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讀書雜談:說床頭書

有不少讀書人喜歡躺著讀書。

有一位文友寫過一篇題為《窩床》的長文,津津有味、絮絮叨叨地寫他在床上讀書的趣味。他有時甚至整天不下床,他的床頭有許多書,經常是這本翻翻,

那本翻翻,但讓他整天都能呆在床上的,肯定是一本讓他愛不釋手、非一口氣讀完的書,連漱口洗臉、吃飯撒尿都嫌多事,從一早上醒來他就重新打開了這本書,接著昨晚讀過的位置繼續往下讀,他已經完全走進了書中的世界,與書裡的人物共歡共愁,共笑共哭。老婆當然很熟悉他的這種床讀習慣,但躺著讀得太久了,老婆當然也要心疼,忍不住要來提醒一下,甚或催他起床坐著讀。
正耽在書中的男人不願意因頂撞老婆分心,便順勢坐了起來,但並不遵囑下床,仍然擁著被子坐在床頭讀。也不知坐著讀了多久,待老婆再過來看到時,男人已經又躺了下去,手上還舉著那本書。文友在文中沒有寫明白,到底是他就愛躺著讀書呢,還是因為身子底下草席太滑,不便人久坐。我自己就有這個體驗,坐在床頭讀書,時間一長,不知不覺身子就滑了下去。

我記起了遙遠的大學時代。從高中進入大學,我們一下子獲得了空前的放鬆和自由,從荒僻的鄉下走進大城市的大學校園,我們好像一粒微蜂掉進了春天的花海。我們饑渴著的心靈貪婪地吸吮著書本的花露。老師對我們說,大學不是中學,各科的老師們不會再手把手地教,大學生首先要學會自學。學校的圖書館裡那麼多藏書是我此前不敢想像的。我們每位同學都在圖書館借了幾本書回到宿舍裡讀。

我們的宿舍共有八位同學,年齡參差不齊,經歷也有不同。不像後來的大學生,大家都是從高中直接升上來的。每天中午,同學們垂下帳子各讀各的。雖然八個人共居一室,但房間裡靜悄悄的,聽得見的是各人一個姿勢躺久了翻身的聲音,翻過書頁的聲音,偶爾還有同學在紙頁上寫字的聲音。有一位年稍長的同學會吟詩填詞,他經常靠在牆頭皺緊眉頭冥思苦想,
他的專注模樣至今我印象深刻,這時他曲起的膝蓋上置著一個講義夾,夾著一片白紙。我們繼續在帳子裡讀自己的書,忽然我們聽到了唰唰唰的聲音,那是筆尖在紙上游走的有力而健捷的腳步聲。不用抬起頭來看,我們都知道這位同學已在追趕和捕獲了他飛揚的神思了。還有一位象山來的同學,他喜愛象山籍的革命作家殷夫,他把殷夫的詩抄在筆記本上,
自己也學著殷夫寫的新詩。寫新詩的同學與那位填詞的同學在很多方面的表現都極不一樣。比如寫作時的姿勢。寫新詩的這位同學不是靠在牆上,而是整個身子伏著被褥上寫的。寫之前並不作沉思狀,而依然手握著本新詩集。我們都以為他還在讀詩,其實這只是一個自我掩飾的動作。這是位不喜張揚、最好都不讓人知道他會寫詩的、性格有些幽閉的同學。詩寫成以後,他將稿子往書中一夾,繼續讀他的詩集,而不象那位填詞的同學有時會大聲吟誦自己的作品,一付佳作共賞的歡喜。

很慚愧,我們大多數同學既不會填詞,也不會寫新詩,我們躲在自己的帳子裡除了讀信就是讀書。那時高中時代的同學之間的信寫得特別勤。不少同學都升到了中專、大專和大學,也有一些同學還在高複班上忍辱苦讀。我那時也算少小離家,正是這些老同學們的來信溫暖了我,鼓勵了我。

當然我在床上讀的更多的是文學名著,剛進學校時讀現當代文學,葉聖陶先生的《倪煥之》、茅盾先生的《子夜》、柳青的《創業史》,我都是在床上讀完的。

之所以要遠溯大學時代的宿舍生活,一是感懷那個透明的、純潔的、扇動著夢想的翅膀快樂地飛翔的歲月,同時也想說明我和我的同學早在大學時代就養成的床讀習慣。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床讀只是人們夜深臨睡前的一種讀書方式,這種讀書方式不在於讀多少書,不在於往自己的學問和知識庫裡再添加多少內容,只不過是讓人心神在一天的緊張工作之後愉悅輕鬆一下而已。

持這種觀點的人,大多是讀書做學問很嚴謹的人,他們嚴格地把讀正經書和清閒書分開。只有清閒書才能拿到床頭,而且只在臨睡時讀。而別的書則是要端坐在書桌前讀的。古人讀書的態度很虔誠,房間、書桌未清潔、薰爐上未焚上香,個人未沐手,他們是不讀書的。這種對書的虔誠或許在今天很多讀書人身上還有深刻的影響?

但我依然象學生時代一樣床讀。冬天天氣冷,為了省電我又不開空調,坐在書房裡腿腳凍得打哆嗦。吃過了晚飯有時就貓進了被窩,先看電視上的各檔新聞節目,然後關了電視讀書。現在是盛暑時節,天熱得神思昏倦哪兒也不想去,就開了空調整天讀書。不管讀什麼書,我總是躺著讀的時候多,坐著讀的時候少。只有在我讀得有所會心需要記下一時心得的時候,才會坐起來。

我非常崇敬那些端坐讀書的人。他們才是真正做學問和有學問的人。我也清楚,有不少嚴肅的書是不宜躺著讀的。躺著時的頭腦是感性的,只有坐著,腦袋才能進行深刻的、理性的思考,仔細想想自己床讀的書,果然都不是那些充斥著學問和思想的學術書,或許這正是造成我思想和學問淺薄的原因?

我曾經多次歎息過自己這輩子成不了有學問的人。但我從來沒有把床讀作為一個原因來分析。早在很多年之前,我就寫過一篇小文叫《讀書情味》,一個忙於職場的人讀書,讀書不是為求知,讀書成為一種休息和娛樂的一種方式。

而且,在日常的閱讀中,我也經常分不開什麼是正經的書,什麼是非正經的書;什麼是嚴肅的書,什麼是清閒的書?我有我自己的擇書標準。我的擇書標準不是正經與否,嚴肅與否,而是愜乎不愜乎我的性情和閱讀趣味。今天讀止庵先生收在《向隅編》裡的一篇隨筆《關於枕邊書》,我很榮幸地發現了同調者。止庵先生說,“(枕邊書)多半是白天沒有看完,晚上躺下來接著看,書還是那本書,不過看書的人由椅子轉移到了枕上罷了。對我來說,書之置諸枕邊與否,沒有值得不值得,只有適宜不適宜的問題。”但止庵所說的躺下來讀,仍然只是指夜間,而且主要是指臨睡前,這與我的“床讀”所指還是有區別的。雖然我在孩子上小學以來為了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已很少在兒子在家的時候躺著讀書。但週末有閑,而兒子又不在眼前的時候,我的躺著讀書,不僅僅是在夜間的。這也說明止庵先生的讀書態度比我謹嚴得多了。

因為止庵先生特指臨睡著的閱讀,所以對很多有這種閱讀習慣的人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你到底打算不打算睡覺,”因為,“有的書是讀來提神的,有的則是讀來催眠的。”如果想看一會書就睡覺的,“凡讀來放不下手者,均不敢於枕上讀之。”這一句話我想很多人都會贊成。就如我自己,以前在學校裡讀磚頭樣厚的《創業史》,畢業後讀梁羽生的《白髮魔女傳》、金庸先生的《神雕俠侶》、古龍先生的《七種武器》,讀得夜以繼日,黑白顛倒。讀的時候雖然不時提醒自己明天還要工作,但就是放不下手中的書,直待東方初曙才稍稍養一會神。但那時年輕力健神旺,熬一、二個晚上簡直小菜一碟,現在人到中年,晚上稍遲一些就受不了,臨睡前再也不讀各位大俠們的小說,連其它傳奇性強一點的也不敢多讀。

止庵先生還進一步說,如果為了催眠而讀書,“應該挑選一些乏味無聊的才是,好比吃安眠藥。”對這個建議我就不敢苟同了。我想,無論是在止庵先生還是我的書房中,很少會有“乏味無聊”的書。書房的空間有限,即使早年曾買過乏味無聊的書,現在也早已把它們清除出去了。而後來買的每一本書,都是自己心愛才要買下的,它們怎麼會是“無聊乏味”的呢?按我的睡前閱讀習慣,我常翻的那些書都是刺激性不太強,但又能讓人愉悅的篇什。比如《閱微草堂筆記》、《東坡志林》、《晦庵書話》、《黃裳書話》等,它們是湖面或林間吹拂過來的縷縷清風,拂著拂著,連我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書已從我手中滑落,據妻子說,燈還亮著,而我的鼾聲已響矣。

本文的最後,我還想聲明一點的是,止庵先生說的是枕邊書,而我說的是床頭書。枕邊書當然也是床頭書,但我所指的床頭書還包括一左一右兩個床頭櫃上的書。光枕邊放不下幾本書,非再佔用床頭櫃堆書不可。

文:南茜小白

詩寫成以後,他將稿子往書中一夾,繼續讀他的詩集,而不象那位填詞的同學有時會大聲吟誦自己的作品,一付佳作共賞的歡喜。

很慚愧,我們大多數同學既不會填詞,也不會寫新詩,我們躲在自己的帳子裡除了讀信就是讀書。那時高中時代的同學之間的信寫得特別勤。不少同學都升到了中專、大專和大學,也有一些同學還在高複班上忍辱苦讀。我那時也算少小離家,正是這些老同學們的來信溫暖了我,鼓勵了我。

當然我在床上讀的更多的是文學名著,剛進學校時讀現當代文學,葉聖陶先生的《倪煥之》、茅盾先生的《子夜》、柳青的《創業史》,我都是在床上讀完的。

之所以要遠溯大學時代的宿舍生活,一是感懷那個透明的、純潔的、扇動著夢想的翅膀快樂地飛翔的歲月,同時也想說明我和我的同學早在大學時代就養成的床讀習慣。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床讀只是人們夜深臨睡前的一種讀書方式,這種讀書方式不在於讀多少書,不在於往自己的學問和知識庫裡再添加多少內容,只不過是讓人心神在一天的緊張工作之後愉悅輕鬆一下而已。

持這種觀點的人,大多是讀書做學問很嚴謹的人,他們嚴格地把讀正經書和清閒書分開。只有清閒書才能拿到床頭,而且只在臨睡時讀。而別的書則是要端坐在書桌前讀的。古人讀書的態度很虔誠,房間、書桌未清潔、薰爐上未焚上香,個人未沐手,他們是不讀書的。這種對書的虔誠或許在今天很多讀書人身上還有深刻的影響?

但我依然象學生時代一樣床讀。冬天天氣冷,為了省電我又不開空調,坐在書房裡腿腳凍得打哆嗦。吃過了晚飯有時就貓進了被窩,先看電視上的各檔新聞節目,然後關了電視讀書。現在是盛暑時節,天熱得神思昏倦哪兒也不想去,就開了空調整天讀書。不管讀什麼書,我總是躺著讀的時候多,坐著讀的時候少。只有在我讀得有所會心需要記下一時心得的時候,才會坐起來。

我非常崇敬那些端坐讀書的人。他們才是真正做學問和有學問的人。我也清楚,有不少嚴肅的書是不宜躺著讀的。躺著時的頭腦是感性的,只有坐著,腦袋才能進行深刻的、理性的思考,仔細想想自己床讀的書,果然都不是那些充斥著學問和思想的學術書,或許這正是造成我思想和學問淺薄的原因?

我曾經多次歎息過自己這輩子成不了有學問的人。但我從來沒有把床讀作為一個原因來分析。早在很多年之前,我就寫過一篇小文叫《讀書情味》,一個忙於職場的人讀書,讀書不是為求知,讀書成為一種休息和娛樂的一種方式。

而且,在日常的閱讀中,我也經常分不開什麼是正經的書,什麼是非正經的書;什麼是嚴肅的書,什麼是清閒的書?我有我自己的擇書標準。我的擇書標準不是正經與否,嚴肅與否,而是愜乎不愜乎我的性情和閱讀趣味。今天讀止庵先生收在《向隅編》裡的一篇隨筆《關於枕邊書》,我很榮幸地發現了同調者。止庵先生說,“(枕邊書)多半是白天沒有看完,晚上躺下來接著看,書還是那本書,不過看書的人由椅子轉移到了枕上罷了。對我來說,書之置諸枕邊與否,沒有值得不值得,只有適宜不適宜的問題。”但止庵所說的躺下來讀,仍然只是指夜間,而且主要是指臨睡前,這與我的“床讀”所指還是有區別的。雖然我在孩子上小學以來為了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已很少在兒子在家的時候躺著讀書。但週末有閑,而兒子又不在眼前的時候,我的躺著讀書,不僅僅是在夜間的。這也說明止庵先生的讀書態度比我謹嚴得多了。

因為止庵先生特指臨睡著的閱讀,所以對很多有這種閱讀習慣的人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你到底打算不打算睡覺,”因為,“有的書是讀來提神的,有的則是讀來催眠的。”如果想看一會書就睡覺的,“凡讀來放不下手者,均不敢於枕上讀之。”這一句話我想很多人都會贊成。就如我自己,以前在學校裡讀磚頭樣厚的《創業史》,畢業後讀梁羽生的《白髮魔女傳》、金庸先生的《神雕俠侶》、古龍先生的《七種武器》,讀得夜以繼日,黑白顛倒。讀的時候雖然不時提醒自己明天還要工作,但就是放不下手中的書,直待東方初曙才稍稍養一會神。但那時年輕力健神旺,熬一、二個晚上簡直小菜一碟,現在人到中年,晚上稍遲一些就受不了,臨睡前再也不讀各位大俠們的小說,連其它傳奇性強一點的也不敢多讀。

止庵先生還進一步說,如果為了催眠而讀書,“應該挑選一些乏味無聊的才是,好比吃安眠藥。”對這個建議我就不敢苟同了。我想,無論是在止庵先生還是我的書房中,很少會有“乏味無聊”的書。書房的空間有限,即使早年曾買過乏味無聊的書,現在也早已把它們清除出去了。而後來買的每一本書,都是自己心愛才要買下的,它們怎麼會是“無聊乏味”的呢?按我的睡前閱讀習慣,我常翻的那些書都是刺激性不太強,但又能讓人愉悅的篇什。比如《閱微草堂筆記》、《東坡志林》、《晦庵書話》、《黃裳書話》等,它們是湖面或林間吹拂過來的縷縷清風,拂著拂著,連我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書已從我手中滑落,據妻子說,燈還亮著,而我的鼾聲已響矣。

本文的最後,我還想聲明一點的是,止庵先生說的是枕邊書,而我說的是床頭書。枕邊書當然也是床頭書,但我所指的床頭書還包括一左一右兩個床頭櫃上的書。光枕邊放不下幾本書,非再佔用床頭櫃堆書不可。

文:南茜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