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陽燧取火或是“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照容銅鏡由陽燧演變而來

中國猿人開始自覺用火,大約在50萬年之前。最初是利用自然火種。燧人氏鑽木取火的傳說之後,曾存在“擊石取火”,然後才會有金屬之陽燧的取火。陽燧取火曾被有些學人稱為是“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

春秋戰國銅鏡

學者李懷通先生認為,照容的銅鏡流行時間應晚于陽燧,至少也應與陽燧同時。《周禮·考工記》曾作“金錫半為鑒燧之齊(劑)”的規定,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鑒者,鏡也;燧者,取火之器具也。應該明白,在洪荒遠古之惡劣環境下,

人類對於火的需要較之照容更為迫切。學者岳慎禮先生即認為照容銅鏡是由陽燧演變而來。

宋代銅鏡

正因為這樣,才在落後的邊遠地區普遍使用陽燧,並把它推崇尊為“神器”、天鏡。據賈亦顯、李婷所著《銅鏡文化與圖案》一書記載:屬殷商同時的青海省湟源縣大華中莊卡約文化墓地發現的西元前1500年的11座墓葬中,

出土了34面銅鏡。集中隨葬這麼多銅鏡,遠遠超過了死者日常生活的需要,顯然它們並非是簡單地作為鑒容的銅鏡,隨葬銅鏡是史前北方民族宗教重要的一種道具。但在中原地區已挖掘的數千座殷墓中,只有兩座墓中發現了銅鏡,都是圓形,鏡面近平或徽凹,較薄,背面中心有一拱起的弓形鼻。

唐代銅鏡

同時,該書還載:“西周時期的銅鏡共發現16枚,都為圓形,鏡面平或微凹,鏡身較薄,鏡鼻有橄欖形、方形、半環形、長方形等多種”。這裡,青海省湟源縣的11座墓出土34面銅鏡,平均每墓3面以上,但未說明這些銅鏡鏡面有多少是凹的陽燧,只記錄鏡面近平或微凹。

上述資料告訴我們,邊遠草原的先民使用的銅鏡多於中原地區,其中遠非照容需要,有很大一部分顯然是陽燧。這時陽燧的數量,較之以後歷代銅鏡中之陽燧,比例要大得驚人。

金代銅鏡

銅鏡早期鏡鈕演變示意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