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南懷瑾老師:如何修養自己的人格?

如何修養自己的人格?

本文摘錄自 《論語別裁》

子張問崇德、辨惑。

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袛以異。

這是一個大問題。既關係個人的修養(內聖),也關係到領導人的修養(外用)。“崇德”是個名詞,“辨惑”也是一個名詞。這兩個名詞的並用,是由《論語》開始的,後世成為儒家思想的專有名詞。子張問怎樣叫“崇德”?怎樣叫“辨惑”?崇德是個人的修養,現在新的名詞是“心理衛生”,就是薰陶、改善自己的思想,

使自己的德性、慢慢崇高偉大起來。換句話說,就是要如何修養自己的人格。“辨惑”這惑包括了兩方面,一是懷疑、一是糊塗。一般人的人生,一輩子多半是糊塗,沒有思考,沒有辨別的能力。即使有,也搞不清楚。說有經歷,經歷包括範圍太廣,如要相信經歷,就先要辨一辨什麼是經歷?就要思考。所以辨惑就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見解。子張提出這兩個問題問孔子,
孔子的答覆說,使自己的人格昇華,主要在心理修養。一為忠、一為信。“忠”的意義是直心直腸,心境很直,對人對事絕沒有歪曲。另一意義就是非常盡心,不論對自己或對別人,當國家大事也好,為個人私事也好,絕對盡我的心,盡我的力,乃至賠上自己的性命,都在所不惜。譬如對於思想的信仰絕對忠實,也就是“忠”。“信”,我們解釋過了,就是自信、信人。對自己要有自信。對人能夠厚道,因此人與人之間建立一個“言而有信”的關係。
為了使自己的人格更見崇高,沒有別的方法,只有“忠”“信”。“徙義”是應該做的事就去做。“義”者宜也,合情合理應做的去做,就是徙義。

下面問題來了。譬如領導人對部下,或者丈夫對太太,都容易犯一個毛病。尤其是當領導人的,對張三非常喜愛欣賞,一步一步提拔上來,對他非常好,等到有一天恨他的時候,想辦法硬要把他殺掉。男女之間也有這種情形,

在愛他的時候,他罵你都覺得對,還說打是親罵是愛,感到非常舒服。當不愛的時候,他對你好,你反而覺得厭惡,恨不得他死了才好。這就是“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愛之欲其生的事很多,漢文帝是歷史上一個了不起的皇帝,他也有偏愛。鄧通是侍候他、管理私事的,漢文帝很喜歡他。當時有一個叫許負的女人很會看相,她為鄧通看相,說鄧通將來要餓死。這句話傳給漢文帝聽到了,
就把四川的銅山賜給鄧通,並准他鑄錢(自己印鈔票)。但鄧通最後還是餓死的。這就是漢文帝對鄧通愛之欲其生。當愛的時候,什麼都是對的,人人都容易犯這個毛病,尤其領導人要特別注意。孔子說:“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這兩個絕對矛盾的心理,人們經常會有,這是人類最大的心理毛病。我們看這兩句書,匆匆一眼過去,文字上的意義很容易懂。但詳細研究起來,就大有問題。所以我們做人處理事情,要真正做到明白,不受別人的蒙蔽並不難,最難的是不要受自己的蒙蔽。所以創任何事業,最怕的是自己的毛病;以現在的話來說,不要受自己的蒙蔽,頭腦要絕對清楚,這就是“辨惑”。譬如有人說“我客觀的說一句”,我說對不起,我們搞哲學的沒有這一套,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客觀,你這一句話就是主觀的,因為你說“我”,哪有絕對的客觀?這就要自己有智慧才看清楚。這些地方,不管道德上的修養,行政上的領導,都要特別注意。“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是人類最大的缺點,最大的愚蠢。

下麵這兩句話“誠不以富,亦袛以異。”宋朝的大儒們研究,認為古代是竹簡,擺來擺去把位置擺錯了,應該擺在十六篇“齊景公有馬千駟”之上,因為這兩句話是《詩經·小雅》“我行其野”中的句子。他們解釋這兩句話的意思是“這不是富有,不過和富有也差不多了。”放在這裡不倫不類。

現在我們的看法,宋儒說擺錯了位置也對。假如說並沒有擺錯,也有道理。因為“富”不限於財物的富有,道德學問的修養是無形、無價的財富。所以“誠不以富,亦袛以異”等於說,雖不是有形的富有,其實是真正的富有。因為你擁有崇高的人格修養和自己內心的安詳,這正是極富有的大業。不過,不同于財物的富有而已。

就大有問題。所以我們做人處理事情,要真正做到明白,不受別人的蒙蔽並不難,最難的是不要受自己的蒙蔽。所以創任何事業,最怕的是自己的毛病;以現在的話來說,不要受自己的蒙蔽,頭腦要絕對清楚,這就是“辨惑”。譬如有人說“我客觀的說一句”,我說對不起,我們搞哲學的沒有這一套,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客觀,你這一句話就是主觀的,因為你說“我”,哪有絕對的客觀?這就要自己有智慧才看清楚。這些地方,不管道德上的修養,行政上的領導,都要特別注意。“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是人類最大的缺點,最大的愚蠢。

下麵這兩句話“誠不以富,亦袛以異。”宋朝的大儒們研究,認為古代是竹簡,擺來擺去把位置擺錯了,應該擺在十六篇“齊景公有馬千駟”之上,因為這兩句話是《詩經·小雅》“我行其野”中的句子。他們解釋這兩句話的意思是“這不是富有,不過和富有也差不多了。”放在這裡不倫不類。

現在我們的看法,宋儒說擺錯了位置也對。假如說並沒有擺錯,也有道理。因為“富”不限於財物的富有,道德學問的修養是無形、無價的財富。所以“誠不以富,亦袛以異”等於說,雖不是有形的富有,其實是真正的富有。因為你擁有崇高的人格修養和自己內心的安詳,這正是極富有的大業。不過,不同于財物的富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