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秋季養生,中醫專家給您支招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後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了,

但人們還是極易疲倦、乏力。這就是老百姓常說的“秋乏”。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此時進補十分合適。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呢?小編特意採訪了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脾胃科的專家李影華主任,讓她來告訴大家秋季如何養生。

一、秋季起居的養生“兩個”堅持

秋季養生首先要做到兩個“堅持”,即:秋凍、秋練,以提高身體的健康水準,增強抗病能力,即提高機體的自身免疫力。

1、堅持秋凍。“春捂秋凍”,要遵循“耐寒鍛煉從初秋開始”的規律,氣溫下降但不要急於添加過多的衣服,使身體有抗禦風寒的能力,增強抵抗力。

2、堅持秋練。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秋三月,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陰”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老年人經常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或運動,如掃地、澆花、登樓、做操、打太極拳戶外散步、慢跑、跳交誼舞、短程旅遊等,達到通血脈、利關節、豐肌肉、延緩各臟器組織的衰老的目的。

二、秋季養生的飲食原則

1、降火去燥

秋天氣候驟然轉涼,導致夏季儲備在體內的熱量不易散發出去,加上秋天雨水較少,天氣乾燥,人體容易有虛火,產生秋燥,出現咽痛、皮膚長痘等症狀。因此應多吃綠豆湯、蜂蜜等降火去燥的食品。

2、滋陰潤燥

秋季養生要注意養肺,可吃些潤肺的食物,如白木耳、梨、芝麻、藕、豆漿等。少吃辛辣食物如蔥、薑、蒜、韭菜、辣椒等。

3、健脾養胃

夏天人們貪食寒涼食物,導致脾胃功能相對較弱,加上天氣轉涼,容易損傷脾胃,因此秋季不能忽視脾胃的保養。飲食應側重於清熱、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溫軟開胃以及消化的食物。白色的食物可以補脾入肺,多吃一些白木耳、山藥、百合、大棗等養陰潤肺健脾的食物。藥補不如食補,可運用一些食材做藥膳。如:蓮子排骨湯、山藥排骨湯、百合蓮子湯等潤肺調理脾胃。

三、秋季進補的禁忌

常言道:秋季進補,冬令打虎。但進補時要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中醫原則是虛則補之,不是虛症的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分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等,對症服藥才能對身體有益。進補的禁忌常見以下幾種情況:

1、無病進補

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2、慕名進補

認為價格越高的藥物越能補益身體,人參價格高,又是補藥中的聖藥,所以很多人服用,但要注意的是,濫服人參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孔流血等症狀。

3、不分虛實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會適得其反。

4、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會有害,因此,進補要適量。

5、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對腸胃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現代營養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6、以藥代食

有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如多吃薺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撰稿:姜芸

編輯:陳曉曦

圖文設計:姚堯

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2、慕名進補

認為價格越高的藥物越能補益身體,人參價格高,又是補藥中的聖藥,所以很多人服用,但要注意的是,濫服人參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孔流血等症狀。

3、不分虛實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會適得其反。

4、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會有害,因此,進補要適量。

5、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對腸胃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現代營養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6、以藥代食

有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如多吃薺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撰稿:姜芸

編輯:陳曉曦

圖文設計:姚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