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至聖先師當然與眾不同:孔子的陵墓為什麼叫“孔林”?

孔子是中國古代史上影響最大、地位最高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被後世歷朝歷代尊稱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而祭祀孔子的孔廟、孔子後代所住的孔府、孔子及其家族後人所安眠的孔林也都是天下僅次於皇族的規格。

不過在中國古代的禮法制度中,皇帝的墓地被稱為“陵”,王公大臣的墓地被稱為“墓”,一般老百姓的墓地則被稱為“墳”或者“塋”。但是孔子及其家族後人的墓地卻被稱為“林”,這在中國是非常罕見的,

那麼孔子的陵墓為什麼叫“孔林”呢?

從西周到春秋時期,中國的墓葬習俗為“不封不樹”,也就是不在墓地的外面堆砌墳丘和種植樹木,沒有任何表示墳墓所在位置的標誌物。直到春秋晚期墓地上才出現了早期的墳丘,據說第一座“封土為墳”的墳丘就是孔子為其父母的合葬墓所建的。


孔子生前曾明確要求自己的身後事要嚴格按照禮法來辦,因此孔子墓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不封不樹”的。但孔子的弟子們不想敬愛的老師安眠的陵墓,便在孔子墓的周圍種植樹木作為標記,其中最有名的是“孔門十哲”之一子貢所中的一顆楷樹。

隨著弟子種植的樹木越來越多,孔子墓逐漸變成了一片茂盛的樹林,孔子墓也就被稱為“孔林”。漢朝的時候,孔子成為官方認定的大聖人,“孔林”也就成為孔子家族墓地的正式名稱。此後聖人的墓地一般都被稱為“林”,

規格甚至高於皇帝的“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