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以案釋法|沒借條,只有微信聊天記錄,打官司能贏嗎?

近期有讀者跟小編諮詢:我一朋友跟我借了5萬塊錢,因為很熟,當時沒有讓朋友給我打借條,我通過銀行轉帳把錢轉給的他,說好半年還錢,現在已經快一年了,我朋友不僅沒還錢,

現在人也找不到了,我想到法院起訴他,但我手裡只有給他轉帳的憑證和當時微信的聊天記錄,聊天記錄可以顯示他跟我借錢的事,我起訴能勝訴嗎?

一、民間借貸中出借人的舉證責任

民間借貸訴訟中,作為債權人的出借人應當就其與借款人之間存在借貸關係及借貸的內容承擔舉證責任,

簡單來說,出借人在起訴時要證明“借貸合意+交付”兩個基本事實。

就借貸合意而言,最新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二條規定:“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時,應當提供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以及其他能夠證明借貸法律關係存在的證據。 ”

就諮詢的問題而言,其只能提供交付的證據(轉帳記錄),但其目前沒有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以證明其與其朋友之間存在借貸關係,

證明雙方之間有借貸關係的,目前只有微信聊天記錄。

二、微信聊天記錄能否作為證據使用?

在互聯網+時代,微信作為一種新的通訊方式,因其便捷、高效的特性,已經成為了人們最普遍的交流方式,在使用微信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聊天記錄,那微信聊天記錄能否作為證據使用呢?

微信聊天記錄屬於電子資料,屬於證據類型的一種。

微信作為一種新興的網路傳媒工具,由於其功能的多樣性、使用人數的廣泛性,廣受大眾喜愛。微信聊天記錄以電子資料的形式存在,顯然屬於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證據類型,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三、微信聊天記錄證明力分析

微信聊天記錄雖然可以作為證據使用,但其要想具有相應的證明力,成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並不容易,暫且不論微信證據內容與案件事實之間的關聯度,

微信證據要得到採信,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1、是確認微信使用雙方身份

因微信不是實名制,若不能證明微信使用人是案件當事人,則微信證據在法律上與案件無法產生關聯性。微信使用人的身份確認問題,目前的司法實踐主要有四個途徑:對方當事人自認;微信頭像或微信相冊照片的辨認;網路實名、電子資料發出人認證材料或機主的身份認證;協力廠商機構即軟體供應商騰訊公司的協助調查。

前兩種方式明顯帶有偶然性,不能作為常態化的確認方式,後兩種方式都涉及到軟體供應商公司的協力廠商技術協助,但尚未形成良性運轉的流程,自然也不可能像大家想像的由自己提交一段微信記錄那麼簡單。

2、是微信證據的完整性

此條件關涉微信證據的真實性及關聯性,因微信證據為生活化的片段式記錄,如不完整可能斷章取義,也不能反映當事人的完整的真實意思表示。由於缺乏明確的認證規則和專門的電子證據鑒定機構,部分公證、鑒定存在瑕疵缺漏,這些都增加了法院對電子證據認證的難度。因此,建立專門的電子資料證據鑒定機構並明確其認證規則,是目前“微信”證據發展的必然需求。

3、對上述問題的綜合分析

結合上面的分析,這位讀者作為債權人要想通過訴訟的方式維權,其需要提供相應證據證明其與其朋友之間存在借貸關係,目前其僅有微信聊天記錄。根據民事訴訟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微信聊天記錄作為電子資料可以作為證據使用,但其作為電子證據,在司法實踐中,其要想具備相應的證明力需要具備相應的條件,其具體證明力如何,在具體的個案中,由法官判定。作為律師,我們建議出借人在出借款項時,儘量的與借款人簽訂規範的借款合同以便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附幾個微信聊天記錄作為證據勝訴的案例

案例一:男子欠錢被起訴 微信聊天記錄成證據

現今社會中,“微信”因其便捷高效的特性,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一種即時通訊工具。日前,三門縣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特殊的民間借貸案件。

說它特殊,是因為借貸雙方無任何常規實質性的借條、收條、欠條等債權憑證。而僅有的“微信”聊天記錄卻恰恰成了證明雙方存在借貸關係的重要證據。

2013年,四川女子羅某與三門籍男子鄭某通過社交網站認識,發展成了男女朋友。2014年6月底,鄭某稱自己投資生意需要資金周轉,處在“熱戀”中的羅某便向鄭某的卡上匯了1萬元。

過了一周,鄭某稱自己投資的專案還差三萬元,羅某又再次給鄭某匯了1萬元。再往後,鄭某稱自己把車抵押給別人,要籌錢贖回車輛,心生疑念的羅某有所保留,僅給鄭某匯了2000元。

眼看“女友”不再那麼爽快,鄭某對羅某的關心問候也越來越少,兩人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冷淡。而後羅某多次向鄭某催討借款,鄭某一拖再拖並分文未還,甚至玩起了“失蹤”。無奈之下,去年8月,羅某一紙訴狀將鄭某告上法院。原告代理人:“訴訟請求:一、判令被告共同立即歸還借貸本金人民幣22000元,利息從起訴之日起按銀行借款利息計算至確定履行之日;二、要求被告承擔本案的訴訟費用。”由於當初羅某沒有要求鄭某打借條,法庭上,她提供的證據只有銀行轉帳憑證及微信聊天記錄。聊天記錄上,鄭某微信帳戶發出資訊所稱的銀行戶名及帳號與羅某實際轉帳所至的銀行戶名及帳號一致。法院認為, 原、被告之間的借貸關係,雖沒有借條、收條、欠條等債權憑證,但原告提供了金融機構的轉帳憑證原件及微信上的錄音、圖片、文字等聊天資訊等視聽資料原件,內容真實合法,且證據間能印證原、被告之間存在借貸合意和借貸關係實際已發生的事實,依法認定雙方借貸關係成立。三門縣人民法院 審判長:“被告人鄭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償還原告羅某借貸本金22000元,並支付利息(利息自2015年8月4日起,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算至本判決履行完畢之日止,以年利率6%為上限),如果被告鄭某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例二:閨蜜借錢不還

李女士與黃女士是“閨蜜”關係,2013年5月,李女士向黃女士借款2萬元,由於兩人關係較好,黃女士很痛快地借給李女士現金2萬元,沒有讓她打借條。

2014年4月份,黃女士要交保險,手頭緊便在“微信”聊天時告訴李女士,希望她向自己帳戶中打2萬元。李女士當時承諾,最近要進一筆錢,等錢到後就向黃女士帳戶內打錢。

但一年過去了,李女士還是沒有還錢,黃女士只得向法院起訴,要求李女士償還2萬元借款,儘管黃女士沒有借條,但在開庭時,李女士認可雙方的“微信”聊天記錄,但稱自己並不欠黃女士的錢,只是雙方關係較好,好意幫助黃女士才答應的。近日,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決李女士在判決生效後10日內償還黃女士人民幣2萬元。

案例三:分手後持微信聊天討借款勝訴昔日戀人鄒女士借錢不還,扈某為此上法庭索要,而對方卻稱是戀愛期間共同租房的費用。北京晨報記者昨天獲悉,北京市二中院終審駁回鄒女士上訴,其需償還扈某8000元借款。

2014年10月20日,鄒女士為交房租便以微信的方式,向當時的男朋友扈某借款8000元。

扈某曾發微信稱,“我媽不知道這錢還得先借你用,我和兩個同事借了8000元,最晚明天到賬。”以及“這要是我的就無所謂了,畢竟是借的,還不上就不好了。”

鄒女士則在微信中承諾:“我儘快給你。”“你別心煩了,不會讓你還不上的。”兩天后,扈某通過微信向鄒女士轉帳8000元。

因鄒女士一直未還款,扈某於兩人分手後提起訴訟。而鄒女士辯稱, 這筆錢不是借款,而是扈某的贈與。一審敗訴後,鄒女士提出上訴。

二中院認為,根據扈某提供的微信記錄及雙方的陳述,可以認定雙方之間存在民間借貸關係。鄒女士承認收到扈某的8000元,但主張並非借款,在此情形下,其應當舉證證明。雖然她提出扈某提供的聊天記錄有刪減,但並未提供任何證據予以證明,故應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後果。二中院據此維持了一審判決。

也不能反映當事人的完整的真實意思表示。由於缺乏明確的認證規則和專門的電子證據鑒定機構,部分公證、鑒定存在瑕疵缺漏,這些都增加了法院對電子證據認證的難度。因此,建立專門的電子資料證據鑒定機構並明確其認證規則,是目前“微信”證據發展的必然需求。

3、對上述問題的綜合分析

結合上面的分析,這位讀者作為債權人要想通過訴訟的方式維權,其需要提供相應證據證明其與其朋友之間存在借貸關係,目前其僅有微信聊天記錄。根據民事訴訟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微信聊天記錄作為電子資料可以作為證據使用,但其作為電子證據,在司法實踐中,其要想具備相應的證明力需要具備相應的條件,其具體證明力如何,在具體的個案中,由法官判定。作為律師,我們建議出借人在出借款項時,儘量的與借款人簽訂規範的借款合同以便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附幾個微信聊天記錄作為證據勝訴的案例

案例一:男子欠錢被起訴 微信聊天記錄成證據

現今社會中,“微信”因其便捷高效的特性,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一種即時通訊工具。日前,三門縣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特殊的民間借貸案件。

說它特殊,是因為借貸雙方無任何常規實質性的借條、收條、欠條等債權憑證。而僅有的“微信”聊天記錄卻恰恰成了證明雙方存在借貸關係的重要證據。

2013年,四川女子羅某與三門籍男子鄭某通過社交網站認識,發展成了男女朋友。2014年6月底,鄭某稱自己投資生意需要資金周轉,處在“熱戀”中的羅某便向鄭某的卡上匯了1萬元。

過了一周,鄭某稱自己投資的專案還差三萬元,羅某又再次給鄭某匯了1萬元。再往後,鄭某稱自己把車抵押給別人,要籌錢贖回車輛,心生疑念的羅某有所保留,僅給鄭某匯了2000元。

眼看“女友”不再那麼爽快,鄭某對羅某的關心問候也越來越少,兩人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冷淡。而後羅某多次向鄭某催討借款,鄭某一拖再拖並分文未還,甚至玩起了“失蹤”。無奈之下,去年8月,羅某一紙訴狀將鄭某告上法院。原告代理人:“訴訟請求:一、判令被告共同立即歸還借貸本金人民幣22000元,利息從起訴之日起按銀行借款利息計算至確定履行之日;二、要求被告承擔本案的訴訟費用。”由於當初羅某沒有要求鄭某打借條,法庭上,她提供的證據只有銀行轉帳憑證及微信聊天記錄。聊天記錄上,鄭某微信帳戶發出資訊所稱的銀行戶名及帳號與羅某實際轉帳所至的銀行戶名及帳號一致。法院認為, 原、被告之間的借貸關係,雖沒有借條、收條、欠條等債權憑證,但原告提供了金融機構的轉帳憑證原件及微信上的錄音、圖片、文字等聊天資訊等視聽資料原件,內容真實合法,且證據間能印證原、被告之間存在借貸合意和借貸關係實際已發生的事實,依法認定雙方借貸關係成立。三門縣人民法院 審判長:“被告人鄭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償還原告羅某借貸本金22000元,並支付利息(利息自2015年8月4日起,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算至本判決履行完畢之日止,以年利率6%為上限),如果被告鄭某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例二:閨蜜借錢不還

李女士與黃女士是“閨蜜”關係,2013年5月,李女士向黃女士借款2萬元,由於兩人關係較好,黃女士很痛快地借給李女士現金2萬元,沒有讓她打借條。

2014年4月份,黃女士要交保險,手頭緊便在“微信”聊天時告訴李女士,希望她向自己帳戶中打2萬元。李女士當時承諾,最近要進一筆錢,等錢到後就向黃女士帳戶內打錢。

但一年過去了,李女士還是沒有還錢,黃女士只得向法院起訴,要求李女士償還2萬元借款,儘管黃女士沒有借條,但在開庭時,李女士認可雙方的“微信”聊天記錄,但稱自己並不欠黃女士的錢,只是雙方關係較好,好意幫助黃女士才答應的。近日,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決李女士在判決生效後10日內償還黃女士人民幣2萬元。

案例三:分手後持微信聊天討借款勝訴昔日戀人鄒女士借錢不還,扈某為此上法庭索要,而對方卻稱是戀愛期間共同租房的費用。北京晨報記者昨天獲悉,北京市二中院終審駁回鄒女士上訴,其需償還扈某8000元借款。

2014年10月20日,鄒女士為交房租便以微信的方式,向當時的男朋友扈某借款8000元。

扈某曾發微信稱,“我媽不知道這錢還得先借你用,我和兩個同事借了8000元,最晚明天到賬。”以及“這要是我的就無所謂了,畢竟是借的,還不上就不好了。”

鄒女士則在微信中承諾:“我儘快給你。”“你別心煩了,不會讓你還不上的。”兩天后,扈某通過微信向鄒女士轉帳8000元。

因鄒女士一直未還款,扈某於兩人分手後提起訴訟。而鄒女士辯稱, 這筆錢不是借款,而是扈某的贈與。一審敗訴後,鄒女士提出上訴。

二中院認為,根據扈某提供的微信記錄及雙方的陳述,可以認定雙方之間存在民間借貸關係。鄒女士承認收到扈某的8000元,但主張並非借款,在此情形下,其應當舉證證明。雖然她提出扈某提供的聊天記錄有刪減,但並未提供任何證據予以證明,故應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後果。二中院據此維持了一審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