

這幾十年來呼市人談起呼市,頭一條就是修不完的路,這真是人民心中永遠的痛。當地媒體也無數次吐槽呼市修路修成連續劇:隨著春暖花開,首府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陸續開展,市民最直觀的印象就是馬路又挖開了,出行又不方便了。有線民認為:呼和浩特城市建設怪癖就是極愛修路,剛修的馬路又開膛。"呼市修路修成連續劇了,啥時候能看到大結局?"

呼市對於愛吃肉的人來說,那簡直就是天堂。,手把肉,蓧面, 燜面,羊雜碎等等等……又便宜又美味。

呼和浩特,市井卻又有著草原的豪爽,來了嫌棄,可走了,卻總是惦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