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半醉半醒回家裡”——趙朴初先生茶醉武夷禦茶園

大家介紹

趙朴初

趙朴初(1907年11月5日-2000年5月21日),安徽省太湖縣人,

中國社會活動家、宗教領袖、詩人、書法家、佛教居士。

趙朴初先生喜愛飲茶,自稱茶蔞子,還經常以茶禪入詩,深得飲茶真趣。他的茶禪詩中有五、七言各一首: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閱盡幾多興廢,七碗風流未墜。

悠悠八百年來,同證茶禪一味。

詩中朴老化用唐代盧仝的"七碗茶"詩意,引用唐代高僧從諗禪師“吃茶去”的禪林法語,自然貼切,生動活潑。

1990年11月3日,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來福建視察,在省宗教局領導陪同下,遊覽了武夷山水,品飲了武夷岩茶,留下膾炙人口的”茶醉”詩。

“酒醉人,茶醉心;細啜啟思茶詩吟。”趙朴初在(禦茶園飲茶)詩中說: “我知醉酒不知茶,茶醉亦如酒醉耶”,其實他品茗感受已達最高境界。

酒能醉人,是普通常識。古人有許多醉酒的故事,當然醉人的不只是酒。歐陽修(醉翁亭記)說:“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悠哉遊哉,樂而忘返,流連於山水間,這可說是“山水醉”。 “客來莫嫌茶當酒”或“寒夜客來茶當酒”,這茶當酒自然是茶亦醉人,而“茶醉”比之酒醉,更是別有一番境界。

唐代趙莒《茶宴》:“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對流霞。”鄭清之詩:“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武夷山茶賦》:“兩腋生風,欣添逸興。”這些都是茶醉的境界。范仲淹《與章岷從事鬥茶歌》:“不如仙山一啜好,

冷然便欲乘風飛”,也是茶醉的現象。宋代武夷山道人白玉蟾《詠茶》:“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玉川茶歌):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文人飲茶的目的是在尋找一種美感,這是文人飲茶的境界。 “兩腋習習清風生”,是想像中的境界,將升未升,是感覺最豐富最奇妙的時候。

因而這時感覺,是最具”美”的特質。 “兩腋習習”既使文人獲得一種莫大的精神享受,也使文人獲得美好的審美快感。

最能道出“茶醉”的情趣,還應推當代詩人趙朴老(武夷禦茶園飲茶),茶吞嫋嫋,詩味悠悠,仙意飄飄,其品茶意味情趣,自不在古人之下。趙朴老的(武夷禦茶園飲茶)詩雲:

雲窩訪茶洞,洞在仙人去。

今來禦茶園,樹亡存茶藝。炭爐瓦罐烹清泉,茶壺中坐杯環旋。

茶注杯杯周複始,三杯注滿供群賢。飲茶之道亦宜會,聞香玩色後嘗味。一杯二杯七八杯,百杯痛飲莫辭醉。我知醉酒不知茶,茶醉亦如酒醉耶?只道茶能醒心目,那能朱碧亂空花?飽看奇峰飽看水,飽領友情無窮已。祝我茶壽飽飲茶,半醒半醉回家裡。

樸老寫出武夷山碧水丹山,奇峰曲溪的天下奇景,感謝主人的深情厚誼;“岩韻”茶誼的詩情畫意融為一體,陶為一醉。不但在飲茗品茶席上,飽觀奇峰、飽看水、飽領友情、飽飲茶。把這種茶醉感受,半醒半醉,半醉半醒,帶回家去,深深地把禦茶園飲茶的情誼,長遠地留在記憶之中。

趙樸老已仙逝,他的品茶情趣之作,永留武夷茶人心間,為武夷茶文化增添了不少春色。

樸老寫出武夷山碧水丹山,奇峰曲溪的天下奇景,感謝主人的深情厚誼;“岩韻”茶誼的詩情畫意融為一體,陶為一醉。不但在飲茗品茶席上,飽觀奇峰、飽看水、飽領友情、飽飲茶。把這種茶醉感受,半醒半醉,半醉半醒,帶回家去,深深地把禦茶園飲茶的情誼,長遠地留在記憶之中。

趙樸老已仙逝,他的品茶情趣之作,永留武夷茶人心間,為武夷茶文化增添了不少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