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平時吃飯“口味重”?小心你的五臟出現問題!

人們在日常飲食中,對於具有不同口味的食物總會表現出不同的感受,例如有人喜歡吃偏甜一點的食物,有人則喜歡吃偏酸一點的食物,還有人喜歡吃偏鹹一點的食物,這些人往往會表現出我們平時所說的“重口味”。

其實,飲食中不同的口味,除了是受地理環境、自幼養成的飲食習慣和遺傳基因等因素造成外,有時也是營養失衡或健康異常的信號,而口味的突然變化則更可能是身體發出的健康預警,所以著實應予以警惕。

中醫認為,酸、苦、甘、辛、鹹這五味,源於天地之氣,五臟對五味各有所主,而五味對五臟亦各有所歸,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

所以,飲食中長期地五味偏嗜容易引發五臟的“連鎖反應”,不利於健康;反之,若五臟病變也會影響舌的味覺功能,使人對五味的喜惡發生改變,產生不同的飲食嗜味或口味的突然變化。

偏嗜酸味提示肝臟問題。

酸入肝,酸味對肝有滋養作用。

偏嗜酸味或者突然喜食酸味,則可能是肝臟出現問題的一種反映。長期偏嗜酸味或過量吃酸味食品,易導致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另外,因酸性澀滯、收斂,嗜酸過度會有礙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引發脾胃問題。

偏嗜苦味多為心火內盛。

苦入心,苦味可清心火、消暑熱。

嗜食苦味往往是心火內盛的表現,多伴隨心悸、失眠、口角生瘡、舌尖紅等症狀。苦味食物雖然具有一定營養價值,但大多性質寒涼。所以長期偏嗜苦味不僅損傷心氣,還會加重食欲差、腹部冷痛、拉肚子等脾胃虛寒症狀。

偏嗜甘味損傷脾胃。

甘入脾,甘味對脾胃有滋養作用,但嗜食甘甜者往往有脾虛的問題。臨床上,脾胃病患者大多嗜甘,而這種口味偏嗜會進一步損傷脾胃,

對於潰瘍病患者來說會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加重病情。

偏嗜辛味耗氣。

辛入肺,辛味可解表行氣、調理氣血。肺病嗜辛,往往也是生理上需要宣發肺氣以緩解症狀的一種自然選擇。長期過食辛辣可致肺氣宣發太過,氣機耗散,耗傷精神,令人疲憊。

偏嗜鹹味損傷腎精。

鹹入腎,適量的鹹味對腎有滋養作用。腎病患者對鹹味、酸味等味道比較麻木,因此很容易口味過鹹。中醫認為,長期偏嗜鹹味會損傷腎精,還可能引發高血壓、心臟病、哮喘、慢性腎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