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楊瀾率團隊歷時一年全方位探尋人工智慧 文科女寫理科書

8月16日,媒體人楊瀾全新力作《人工智慧真的來了》及同名電子書在京與讀者見面,楊瀾告訴記者,寫這本書是“因為我有好奇心,想看看我多久會失業,就去尋找這個事情的答案,

我覺得好奇心是人類獨有的本能,也是我的職業習慣”。

“我做媒體,尤其是周播的欄目已經有18年的時間了,有的時候覺得在我追趕時效性的同時也會有遺憾,不夠深入,不夠完整等等,所以我在2015年年底就希望出品《楊瀾訪談錄》的紀錄片系列,都是面向未來的。

”楊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作為媒體人要洞察這個時代的走向,在她做完人工智慧紀錄片的時候,正好趕上了alphago與柯潔的人機大戰,各界迅速對“人工智慧”產生了關注。楊瀾曾經斷言“機器無法在圍棋領域戰勝人類”,事後她也感歎“打臉啊!”這也讓她迅速注意到了人工智慧,或者不嚴肅地被稱為機器人的這一類“物種”。

2016年是《楊瀾訪談錄》蛻變的一年,從周播電視欄目轉向某一領域的深入挖掘與報導。

楊瀾作為中國首位全方位探尋人工智慧的媒體人,在2016年,楊瀾帶領團隊歷時一年,走訪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國家的二十多座城市,採訪了三十多個頂尖實驗室及研究機構的八十多位行業專家,製作出《探尋人工智慧》紀錄片。2017年5月在江蘇衛視播出,同時在優酷播出的《人工智慧真的來了》四個月累積了2500萬點擊量。

楊瀾對於新媒體和媒體從業者的變化持樂觀的態度,

“主持人這個職業會被取代嗎?”真說到多久會失業,楊瀾卻是樂觀派,她很自信地說:“估計主持的那些套路會取代,但我們還有套路之外的東西。”作為一個文科生,楊瀾敢於討論理科生的事“就是因為過去寫人工智慧都是理科男,所以我要從文科女生的角度,來寫一個更有人情味,更通俗的,有溫度的人工智慧。”

楊瀾對人工智慧充滿了樂觀,她對於媒體的變化也充滿了樂觀。

“我們做媒體人,也處在一個令人興奮和激動的時代。”楊瀾說,她現在在研發和運行的天下女人社區中關於女性消費的個性化定制,就是基於人工智慧才實現的,“無論是產品服務,還是新聞和媒體內容,將來都可以用人工智慧的方式來為你定制。”

楊瀾在書中記錄了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卡內基·梅隆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著名學府,IBM、微軟、百度、facebook等國際性知名大企業,

以及中國本土的諸如科大訊飛、曠視科技等新興企業在深度學習、視覺識別、語音辨識、機器人製造、自動駕駛等人工智慧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展現了代表目前人工智慧研究頂尖水準的、可以上天入水,可以大若巨人、小若米粒的各式各樣、讓你“萬萬沒想到”的機器人;分享了諸多重量級科學家、知名人士對於人工智慧的探索或思考,比如“穀歌雲”首席科學家李飛飛、“穀歌大腦”創始人吳恩達、“卷積神經網路之父”揚·樂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埃裡克·坎德爾、微軟研究院院長埃裡克·霍維茨、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李德毅、創新工廠董事長李開複、智慧語音專家鄧力、“仿人形機器人教父”石黑浩、告誡人們要警惕“超級智慧”的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院院長尼克·博斯特羅姆、“第一個帶著晶片行走的人”凱文·沃維克、“第一個親歷自動駕駛汽車事故”的資深科技記者約翰·瑪律科夫、矽谷創業家傑瑞·卡普蘭,以及參演過多部人工智慧題材電影的好萊塢明星摩根·弗裡曼等。

談及這本書的創作初衷,楊瀾表示,她既非科技大咖,也非商業鉅子,但是可以從親身體驗的角度,告訴大眾一個“接地氣”“有溫度”的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是一場學習的革命。在知識迅速反覆運算、規則不斷改變的今天,學習的心態和學習的能力決定了我們的生存,更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作為媒體人,楊瀾覺得有責任與義務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讓更多人關注和瞭解這場智慧革命。

以及參演過多部人工智慧題材電影的好萊塢明星摩根·弗裡曼等。

談及這本書的創作初衷,楊瀾表示,她既非科技大咖,也非商業鉅子,但是可以從親身體驗的角度,告訴大眾一個“接地氣”“有溫度”的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是一場學習的革命。在知識迅速反覆運算、規則不斷改變的今天,學習的心態和學習的能力決定了我們的生存,更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作為媒體人,楊瀾覺得有責任與義務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讓更多人關注和瞭解這場智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