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美術革新:嶺南畫派強勢崛起

高奇峰 秋鷹 國畫 年代不詳高奇峰是一位非常傳奇的藝術家。

在《秋鷹》中,他以物寄情,以怒目而視的姿態,反映當時中國人內心對社會不公的態度。這張繪畫有一個重要特點,它既保留了宋畫的一些刻畫手法,又保留了嶺南畫派“二居”的撞水、撞粉的技法,但很顯然和“二居”的一些小品式的作品又有非常大的不同。高奇峰的繪畫,無論是用筆構圖還是形象刻畫都充滿著才氣。

何香凝 獅 國畫 1914年何香凝以革命家的胸襟,致力於藝術創作。她期望經過革命人眾志成城的努力,使得中國睡獅初醒,有朝一日雄踞東方。所以在她的筆下,經常畫出具有個性甚至是有思想的雄獅形象。何香凝的繪畫融匯了她對傳統技法的理解,其新國畫的表述方式,蘊含著寶貴的文化人的精神氣質。

陳樹人 長城暮鴉 國畫 1929年一條夕陽下蒼涼的長城古道,非常殘破和凋零。陳樹人和嶺南畫派的大多數畫家一樣,筆繪、親見山河破敗之景色,強烈地反映出對國家內憂外患的思省。他的藝術極具文化底蘊,並有著樸實的表現力。值得一提的是,

陳樹人很早就意識到藝術可以通過傳播的方式,產生超越藝術本身的影響力。在新國畫形成的過程中,他致力於書本和畫集傳播,將自己的學術觀點、藝術理想融匯其中,進而影響國家民族的文化改良。

高劍父 東戰場的烈焰 國畫 1932年高劍父以一個革命者和詩人的智慧,

去描繪他所感悟到的國破家亡之痛,對人民的生活疾苦表示極大的人文關懷。他以飽含感情的筆法,創作了一系列反映該時期現實主義色彩很濃的中國畫。他的繪畫表現出前人未有之境界,開拓了一種新國畫的氣象,影響著中國美術走向。《東戰場的烈焰》就是在這種情懷下創作的重要作品之一。

傅抱石/關山月 江山如此多嬌 國畫 1959年 1959年,由關山月和傅抱石共同創作的《江山如此多嬌》,進一步明確了山水畫創新的方向,作品也由此成為引領今後同類實踐作品中,不可多得的藝術典範。在新中國第一批重要建築中,這兩位南方畫家受邀創作,其中體現出重要意義: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能夠呈現嶄新的山水面貌並產生最大影響力的,就是嶺南的幾位大家及傅抱石先生。作品畫面氣勢磅礴,景物豐富,將兩位畫家各自的優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其氣魄之大,成為了中國山水畫迄今為止無出其右的經典之作。以其為代表的廣東重要繪畫,直接影響了中國美術的走向。

2 本版統籌: 鄧瓊 朱紹傑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最早對外開放、得風氣之先的廣東成為近代中國社會變革、文化變革、藝術變革最為敏銳的地區。時稱“嶺南三傑”的廣東籍中國畫家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高揚“政治革命”和“美術革命”的旗幟崛起于中國現代畫壇,終結了廣東繪畫以輸入和接受為主的歷史,引領中國美術進入從傳統向現代全面轉型的新時代。他們在上海、廣州等地的美術活動,為史稱嶺南畫派的“折衷”繪畫贏得了極大聲譽。嶺南畫派與上海畫派、京津畫派三足鼎立,成為中國近現代畫壇最具活力、最有影響的藝術流派。

20世紀初,陳樹人與高劍父、高奇峰兄弟東渡日本求學,並加入了中國同盟會,直接投身於反抗封建帝制的鬥爭中。他們由“政治革命”激發“美術革命”,利用《真相畫報》和審美書館,極力宣揚“美術革新”的主張。“革新”成為嶺南畫派崛起的重要動力。

1936年,高劍父由廣州抵達上海,在上海舉辦畫展,受到上海美術界的歡迎,後轉往南京擔任中央大學教授。在中央大學任教期間,高劍父組織亞風畫會,推行“新國畫”。在南京、上海舉辦的“春睡畫院展覽”,以嶄新的“新國畫”群體形象,將變革中國畫的理想推向了長江流域乃至全國。

為了傳播“新國畫”的理念,培養後繼力量,髙劍父兄弟將全部身心投入到“折衷中外,融會古今”之“新國畫運動”,宣導藝術的現實性、大眾化以及教育功能。數十年間,他們創辦美術院、美學館,還任教于多所大學,培養出了關山月、黎雄才、方人定、黃少強、趙少昂、楊善深、司徒奇等一大批優秀人才。嶺南畫派之所以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享有巨大的聲譽,很大程度上是與高氏兄弟在美術教育方面堅持不懈的努力分不開的。

“集中外之大成,合古今而共冶”的傳承理念不僅豐富了嶺南畫派畫家的表現技法,更使這一群體的藝術呈現多姿多彩的風格。無論是繪畫題材還是表現方法,嶺南畫派的前輩們都顯示出廣東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新中國成立以後,關山月、黎雄才、方人定等藝術家創作的一系列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新成就的優秀作品,將嶺南畫派表現時代精神的理念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如關山月到撫順露天煤礦體驗生活後創作的《煤都》,黎雄才以近30米的長卷再現武漢三鎮軍民修築抗洪堤壩的《武漢防汛圖卷》,都是前人從未表現過的內容。

此外,旅居海外的趙少昂、楊善深、司徒奇等大師,也發揚嶺南畫派不囿於門戶、大膽相容並蓄的精神而創作,進一步奠定了嶺南畫派在當代的歷史地位。

就是嶺南的幾位大家及傅抱石先生。作品畫面氣勢磅礴,景物豐富,將兩位畫家各自的優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其氣魄之大,成為了中國山水畫迄今為止無出其右的經典之作。以其為代表的廣東重要繪畫,直接影響了中國美術的走向。

2 本版統籌: 鄧瓊 朱紹傑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最早對外開放、得風氣之先的廣東成為近代中國社會變革、文化變革、藝術變革最為敏銳的地區。時稱“嶺南三傑”的廣東籍中國畫家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高揚“政治革命”和“美術革命”的旗幟崛起于中國現代畫壇,終結了廣東繪畫以輸入和接受為主的歷史,引領中國美術進入從傳統向現代全面轉型的新時代。他們在上海、廣州等地的美術活動,為史稱嶺南畫派的“折衷”繪畫贏得了極大聲譽。嶺南畫派與上海畫派、京津畫派三足鼎立,成為中國近現代畫壇最具活力、最有影響的藝術流派。

20世紀初,陳樹人與高劍父、高奇峰兄弟東渡日本求學,並加入了中國同盟會,直接投身於反抗封建帝制的鬥爭中。他們由“政治革命”激發“美術革命”,利用《真相畫報》和審美書館,極力宣揚“美術革新”的主張。“革新”成為嶺南畫派崛起的重要動力。

1936年,高劍父由廣州抵達上海,在上海舉辦畫展,受到上海美術界的歡迎,後轉往南京擔任中央大學教授。在中央大學任教期間,高劍父組織亞風畫會,推行“新國畫”。在南京、上海舉辦的“春睡畫院展覽”,以嶄新的“新國畫”群體形象,將變革中國畫的理想推向了長江流域乃至全國。

為了傳播“新國畫”的理念,培養後繼力量,髙劍父兄弟將全部身心投入到“折衷中外,融會古今”之“新國畫運動”,宣導藝術的現實性、大眾化以及教育功能。數十年間,他們創辦美術院、美學館,還任教于多所大學,培養出了關山月、黎雄才、方人定、黃少強、趙少昂、楊善深、司徒奇等一大批優秀人才。嶺南畫派之所以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享有巨大的聲譽,很大程度上是與高氏兄弟在美術教育方面堅持不懈的努力分不開的。

“集中外之大成,合古今而共冶”的傳承理念不僅豐富了嶺南畫派畫家的表現技法,更使這一群體的藝術呈現多姿多彩的風格。無論是繪畫題材還是表現方法,嶺南畫派的前輩們都顯示出廣東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新中國成立以後,關山月、黎雄才、方人定等藝術家創作的一系列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新成就的優秀作品,將嶺南畫派表現時代精神的理念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如關山月到撫順露天煤礦體驗生活後創作的《煤都》,黎雄才以近30米的長卷再現武漢三鎮軍民修築抗洪堤壩的《武漢防汛圖卷》,都是前人從未表現過的內容。

此外,旅居海外的趙少昂、楊善深、司徒奇等大師,也發揚嶺南畫派不囿於門戶、大膽相容並蓄的精神而創作,進一步奠定了嶺南畫派在當代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