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歷史上這些名言誤人很深,最後一句坑過你

1.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這句詩詞出自出自《濟公李修緣》道濟禪師,道濟禪師就是世人皆知的濟公。很多人嗜酒如命,而把這句名言當成安慰自己的話,殊不知,《濟公李修緣》全文是:“酒肉穿腸過 ,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魔道啊,魔道啊,親。美酒雖好,不能貪杯哦。

2.父母在,不遠遊。

很多人喜歡用“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來道德綁架,搞得大家都好累。其實這句話出自《論語》中的《裡仁》,全文是子曰:“父母在,不遠遊,游必有方。”游必有方說的是:如果不得已,

必須告訴父母去哪裡,為什麼去,什麼時候回來。並安排好父母的供養。

只要你能照顧好父母,愛去哪去哪。

3.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自私又無知的人,喜歡拿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沒文化真是可怕,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中的“為”字,其實應當讀第二聲,而不是第四聲,意指“修為”。全句意思是人如果不修行自己的德行,那麼天理難容。

一個字的讀音,就能改變一句話的意思,

中國文字真是博大精深。

4.三思而後行

出自《論語·公冶長》,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孔子的意思是想兩遍就趕緊去做,想來想去的還不行動你墨蹟你妹啊!

如今這句話專門用來勸別人別衝動,別做,再想想,簡直是拖延症的幫兇。

5.公道自在人心

因為找不到出處,這句話只能稱為俗語,全文為:是非自有曲直,公道自在人心。這句話有錯嗎?有!大錯特錯!人心是這麼可怕的一種東西,我就不用多說了,公道怎麼可以只存在人心中呢?公道應該堂堂正正,明明白白,公堂對簿的寫在白紙黑字上,有理有據,有章有法。

如果只是在人心, 公道肯定又被人欺負了。

6.無毒不丈夫

此話如今常被一些沒文化的影視作品,

用來作為壞人的臺詞,通常是要幹一些惡毒的壞事之前,為同夥們壯壯膽。原文出自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裡的毒字,是度的通假字,應該是無度(胸懷、氣量)不丈夫。

下次你們再在電視上看到這句臺詞,可能會笑場。

7.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小時候,我們眼中分為“好人和惡人。”長大後卻發現,好人和惡人更多時候只是利益點不一樣罷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成為了一道枷鎖,人們思想上的枷鎖,以為好人就一定會結善緣得善果,惡人最後就遭報應。

實際上,這是脫離現實的唯心主義,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有建立在人性本就向善的基礎上,可是現實卻是利益至上的。

世界本就是叢林,弱肉強食,何必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去讓人不斷的付出,卻不求回報,即使他人一再傷害,還去抱有慈悲之心。

8.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

中國在感情婚姻問題上老有一種"委屈自己"成全"周邊觀眾"製造"皆大歡喜"結局的情結。這句道德捆綁的金句,毀了多少女人的一生啊,哎。

9.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完整句子出自《孟子·離婁上》中,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無後"應解釋為"不盡後輩的責任"。通俗一點講就是"不孝有很多種,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大。如果不告知父母就娶妻生子,這就是不盡後輩的本分。"

聽見沒,這裡的後,不是後代,不是baby,不喜歡小孩就別生,性取向小眾就做自己,單身狗也別因為這句話,完成任務一樣,草草成親只為傳宗接代。

一不小心,就會有人來和你說: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

何必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去讓人不斷的付出,卻不求回報,即使他人一再傷害,還去抱有慈悲之心。

8.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

中國在感情婚姻問題上老有一種"委屈自己"成全"周邊觀眾"製造"皆大歡喜"結局的情結。這句道德捆綁的金句,毀了多少女人的一生啊,哎。

9.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完整句子出自《孟子·離婁上》中,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無後"應解釋為"不盡後輩的責任"。通俗一點講就是"不孝有很多種,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大。如果不告知父母就娶妻生子,這就是不盡後輩的本分。"

聽見沒,這裡的後,不是後代,不是baby,不喜歡小孩就別生,性取向小眾就做自己,單身狗也別因為這句話,完成任務一樣,草草成親只為傳宗接代。

一不小心,就會有人來和你說: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