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時隔1年,巴奴“產品主義”升級了!這次的2.0是什麼?

↑點擊上方“餐飲O2O”關注我們

如果說產品主義1.0解決的是“術”的問題,

那產品主義2.0解決的則是“道”的問題。

即:品牌創始人對產品的深層次理解,即產品與組織的關係:

產品要好到什麼程度?產品要好到讓人信仰它,成為組織的一個信仰。

“服務不是我們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隨著這句傳遍大街小巷的廣告語,巴奴的產品主義得以為人熟知。

巴奴毛肚火鍋董事長杜中兵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論述過他的“產品主義”,而他也靠“產品主義”殺出了自己的一條路。

時至今日,隨著杜中兵對“產品主義”不斷深入的探索,“產品主義2.0”已不僅僅是產品的品質、功能和口味,而更深入成為一種戰略、情懷,甚至成為團隊組織持之以恆的信仰。

現在就讓我們跟隨餐飲O2O行知研習社,來一起探究巴奴毛肚火鍋董事長杜中兵口中的“產品主義2.0”。

1

山口:

你是生意人還是企業家?

“如果我們將市場競爭比喻成一個登山的過程,那麼選擇做什麼產品就是選擇我們事業的入口。

在杜中兵看來,產品主義首先是“做品牌”與“做生意”的關係。它包含三種類型:

1、 做生意的人——賺錢導向。不以登山為目標,是受利益驅動,很難有清晰發展的方向。

2、企業家——實業導向,也以自我價值表達為導向。把事業當做一種初心、使命、信仰。選擇一個山口,努力向上攀登,以到達山頂為目標,這是企業家做的事。

3、資本家——成就導向,以成就企業家為導向,

資源的支持者。選擇好幾個山頭,把資源分佈在不同山頭,這是資本家做的事。

1、首先,做企業和做生意是兩回事

做企業的人,對於選擇做什麼產品的思考,首先源自于創始人對自身定位的思考:我是一個什麼人?

如果你的目標是賺錢,那麼只要賺錢的事情,你都可以去做,這就是生意;

每個人都在某一方面擁有天賦,擅長做某項事情,如果把你的天賦與工作結合起來,

你就會發現你有了明確的身份,比如“我是個做包子的,不是做水餃的”。

當你把產品與自身的定位和身份聯繫起來,你做產品就是做人,這時候就不是在做一個生意,而是在做一個企業,有生命、有意義在其中。

所以說,是要做一個偉大的品牌,還是要賺很多的錢,

這是一個決策導向入口問題。

2、其次,企業家和資本家也不一樣

資本家是每個山頭都有他的股份,而實幹家是只登一座山,登了這個就不能登別的了。

人生路口有捨棄,戰略定位決定企業發展,切記用資本家的思維決策、授權,而要用企業家思維的務實苦幹。

企業家想要做資本家的前提是:把股份授權適合人,讓他繼任你企業家的路,專注、聚焦地去實幹一件事情。

企業家的產品主義是以品牌為導向,品牌導向就是登山導向,做包子就是做包子,不做水餃,這是兩個山。

產品是入口、賽道、初心,界定了業務、明確了戰略。

產品主義不僅僅是產品品質,更是戰略。登山一樣做企業,占一個山頭,成為山大王,這是顧客選擇你的最大理由。

川菜是產品嗎?顧客會吃川菜嗎?先要搞懂產品是什麼,現在水都不是產品了,礦泉水才是產品。

細分聚焦才是產品,讓顧客腦子不用拐一點彎的才是,是什麼不是什麼要說得清清楚楚,比如從喜家德水餃到喜家德蝦仁水餃。

2

界牆:

你是大專注還是小專注

除了入口的那裡,你還有界牆。對於企業家而言,產品就是邊界,保證了在登頂的過程中心無旁騖。

不會以一種“做生意”的心態,以利益為導向,不斷受到各種資源的誘惑而偏離既定的軌道。

美國和日本的企業就有大不同:

日本的企業做得比較雜,比如索尼,不光做相機,還做娛樂、金融、資訊技術;再比如三菱,不光做汽車,還做重工、銀行、化學等等。

而美國的企業,比如微軟,只做軟體;蘋果,只做電腦(在約伯斯看來手機是一種掌上型電腦)。都是專注於一件事情來感動世界。

對比一下日本與美國百強企業,就可以看出後者遠超於前者。日本企業與美國企業在利潤率和影響力上不能比,這就是聚焦、專注的差別。

所以你會發現,日本是匠心上的小專注,美國是戰略上的大專注。當人專注於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變得很有力量、莫名其妙的召喚力。反面例子就是星巴克進軍茶飲市場的失敗案例。

中國人不缺匠心,因為中國人想要活下來的欲望特別強,所以好的產品只是一個競爭門檻,是一個基礎,現在各行各業都不缺好的產品,但產品依然不能大賣這是怎麼回事?

這是因為中國人缺的是戰略,而這需要向美國人學習。美國懂戰略,懂品牌。

好產品是競爭門檻,戰略決定擂臺輸贏,美國受德魯克影響,特別注重戰略,日本人是小專注,懂戰略的專注才是大專注。

而戰略的原則是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是選擇、目標、夢想。

所以說,產品對外而言是一種壁壘,對內而言,就是我們做選擇、做決策的邊界。在登頂的過程中,企業家一定要有抵禦誘惑的能力,要聚焦于初心,這是一種大局上的戰略思維,在大戰略上保持專注。

3

臺階:

是速度規模重要還是盈利能力重要

接下來就是登山的臺階——即戰略節奏,或者稱作戰略階段。

開餐廳是有錢人的買賣,不是窮人的買賣。為什麼怎麼說?有錢人開餐廳不會急於賺錢,而能更好專注於產品。那什麼是有錢人?

5萬幹1萬的生意、30萬幹10萬的生意,這就是有錢人。你可以把握你的買賣、規模和決策,什麼叫有錢人,有錢人就是開了以後不急著賺錢的人。

讓消費了你的產品的人會記得你的好,產品代表了你自己、你的初心,你打動自己感動顧客的初心。

所以,你要把握你登山的節奏,也就是品牌發展的節奏。不以快速擴張為目的,不以賺快錢為目的,而真正專注於你的產品,有一顆做產品的心,而不是賺錢的心。

這裡就有一個“大”與“對”的辯證關係:

當企業規模大了的時候,小的對就比大的錯更重要,有些企業就是大而不對,規模是很大,但盈利能力很弱。一個企業賺10個億,或20個企業賺5億,哪個更強?關鍵看盈利能力。

4

山頂:

做產品到底是在做什麼?

1、做產品,就是做戰略

戰略的第一步是“做什麼,不做什麼”,第二步才是“要把企業做成什麼”。

怎麼來進行戰略定位?

1、根據個人基因(我的特長,是擅長做包子還是做餃子);

2、市場環境(這條山道上競爭情況,憑我的資源能不能登上去成為山大王);

3、消費者(消費者支不支持我,選不選擇我,我憑什麼讓消費者選擇我)。

在互聯網大熱的當下,更要主義大戰略上的把握。互聯網思維解決的是效率問題,不是產品。淨雅只有商務印象,沒有產品,大董有烤鴨和蔥燒海參,兩家以服務著稱的品牌最終殊途同歸。

對於“產品主義”,一切都是為了產品。

“巴奴宣導以食品為導向的價值觀,致力於推動整個餐飲業回歸主流,讓中國人都在每一個飯店裡吃到放心的東西,讓老闆從內心就信仰自己的產品。

之後才是環境的裝修,以及為客戶體驗好而做的各種服務。不論裝修,還是服務,都是為了產品的完美與極致呈現。”

2、做產品,就是做品牌

品牌規律是:不變而變,守正出奇。為了不變的東西而改變,為了堅守初心而不斷創新。

品牌四個核心問題是:

焦點轉移---品牌必死(水貨,徒手用餐);

焦點異化,品牌轉弱(外婆家定位不清晰);

流行化(喜茶,節奏問題);

老化,缺乏創新,過度依靠之前成功經驗,守正不出奇。

杜中兵認為,要做成百年老店,打造一個偉大的品牌,只有圍繞產品原點,不斷在根部澆水施肥,餐飲品牌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對巴奴來說,其使命追求就是讓毛肚火鍋代表中國文化走向全球。

打造品牌,根本大法是聰明人用足笨功夫。什麼是笨工夫?就是死下功夫,下死功夫。

一個火鍋店一所好學校。

把火鍋店打造成一所學校,讓那些從學校出來的孩子步入社會先到巴奴。

“我這兒是一座橋樑,先學習做人,彌補學校和家庭教育的不足,讓他們能抵抗得住這個花紅柳綠的世界,讓他們知道自己怎麼樣走自己的路,有能力全面地應對社會,成為一個充滿正能量和有理想的人,每個員工就是一粒種子。”

3、做產品,就是做專家

餐飲就是一台戲,如果你是做生意的,就一定是服務的心,當你是做品牌的,就一定是做產品的心。懷著做產品的心,把自己定位成專家,而非服務者。

把服務員定位于專家,而非服務員,力量才會積累。員工為了產品做的話,他就是在1後面加0,脫離了產品,就不是發揮他最大的力量。

什麼是專家?幹他的主業就叫專家,不務正業就是不是專家。

比如有些餐廳讓廚師和服務員跳舞,這些都與產品無關,把品牌的資訊轉移到了別處,讓顧客與產品無關,為了吸引眼球賺快錢,剪斷了顧客與你之間的最強連接橋樑:產品。

比如,麥當勞做好漢堡、星巴克做好咖啡,做品牌就是為了細分賽道上稱王,登到山頂最高處。

專家是要領導顧客的。你可以有一顆服務的心,但一定是專家的定位,可以順著顧客,但最終還是要領導。

4、做產品,就是做充滿信仰的體驗

產品主義的體驗是:形式就是內容,內容就是形式。

餐飲行業,體驗為王!形式就是內容,內容就是形式。在杜中兵看來,把出品各個環節向消費者展示出來就是很好的體驗內容,而基於產品外觀、口感的直觀感知也是很好的體驗形式。

“賣包子的能不能把和麵、拌餡兒、擀皮兒、捏褶子、上籠等過程全程透明的展示出來,當包子上揭開籠的一刹那,熱氣騰騰,香氣四溢,汁水順著包子皮淌下來的時候,該是怎樣的享受?”

“做羊肉湯的,能不能不要上過多的小菜與飲料,別人是沖著你的湯來的,不是來吃菜的。為什麼要上這麼多轉移焦點的東西,老闆的擔憂是羊肉湯賣不上價。

真實的原因是羊肉湯沒有成為你的信仰,如果老闆能和你的產品談戀愛,並以此為出發點讓你的產品和顧客發生關係,如果你能把全世界最好的包子、最好的羊肉湯,擺在顧客面前時,顧客會不願意買單麼?

必勝客的‘燒餅’能買到100多,為什麼我們的燒餅只能賣一塊五?鼎泰豐的包子能賣到100多,如果認真對待,我們的灌湯包也能做到。”

5

結語

“我常常會宣講巴奴的事業夢想,包括我永遠不會改變的使命、信念和追求,就是希望巴奴毛肚火鍋能夠代表中國文化走向全球。

當我們為別人講我們的事業夢想的時候,如果沒有產品,難免被視為空談。而當某一種產品代表了一個人、一群人、一個區域乃至一個國家的時候,當它能夠成為一種理想、一種文化或者是信念,它就具備了顛覆一切的力量。”

所以產品主義要做到:成為組織的信仰,上下一致,內外合一。有了清晰的產品主義戰略,公司上下的行動就一致,內外部合二為一。

- END -

作者 | Lilo

來源 | 餐飲O2O

整編 | 小貝

愛學習的老闆都會點的圖片

點擊關鍵字,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中國餐飲精英交流學習社群

合作/投稿/諮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企業家的產品主義是以品牌為導向,品牌導向就是登山導向,做包子就是做包子,不做水餃,這是兩個山。

產品是入口、賽道、初心,界定了業務、明確了戰略。

產品主義不僅僅是產品品質,更是戰略。登山一樣做企業,占一個山頭,成為山大王,這是顧客選擇你的最大理由。

川菜是產品嗎?顧客會吃川菜嗎?先要搞懂產品是什麼,現在水都不是產品了,礦泉水才是產品。

細分聚焦才是產品,讓顧客腦子不用拐一點彎的才是,是什麼不是什麼要說得清清楚楚,比如從喜家德水餃到喜家德蝦仁水餃。

2

界牆:

你是大專注還是小專注

除了入口的那裡,你還有界牆。對於企業家而言,產品就是邊界,保證了在登頂的過程中心無旁騖。

不會以一種“做生意”的心態,以利益為導向,不斷受到各種資源的誘惑而偏離既定的軌道。

美國和日本的企業就有大不同:

日本的企業做得比較雜,比如索尼,不光做相機,還做娛樂、金融、資訊技術;再比如三菱,不光做汽車,還做重工、銀行、化學等等。

而美國的企業,比如微軟,只做軟體;蘋果,只做電腦(在約伯斯看來手機是一種掌上型電腦)。都是專注於一件事情來感動世界。

對比一下日本與美國百強企業,就可以看出後者遠超於前者。日本企業與美國企業在利潤率和影響力上不能比,這就是聚焦、專注的差別。

所以你會發現,日本是匠心上的小專注,美國是戰略上的大專注。當人專注於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變得很有力量、莫名其妙的召喚力。反面例子就是星巴克進軍茶飲市場的失敗案例。

中國人不缺匠心,因為中國人想要活下來的欲望特別強,所以好的產品只是一個競爭門檻,是一個基礎,現在各行各業都不缺好的產品,但產品依然不能大賣這是怎麼回事?

這是因為中國人缺的是戰略,而這需要向美國人學習。美國懂戰略,懂品牌。

好產品是競爭門檻,戰略決定擂臺輸贏,美國受德魯克影響,特別注重戰略,日本人是小專注,懂戰略的專注才是大專注。

而戰略的原則是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是選擇、目標、夢想。

所以說,產品對外而言是一種壁壘,對內而言,就是我們做選擇、做決策的邊界。在登頂的過程中,企業家一定要有抵禦誘惑的能力,要聚焦于初心,這是一種大局上的戰略思維,在大戰略上保持專注。

3

臺階:

是速度規模重要還是盈利能力重要

接下來就是登山的臺階——即戰略節奏,或者稱作戰略階段。

開餐廳是有錢人的買賣,不是窮人的買賣。為什麼怎麼說?有錢人開餐廳不會急於賺錢,而能更好專注於產品。那什麼是有錢人?

5萬幹1萬的生意、30萬幹10萬的生意,這就是有錢人。你可以把握你的買賣、規模和決策,什麼叫有錢人,有錢人就是開了以後不急著賺錢的人。

讓消費了你的產品的人會記得你的好,產品代表了你自己、你的初心,你打動自己感動顧客的初心。

所以,你要把握你登山的節奏,也就是品牌發展的節奏。不以快速擴張為目的,不以賺快錢為目的,而真正專注於你的產品,有一顆做產品的心,而不是賺錢的心。

這裡就有一個“大”與“對”的辯證關係:

當企業規模大了的時候,小的對就比大的錯更重要,有些企業就是大而不對,規模是很大,但盈利能力很弱。一個企業賺10個億,或20個企業賺5億,哪個更強?關鍵看盈利能力。

4

山頂:

做產品到底是在做什麼?

1、做產品,就是做戰略

戰略的第一步是“做什麼,不做什麼”,第二步才是“要把企業做成什麼”。

怎麼來進行戰略定位?

1、根據個人基因(我的特長,是擅長做包子還是做餃子);

2、市場環境(這條山道上競爭情況,憑我的資源能不能登上去成為山大王);

3、消費者(消費者支不支持我,選不選擇我,我憑什麼讓消費者選擇我)。

在互聯網大熱的當下,更要主義大戰略上的把握。互聯網思維解決的是效率問題,不是產品。淨雅只有商務印象,沒有產品,大董有烤鴨和蔥燒海參,兩家以服務著稱的品牌最終殊途同歸。

對於“產品主義”,一切都是為了產品。

“巴奴宣導以食品為導向的價值觀,致力於推動整個餐飲業回歸主流,讓中國人都在每一個飯店裡吃到放心的東西,讓老闆從內心就信仰自己的產品。

之後才是環境的裝修,以及為客戶體驗好而做的各種服務。不論裝修,還是服務,都是為了產品的完美與極致呈現。”

2、做產品,就是做品牌

品牌規律是:不變而變,守正出奇。為了不變的東西而改變,為了堅守初心而不斷創新。

品牌四個核心問題是:

焦點轉移---品牌必死(水貨,徒手用餐);

焦點異化,品牌轉弱(外婆家定位不清晰);

流行化(喜茶,節奏問題);

老化,缺乏創新,過度依靠之前成功經驗,守正不出奇。

杜中兵認為,要做成百年老店,打造一個偉大的品牌,只有圍繞產品原點,不斷在根部澆水施肥,餐飲品牌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對巴奴來說,其使命追求就是讓毛肚火鍋代表中國文化走向全球。

打造品牌,根本大法是聰明人用足笨功夫。什麼是笨工夫?就是死下功夫,下死功夫。

一個火鍋店一所好學校。

把火鍋店打造成一所學校,讓那些從學校出來的孩子步入社會先到巴奴。

“我這兒是一座橋樑,先學習做人,彌補學校和家庭教育的不足,讓他們能抵抗得住這個花紅柳綠的世界,讓他們知道自己怎麼樣走自己的路,有能力全面地應對社會,成為一個充滿正能量和有理想的人,每個員工就是一粒種子。”

3、做產品,就是做專家

餐飲就是一台戲,如果你是做生意的,就一定是服務的心,當你是做品牌的,就一定是做產品的心。懷著做產品的心,把自己定位成專家,而非服務者。

把服務員定位于專家,而非服務員,力量才會積累。員工為了產品做的話,他就是在1後面加0,脫離了產品,就不是發揮他最大的力量。

什麼是專家?幹他的主業就叫專家,不務正業就是不是專家。

比如有些餐廳讓廚師和服務員跳舞,這些都與產品無關,把品牌的資訊轉移到了別處,讓顧客與產品無關,為了吸引眼球賺快錢,剪斷了顧客與你之間的最強連接橋樑:產品。

比如,麥當勞做好漢堡、星巴克做好咖啡,做品牌就是為了細分賽道上稱王,登到山頂最高處。

專家是要領導顧客的。你可以有一顆服務的心,但一定是專家的定位,可以順著顧客,但最終還是要領導。

4、做產品,就是做充滿信仰的體驗

產品主義的體驗是:形式就是內容,內容就是形式。

餐飲行業,體驗為王!形式就是內容,內容就是形式。在杜中兵看來,把出品各個環節向消費者展示出來就是很好的體驗內容,而基於產品外觀、口感的直觀感知也是很好的體驗形式。

“賣包子的能不能把和麵、拌餡兒、擀皮兒、捏褶子、上籠等過程全程透明的展示出來,當包子上揭開籠的一刹那,熱氣騰騰,香氣四溢,汁水順著包子皮淌下來的時候,該是怎樣的享受?”

“做羊肉湯的,能不能不要上過多的小菜與飲料,別人是沖著你的湯來的,不是來吃菜的。為什麼要上這麼多轉移焦點的東西,老闆的擔憂是羊肉湯賣不上價。

真實的原因是羊肉湯沒有成為你的信仰,如果老闆能和你的產品談戀愛,並以此為出發點讓你的產品和顧客發生關係,如果你能把全世界最好的包子、最好的羊肉湯,擺在顧客面前時,顧客會不願意買單麼?

必勝客的‘燒餅’能買到100多,為什麼我們的燒餅只能賣一塊五?鼎泰豐的包子能賣到100多,如果認真對待,我們的灌湯包也能做到。”

5

結語

“我常常會宣講巴奴的事業夢想,包括我永遠不會改變的使命、信念和追求,就是希望巴奴毛肚火鍋能夠代表中國文化走向全球。

當我們為別人講我們的事業夢想的時候,如果沒有產品,難免被視為空談。而當某一種產品代表了一個人、一群人、一個區域乃至一個國家的時候,當它能夠成為一種理想、一種文化或者是信念,它就具備了顛覆一切的力量。”

所以產品主義要做到:成為組織的信仰,上下一致,內外合一。有了清晰的產品主義戰略,公司上下的行動就一致,內外部合二為一。

- END -

作者 | Lilo

來源 | 餐飲O2O

整編 | 小貝

愛學習的老闆都會點的圖片

點擊關鍵字,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中國餐飲精英交流學習社群

合作/投稿/諮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