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教育部專家:閱讀速度和閱讀量是衡量語文能力的重要指標

來自教育部最新要求:今年9月起,中小學將統一換教材!

作為教育改革的標誌性☆禁☆學科,中小學語文教材“一綱多本”的時代正式終結。從起始年級開始,全國小學和初中將統一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

自2016年秋季起,福建、廣東、湖南、浙江等地四百多萬中小學生,開始使用新修訂版本的一年級和七年級語文教材。而自2017年秋季起,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將統一採用由教育部直接編寫的新版教科書。與修訂之前的語文教科書相比,新修訂版課文數量減少了15%,同時有40%的課文被替換,古詩文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比重有所增加。

新版語文教材強調“三位一體”的學習方法,這其中,課外閱讀是重要一環。教科書中不僅增設了“名著導讀”的課程,還用兩個單元的篇幅對經典名著進行推薦閱讀。推薦的篇目數量由原本的兩本增加到六本,閱讀經典成為語文學習中的重中之重。

新版語文教材在作品介紹和選篇閱讀上,都加入了更為豐富的內容,使內容更貼近生活與時代,貼近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徵。

除了延續舊版教材提供的閱讀方法的指導,還新增專題思考引導板塊,激發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思考。

“名著導讀”欄目更加注重學生閱讀思維的培養。

如此規定,首先受影響的便是學校教學——不僅要面臨40%的全新教學內容,教材中更有一項近乎專為教學設定,那便是:要在教學中落實名著導讀。

這是考慮到目前教學普遍存在的讀書少的弊病。

所謂"部編本"就是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除了語文,還有德育和歷史。

拿現有的語文教材來說,目前編寫出版還是"一綱多本",小學有12種版本,初中有8種版本。

"部編本"教材力圖在多種教材並存的情況下,起到示範作用,促進教材編寫品質的提升。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部編本教材以語文學科為例,課文選篇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適當兼顧時代性。之所以要出“部編本”,是因為現有的一綱多本教材品質參差不齊,部編本想起到示範和規範作用。

部編本教材有哪些變化?

1、打破傳統的學拼音再學漢字

以語文科目為例,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共安排了2個識字單元、2個中文拼音單元和4個課文單元。

與以往一年級新生入學後先學拼音再學漢字不同的是,此次統編語文教材打破傳統,讓孩子們在學習了"天地人"、"口耳目"、"金木水火土"等一些常用字之後,再進行13個課時的中文拼音系統學習。

"繪本書籍、電視、看板、父母的幫助,在幼稚園期間孩子們可能已經通過各種方式認識很多字了。在一定的語文基礎上,由熟悉的語言帶出拼音的學習,從而使拼音與識字能夠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樣編排教材是符合規律的。"

2、傳統篇目增多

語文教材不僅書本大了一圈,由原來的16開本變為A4大小,傳統文化的篇目也也大大增加。

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

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

古詩文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革命傳統教育篇目也佔有較大的比重,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魯迅的作品選有《故鄉》《阿長與山海經》等9篇。

3、宣導親子閱讀

新教材對家長提出最大的“要求”莫過於“和大人一起讀”欄目,把親子閱讀編入教材,讓家長參與到教學教育中來。這種編排不僅有利於能很好地推動全民閱讀,還非常利於為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

但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還要看家長的配合度。

4、側重閱讀

綜合和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提出:“口語交際應在具體的口語交際情境中,培養學生傾聽、表達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

溫儒敏指出:

語文加大考閱讀速度和閱讀量,不能不說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

閱讀速度和閱讀量也是衡量語文能力的重要指標。

當前,為何語文教學效果不好?

原因之一就是拘泥於精講、講讀和反復訓練。直接的結果是學生對訓練和考試更加熟悉,卻未必培養起了良好的讀書興趣和習慣。

讀書太少始終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弊病,如果高考能適當增加考閱讀速度和閱讀量,可以從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養成多讀書的習慣和比較好的閱讀能力,也有助於語文教學的改進。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孩子樂意來閱讀呢?

1.如果你自己也愛閱讀,相信你的孩子也會是閱讀者。

2 如果你在廈門,你可以直接來參加廈門愛加倍藝術中心舉辦的《高分速讀》課程。

是因為現有的一綱多本教材品質參差不齊,部編本想起到示範和規範作用。

部編本教材有哪些變化?

1、打破傳統的學拼音再學漢字

以語文科目為例,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共安排了2個識字單元、2個中文拼音單元和4個課文單元。

與以往一年級新生入學後先學拼音再學漢字不同的是,此次統編語文教材打破傳統,讓孩子們在學習了"天地人"、"口耳目"、"金木水火土"等一些常用字之後,再進行13個課時的中文拼音系統學習。

"繪本書籍、電視、看板、父母的幫助,在幼稚園期間孩子們可能已經通過各種方式認識很多字了。在一定的語文基礎上,由熟悉的語言帶出拼音的學習,從而使拼音與識字能夠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樣編排教材是符合規律的。"

2、傳統篇目增多

語文教材不僅書本大了一圈,由原來的16開本變為A4大小,傳統文化的篇目也也大大增加。

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

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

古詩文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革命傳統教育篇目也佔有較大的比重,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魯迅的作品選有《故鄉》《阿長與山海經》等9篇。

3、宣導親子閱讀

新教材對家長提出最大的“要求”莫過於“和大人一起讀”欄目,把親子閱讀編入教材,讓家長參與到教學教育中來。這種編排不僅有利於能很好地推動全民閱讀,還非常利於為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

但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還要看家長的配合度。

4、側重閱讀

綜合和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提出:“口語交際應在具體的口語交際情境中,培養學生傾聽、表達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

溫儒敏指出:

語文加大考閱讀速度和閱讀量,不能不說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

閱讀速度和閱讀量也是衡量語文能力的重要指標。

當前,為何語文教學效果不好?

原因之一就是拘泥於精講、講讀和反復訓練。直接的結果是學生對訓練和考試更加熟悉,卻未必培養起了良好的讀書興趣和習慣。

讀書太少始終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弊病,如果高考能適當增加考閱讀速度和閱讀量,可以從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養成多讀書的習慣和比較好的閱讀能力,也有助於語文教學的改進。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孩子樂意來閱讀呢?

1.如果你自己也愛閱讀,相信你的孩子也會是閱讀者。

2 如果你在廈門,你可以直接來參加廈門愛加倍藝術中心舉辦的《高分速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