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改革進行時丨小病到太平大病去滬杭?現在名醫在家門口坐診

“小病到太平,大病去滬杭。”對於很多溫嶺人而言,“看病難”問題曾帶來諸多困擾:除了時間上的花費,額外的經濟支出也會讓人“只恨沒有生在大城市”。

8月10日,記者從溫嶺市衛計局瞭解到,

伴隨著我市深入開展“雙下沉、兩提升”工作,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正不斷向基層流動,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也在不斷夯實、提升。

“從現在到不遠的將來,溫嶺人將在家門口享受到越來越多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帶來的服務。”溫嶺市衛計局醫政醫管科副科長徐紅波表示。

合作辦醫,家門口就可享受省級醫療服務

“短短一個多月時間,住院人數就從日均600人增加到了日均680人。

”徐紅波向記者展示了一組對比資料,而這組資料,出自位於新河鎮的省腫瘤醫院台州院區。

今年6月22日,省腫瘤醫院台州院區正式掛牌成立。掛牌後,省腫瘤醫院對台州市腫瘤醫院實行全面託管,並構建與本部同質化的醫院管理服務體系。“由省腫瘤醫院的院長助理前來擔任院長,直接派駐業務副院長,抽調了十幾名業務骨幹到台州院區的各個科室,可以說人財物全面實行了託管。

”徐紅波介紹。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長遠效應也在逐步顯現,3至5年時間裡,省腫瘤醫院台州院區將達到省三級乙等腫瘤專科醫院水準,並將逐步成為我省東部地區的腫瘤區域診治中心。

徐紅波說,自開展“雙下沉、兩提升”以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2016年7月,

省兒童醫院在市婦保院成立了溫嶺分院;市中醫院與上海中山醫院、浙二醫院等開展了緊密合作,和溫州附一院的心臟介入治療、和中山醫院血管外科的合作已經初見成效;市一院也與邵逸夫醫院開展合作,成立了浙東微創中心。

而承接省級優質醫療資源所帶來的福利也顯而易見,“通過合作辦醫、技術帶教,我市的醫療技術水準、能力迅速得到提高。

當然,群眾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市級醫療資源下沉,鎮級衛生院“脫胎換骨”

“2015年以前,溫西中心衛生院可以說門可羅雀,全院只有三四張病床,有時還根本住不滿。”徐紅波介紹。

兩年多過去,如今的溫西中心衛生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病床數增至60張,且經常出現人滿為患的狀況。

原來,2015年,市一院溫西分院(即溫西中心衛生院)建立了以康復治療為主的特設專科,

“一經推出,需求量特別大,當時就增加到了28張病床,而且使用率一直保持在100%。”

“今年,溫西中心衛生院又充分發揮市一院下派到該院的院長助理的特長,開設了兒科門診,1至4月門診人次已經達到1159人,該院的兒科從無到有,贏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徐紅波介紹。

而考慮到28張病床已經無法滿足需求,今年溫西中心衛生院又新開設了病區,將床位增加到60張。

放眼全市,和溫西中心衛生院一樣“脫胎換骨”的例子不在少數。市一院箬橫分院(箬橫中心衛生院)建立了以消化內科為主的聯合門診,僅1至5月,消化內科專家門診已經多達386人次;台州骨傷醫院與濱海鎮衛生院建立了以中醫筋傷科為特色的協作關係,中醫藥業務比去年同期增長了90%……

而這些,都源於一場變革:全市6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和17家中心、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需求,全面對接,調整醫聯體協作關係。分別建立緊密型醫聯體5個、普通型醫聯體5個、鬆散型醫聯體7個、緊密型醫聯體的基層衛生院增掛上級醫院分院牌子。

“此舉既方便群眾在鎮(街道)享受到市級醫療資源,也大大緩解了醫療需求集中帶來的壓力。”徐紅波說。

固本強基,基層衛生院將發揮更大效用

對於很多城南人來說,城南鎮衛生院有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作為本該輻射整個城南鎮的醫療服務中心,長期以來,城南鎮衛生院一直借用城南中學場地開展診治,基本上少有人問津。

而這樣的局面,有望於近幾年得到徹底改變,“城南鎮衛生院的建設已被納入‘十三五’規劃,建成後,衛生院將占地面積7畝,依託醫聯體等,真正成為輻射整個城南鎮的醫療服務中心。”

近幾年,類似這樣的基層衛生院建設已極大地加快步伐,“石塘鎮衛生院已經於2016年年底完成搬遷,城北中心衛生院遷建工程也已基本完工,太平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部裝修工程已經完成招標並在緊張施工中,有望於2017年年底完成整體搬遷……”市衛計局基層衛生科副科長王正良介紹。

除了基礎的建設之外,基層醫療衛生設備的添置,更是力度空前。據瞭解,僅這一項,市財政每年就會投入600萬元。

“人才是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準的關鍵。”王正良表示,“針對基層人才培養,我們出臺了5個三年行動計畫。”

按照這5個三年行動計畫,從去年開始,市衛計局要求基層衛生院的臨床醫生、護士分別到市級醫院急診科及對口業務科室開展不少於3個月的輪訓,結束後還要進行測試,測試成績直接納入各單位年度綜合目標考核成績。

“通過對基建、設備、人才等方面加大投入,基層衛生院的醫療服務水準、能力也在大步前進。”王正良說,“而這也使得基層衛生院發揮出了更大效用,基層群眾也得到了更多實惠。”

放眼全市,和溫西中心衛生院一樣“脫胎換骨”的例子不在少數。市一院箬橫分院(箬橫中心衛生院)建立了以消化內科為主的聯合門診,僅1至5月,消化內科專家門診已經多達386人次;台州骨傷醫院與濱海鎮衛生院建立了以中醫筋傷科為特色的協作關係,中醫藥業務比去年同期增長了90%……

而這些,都源於一場變革:全市6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和17家中心、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需求,全面對接,調整醫聯體協作關係。分別建立緊密型醫聯體5個、普通型醫聯體5個、鬆散型醫聯體7個、緊密型醫聯體的基層衛生院增掛上級醫院分院牌子。

“此舉既方便群眾在鎮(街道)享受到市級醫療資源,也大大緩解了醫療需求集中帶來的壓力。”徐紅波說。

固本強基,基層衛生院將發揮更大效用

對於很多城南人來說,城南鎮衛生院有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作為本該輻射整個城南鎮的醫療服務中心,長期以來,城南鎮衛生院一直借用城南中學場地開展診治,基本上少有人問津。

而這樣的局面,有望於近幾年得到徹底改變,“城南鎮衛生院的建設已被納入‘十三五’規劃,建成後,衛生院將占地面積7畝,依託醫聯體等,真正成為輻射整個城南鎮的醫療服務中心。”

近幾年,類似這樣的基層衛生院建設已極大地加快步伐,“石塘鎮衛生院已經於2016年年底完成搬遷,城北中心衛生院遷建工程也已基本完工,太平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部裝修工程已經完成招標並在緊張施工中,有望於2017年年底完成整體搬遷……”市衛計局基層衛生科副科長王正良介紹。

除了基礎的建設之外,基層醫療衛生設備的添置,更是力度空前。據瞭解,僅這一項,市財政每年就會投入600萬元。

“人才是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準的關鍵。”王正良表示,“針對基層人才培養,我們出臺了5個三年行動計畫。”

按照這5個三年行動計畫,從去年開始,市衛計局要求基層衛生院的臨床醫生、護士分別到市級醫院急診科及對口業務科室開展不少於3個月的輪訓,結束後還要進行測試,測試成績直接納入各單位年度綜合目標考核成績。

“通過對基建、設備、人才等方面加大投入,基層衛生院的醫療服務水準、能力也在大步前進。”王正良說,“而這也使得基層衛生院發揮出了更大效用,基層群眾也得到了更多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