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佛教裡面講的“閉關”是閉什麼?“出關”是出什麼?

“閉關”並不神秘,也不是為了追求某個時間期限,更不是為了長頭髮、養鬍子。“閉關”應源於真正的出離,離欲的清淨,解脫的自在,覺悟的歡喜,上求佛道的發心與寂滅為樂的追求。

——師父是唐僧

關於“閉關”,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此修行方式來自古印度的“無上瑜伽密法”,一種說法是來自中國的禪宗。

另有認為,印度原始佛教中並無“閉關”一說,在中國也是自元明之後才有相關記載,《禪林象器箋》中說:“自入元,始有閉關之說。自入明,乃有閉關學道之事。”

有學者認為閉關源于藏傳佛教喇嘛們的洞窟修練,或許也不是絕無根據。但是眾人所知的漢傳佛教最早的“閉關”,

應該來自達摩祖師,害摩祖師曾經面壁九年,而待有緣出以傳法。

到了近現代,“閉關”變得更為普遍,我們經常可以在一些地方,見到“閉關”修行者的消息。很多人對閉關的理解就是:與世隔絕,閉門不出,一年或者幾年、十年後才出來,出來的時候長法披地,

鬍子垂肩,很多人亦當作此是修行的“標誌”。

其實這些對“閉關”的理解都是很片面的。

現在通常把閉關分為短期閉關和長期閉關,短期閉關可以是幾天,長期閉關可以是幾個月幾年以上,短期閉關可以不食不動,長期閉關則需要有人護關,要吃東西,但一定要過午不食,無論是長期閉關還是短期閉關,前提都是“閉門不出”。

有些寺院對閉關者有專門的支持,閉關前會有隆重的儀式,

期間會安排人專門護關,閉關者出關時也會有專門的儀式。

關於閉關,在禪宗裡有著嚴格的要求,不是隨便哪個人都具有閉關的資格,古代禪宗中流行一句話:“不破參,不住山;不開悟,不閉關。”閉關需要有一定的修行基礎,否則很容易“把持住”,如果定力不夠,很可能會“走火入魔”。其實,能夠“走火入魔”也是一種功夫,至少說明進行過某種專門的修練,實實在在地閉了關,

而實際上大多數閉關的結果是自閉了幾年,除了長了一堆鬍子頭髮,並沒有得到任何的真修實證,這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

真正的閉關是需要具備一些因緣條件的,一個是外在的因緣,比如閉關的地方,護關的人,最重要的就是閉關者本人的發心和修行基礎。要想瞭解真正的閉關,就要明白閉關的目的是什麼,閉關不是說把自己關起來就是閉關了,也不是一定要修某一種法,

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止緣息心”,“外止諸緣,內心無端。”

閉關是修行者尤其是現代修行者們為自己創造的一種相對寂靜的修行環境,現代社會環境越來越嘈雜,為了遠離喧鬧而進行閉關修行,也是一種選擇。

祖師大德們閉關,往往都是因為某種因緣,比如達摩祖師面壁,比如迦葉尊者待佛守衣,一般的閉關,有的是為了修行某一種法,直至修成才出關;有的是為了閱藏、禪修、念佛等;有的是為了止緣。

無論如何閉關,最基本是能夠做到息止世緣妄想,而安心於道。若只是追求閉關的形式,其實沒有意義。為什麼古人“閉關”修行,大都會有所成就,而今人的“閉關”則多會成為一種形式和噱頭,其實值得我們反思。

真正的“閉關”,不在形式,也不在時間的長短。比如有人遇到某種業緣,需要通才閉關來息止,來調伏身心,那麼可能用了幾天時間甚至“一念間”而得無礙,也可能閉了幾年幾十年,身心也沒有能夠調伏,煩惱妄想也沒有得到息止,反而還可能因為壓抑而出現問題。

所以,閉關並不是把自己關起來就行了,需要確確實實地能夠安定身心,否則就只能是一種“自閉”,或者是一種形式。

能夠于現實環境中做到身心安住,對境不起心,菩提無退轉,時刻安住於正念之中,安心於道,即是最好的“閉關”。修行無處不在,只在於如何發心用心。所以真正的閉關不在乎形式,而在於平時的行持。所以古時閉關的人,多是對一些東西已經看破了,或者起於某種因緣。已經看破了,便不在意閉關的形式,而能夠做到身心安住;內心的煩惱妄想無法息止,任何形式“閉關”皆無意義。

佛陀及比丘們早已為“閉關”做過示現,自覺遠離喧鬧,安心於道,寂靜身心,如法行持,就是最好的“閉關”。不受世俗雜染,遠離五欲,一心趣向解脫,但是最好的“閉關”。息滅貪瞋癡,勤修戒定慧,奉行菩薩道,于各種垢染及世俗欲樂、名聞利養中出離,寂靜身心,清淨梵行,便是最好的“閉關”。“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時刻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便是最好的“閉關”。

“閉關”並不神秘,也不是為了追求某個時間期限,更不是為了長頭髮、養鬍子。“閉關”應源於真正的出離,離欲的清淨,解脫的自在,覺悟的歡喜,上求佛道的發心與寂滅為樂的追求。

願有緣遠離顛倒夢想,三業清淨,心系于道,安住菩提,出世俗雜染之“關”,入離欲解脫之“關”,出顛倒夢想之“關”,入無我真實之“關”,出業障煩惱之“關”,入清淨自在“之關”……最終破一切“關”而出,得證涅槃,成就佛果,永出生死流轉、六道輪回之“關”!

無論如何閉關,最基本是能夠做到息止世緣妄想,而安心於道。若只是追求閉關的形式,其實沒有意義。為什麼古人“閉關”修行,大都會有所成就,而今人的“閉關”則多會成為一種形式和噱頭,其實值得我們反思。

真正的“閉關”,不在形式,也不在時間的長短。比如有人遇到某種業緣,需要通才閉關來息止,來調伏身心,那麼可能用了幾天時間甚至“一念間”而得無礙,也可能閉了幾年幾十年,身心也沒有能夠調伏,煩惱妄想也沒有得到息止,反而還可能因為壓抑而出現問題。

所以,閉關並不是把自己關起來就行了,需要確確實實地能夠安定身心,否則就只能是一種“自閉”,或者是一種形式。

能夠于現實環境中做到身心安住,對境不起心,菩提無退轉,時刻安住於正念之中,安心於道,即是最好的“閉關”。修行無處不在,只在於如何發心用心。所以真正的閉關不在乎形式,而在於平時的行持。所以古時閉關的人,多是對一些東西已經看破了,或者起於某種因緣。已經看破了,便不在意閉關的形式,而能夠做到身心安住;內心的煩惱妄想無法息止,任何形式“閉關”皆無意義。

佛陀及比丘們早已為“閉關”做過示現,自覺遠離喧鬧,安心於道,寂靜身心,如法行持,就是最好的“閉關”。不受世俗雜染,遠離五欲,一心趣向解脫,但是最好的“閉關”。息滅貪瞋癡,勤修戒定慧,奉行菩薩道,于各種垢染及世俗欲樂、名聞利養中出離,寂靜身心,清淨梵行,便是最好的“閉關”。“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時刻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便是最好的“閉關”。

“閉關”並不神秘,也不是為了追求某個時間期限,更不是為了長頭髮、養鬍子。“閉關”應源於真正的出離,離欲的清淨,解脫的自在,覺悟的歡喜,上求佛道的發心與寂滅為樂的追求。

願有緣遠離顛倒夢想,三業清淨,心系于道,安住菩提,出世俗雜染之“關”,入離欲解脫之“關”,出顛倒夢想之“關”,入無我真實之“關”,出業障煩惱之“關”,入清淨自在“之關”……最終破一切“關”而出,得證涅槃,成就佛果,永出生死流轉、六道輪回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