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京劇“四大鬚生”之首,馬派藝術創始人——馬連良

馬連良(1901年2月28日-1966年12月16日),回名尤素福,原籍陝西扶風,生於北京,字溫如,中國著名京劇藝術家。老生行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馬派”藝術創始人,京劇“四大鬚生”之首,民國時期京劇三大家之一,

扶風社的招牌人物。代表劇碼有《借東風》、《甘露寺》、《清風亭》、《四進士》、《失空斬》等。

父馬西園與著名京劇演員譚小培熟識,三叔馬昆山在上海唱戲,受家庭的薰陶,使馬連良從小熱愛京劇藝術。9歲入北京喜連成科班,23歲自行組班,發展成為獨樹一幟的“馬派”表演風格,

自1920年代至1960年代盛行不衰。20世紀,他與余叔岩、高慶奎、言菊朋並稱前“四大鬚生”;後三人去世,他又與譚富英、奚嘯伯、楊寶森並稱後“四大鬚生”。1931年馬連良在天津與周信芳同台演出,因他們技藝精湛,各具風采,被譽為“南麒北馬”。

馬連良的演唱,以譚鑫培唱腔為基礎,

結合本身條件,吸取各家之長,大膽突破傳統,發展自己的所長,創立與人不同的唱法。27歲後,他多次灌制唱片,劇碼之多,發行量之大,為當時所少有。他的演唱,流利、舒暢、雄渾中見俏麗,深沉中顯瀟灑,奔放而不失精巧,粗豪又不乏細膩,他以獨特的風格,為京劇開創一代新聲,成為廣大群眾喜聞樂唱的馬腔,豐富了京劇老生的唱腔藝術。《借東風》、《甘露寺》、《十道本》、《春秋筆》、《四進士》以及其它馬派劇碼的唱段,
幾乎被到處傳唱,可見馬派唱腔動人的藝術魅力。

馬連良15歲變聲後,側重學習念工戲《審潘洪》、《十道本》、《胭脂褶》、《盜宗卷》等,為其念白打下深厚功底。此後,馬派代表性劇碼多是唱念並重,甚或念重於唱。20歲時初演的《三字經》,

自始至終全為念白,韻味悠然,念白如唱。在經常演出的劇碼中,念白有時老辣,有時蒼勁,有時是幽默風趣的聲調,有時是忠告諫勸的語氣,用以表達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感情需要。他善於將念白處理得像唱一樣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悅耳動聽。馬派念白和馬派唱腔互為表裡,彼此依託,統一于馬派聲腔藝術之中。

馬連良早年除受葉、蔡、蕭諸業師傳授外,表演上還潛習做工老生賈洪林,

在繼承、發展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馬派的表演風格。他的表演,手、眼、身、步結合一體,準確嚴謹,凝重瀟灑,將人物蘊涵的複雜感情,節奏鮮明地形之于外,形成獨具藝術魅力的馬派豐彩。

馬氏早年即矢志京劇改革,重視一齣戲中人物情節的完整性以及與時代要求的合拍。從1925年起,他將傳統劇碼《廣泰莊》和三國戲《流言計》(即《雍涼關》接《罵王朗》)整理演出。1927年自行挑班演出,將《戰北原》(又名《武鄉侯》)、《范仲禹》二戲增添首尾整理演出。此後歷年均有新排劇碼推出,如《雪擁藍關》、《安居平五路》、《天啟傳》(原名《南天門》)、《蘇武牧羊》(原名《萬里緣》)、全部《白蟒台》、全部《一捧雪》、《胭脂寶褶》、《串龍珠》、《春秋筆》、《十老安劉》,均系將傳統劇碼予以豐富情節,貫穿首尾,經過整理而成。

同時,也有不少經挖掘整理重新排演以及經常演出的劇碼,如《磬河戰》、《秦瓊發配》、《渭水河》、《火牛陣》、《大紅袍》、《應天球》、《許田射鹿》、《要離刺慶忌》、《摘纓會》、《澠池會》、《楚宮恨》、《朱砂井》、《清風亭》、《龍鳳呈祥》、《打漁殺家》、《八大錘》、《群英會、借東風》、《四進士》、《九更天》、《打嚴嵩》等,其中多數久經錘煉,成為馬派代表性劇碼。馬連良在其拿手劇碼中,擅於分飾前後二個或三個角色,人物性格絕不雷同。

將《戰北原》(又名《武鄉侯》)、《范仲禹》二戲增添首尾整理演出。此後歷年均有新排劇碼推出,如《雪擁藍關》、《安居平五路》、《天啟傳》(原名《南天門》)、《蘇武牧羊》(原名《萬里緣》)、全部《白蟒台》、全部《一捧雪》、《胭脂寶褶》、《串龍珠》、《春秋筆》、《十老安劉》,均系將傳統劇碼予以豐富情節,貫穿首尾,經過整理而成。

同時,也有不少經挖掘整理重新排演以及經常演出的劇碼,如《磬河戰》、《秦瓊發配》、《渭水河》、《火牛陣》、《大紅袍》、《應天球》、《許田射鹿》、《要離刺慶忌》、《摘纓會》、《澠池會》、《楚宮恨》、《朱砂井》、《清風亭》、《龍鳳呈祥》、《打漁殺家》、《八大錘》、《群英會、借東風》、《四進士》、《九更天》、《打嚴嵩》等,其中多數久經錘煉,成為馬派代表性劇碼。馬連良在其拿手劇碼中,擅於分飾前後二個或三個角色,人物性格絕不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