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7萬 VS 20萬:除了看到大萌取勝,我們還應該看到些什麼

日本軍隊侵略中國時在國力上有很大優勢,但終究因為日本人不擅長戰略而最終失敗。日本人精于戰術而輸於戰略,與其地方分權的歷史有著緊密的聯繫。而中國人之所以長於戰略,

實際上脫胎于歷史上長久以來集權制下的全域視野。兩國人民,直到今天也還受制於各自由地理和歷史所形成的社會體制。

1945年8月15日,在迎戰實力遠勝於自己的日本軍隊十四年之後,中國人民終於贏得了對日本人的勝利。在這一場事關兩個民族命運的關鍵戰爭中,羸弱的中國終於還是頂住了來自日本的軍事壓力,獲得了民族的獨立。

其實,說起那場幾十年之前的生死之戰,

無論是中國國共哪一方的領導人,無不清醒地認識到戰勝日本需要長時間地利用國土縱深進行梯次抵抗,以中國的地大換取戰爭的長久,苦撐待變。而反觀日本,國內有激進的戰爭狂熱分子,舉凡有人提出要緩和局勢,就會被日本的民族主義狂熱信徒刺殺,日本也在戰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到中國把日本完全拖進戰爭,日本方面仍然不明白自己的戰爭目的到底何在。
日本人精於戰術而不擅長戰略,這一特點,其實早在中國的明朝萬曆朝鮮戰爭中就有所體現,而彼時的日本,在組織國內人口的方式上,也與大陸國家的中國有著很大差別,這種差別,在三個半世紀的日後,再次通過戰爭體現出來。

豐臣秀吉是日本“戰國”時代的英雄,初步統一日本。隨後功業由其家臣德川家康繼承,開創“江戶幕府”時代。

1592年,剛剛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開始實施自己的侵略擴張計畫:吞併朝鮮,佔領中國,並進攻印度,以至於征服整個世界。甚至已經規劃好了要將朝鮮佔領之後賞賜給羽柴秀勝,讓自己的養子豐臣秀次來做中國的關白。從中可以看出某種赤裸裸的原始軍國主義思想。

以至於到了300多年之後的日本再次侵略東亞社會,很難讓人不聯想起之前發生的這場戰爭。但是,我們如果再次審視一下當時以豐臣秀吉為代表的日本,會同樣很明顯地感受到某種前進與上升的力量,某種擴張性的力量;而反觀此時的中國和朝鮮,則無此種趨勢。而在豐臣秀吉頒發給日本各地大名的徵召動員令中,我們甚至可以看得出某種現代市場經濟最初的影子:

東起常陸,經南海至四國、九州,北起秋田、阪田至中國,臨海各國諸大名領地,每十萬石準備大船兩艘。

各海港每百戶出水手十人,乘各國諸大名所建之大船;若有多餘,則集中至大阪。

秀吉本軍所用船隻,各國大名每十萬石建大船三艘、中船五艘。所需建造費用,由豐臣秀吉撥給;

各國大名將所需建造費用,以預算表呈報,先撥給一半,待船建造完畢後,再行付清。

水手每人給予兩人俸米,其妻子食糧另外給付。軍陣中所雇用之下人妻子,亦一律給予食糧。

這是當時豐臣秀吉對各地的徵召動員令全文。從中我們是不是可以看得出某種端倪?豐臣秀吉所謂的統一日本,實際上並沒有達成中國式的中央集權體制,恰恰相反,各地反而有一定的自主權。豐臣秀吉的中央與日本各地的地方有著不同的經濟職權,甚至已經發展出了頗具現代性的“預算表”,相比於當時中國和朝鮮社會的“靜止”狀態,顯然要前進一大步。並且,其在進兵的時候,組織動員體制也與中朝有較大差別:

軍團

指揮官

所部人數

第一軍

小西行長

18000

第二軍

加藤清正

22000

第三軍

黑田長政

12000

第四軍

島津義弘

14500

第五軍

福島正澤

25000

第六軍

小早川隆景

15000

第七軍

毛利輝元

30000

第八軍

宇喜多秀家

11000

第九軍

羽柴秀勝

11000

這是日本當年侵略軍的陸軍編制,結合上面豐臣秀吉的徵召令,我們可以看出,其實當時的日本已經有了初級的國防動員體制,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手上有多少兵員。而反觀中朝,則沒有此種變化。清剿侵略軍動用的是在遼寧北部由李如松率領和訓練的遼東軍,而朝鮮則更誇張,除了在人類海戰歷史上戰鬥力逆天的李舜臣率領的海軍,朝鮮國王李昖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手上還有多少部隊可以調動,因此在日本進逼的時候毫無戰鬥力。中國方面歷來有諸如“楊家軍”“岳家軍”“李家軍”之類的軍事組織,憑藉將領的私人關係,才能和威望來加以控制,但是卻缺乏類似的全國性動員機制,並且無論在經濟生活還是軍事活動中,均“缺乏準確性”,往往用約數來代替準確的數字,其實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差別,說得更直白一點,日本社會比大陸性的中朝對現代社會有著更多的親和性。於是,在當時,中國和朝鮮還可以憑藉地理的優勢,優秀將領的指揮才能,以及當時古典社會器物上的原始,頂住來自海上的日本。但是等到了三百年之後,隨著日本脫亞入歐,接受了來自西方的先進的社會組織模式之後,便可以遠遠甩開中朝這兩個大陸性的國家,大踏步向現代社會前進。等他們再次相遇的時候,已經是前現代的社會和古典農業國的差距了。日本在軍事上的組織優勢,終於在後來的軍事活動中得以實現。

其妻子食糧另外給付。軍陣中所雇用之下人妻子,亦一律給予食糧。

這是當時豐臣秀吉對各地的徵召動員令全文。從中我們是不是可以看得出某種端倪?豐臣秀吉所謂的統一日本,實際上並沒有達成中國式的中央集權體制,恰恰相反,各地反而有一定的自主權。豐臣秀吉的中央與日本各地的地方有著不同的經濟職權,甚至已經發展出了頗具現代性的“預算表”,相比於當時中國和朝鮮社會的“靜止”狀態,顯然要前進一大步。並且,其在進兵的時候,組織動員體制也與中朝有較大差別:

軍團

指揮官

所部人數

第一軍

小西行長

18000

第二軍

加藤清正

22000

第三軍

黑田長政

12000

第四軍

島津義弘

14500

第五軍

福島正澤

25000

第六軍

小早川隆景

15000

第七軍

毛利輝元

30000

第八軍

宇喜多秀家

11000

第九軍

羽柴秀勝

11000

這是日本當年侵略軍的陸軍編制,結合上面豐臣秀吉的徵召令,我們可以看出,其實當時的日本已經有了初級的國防動員體制,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手上有多少兵員。而反觀中朝,則沒有此種變化。清剿侵略軍動用的是在遼寧北部由李如松率領和訓練的遼東軍,而朝鮮則更誇張,除了在人類海戰歷史上戰鬥力逆天的李舜臣率領的海軍,朝鮮國王李昖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手上還有多少部隊可以調動,因此在日本進逼的時候毫無戰鬥力。中國方面歷來有諸如“楊家軍”“岳家軍”“李家軍”之類的軍事組織,憑藉將領的私人關係,才能和威望來加以控制,但是卻缺乏類似的全國性動員機制,並且無論在經濟生活還是軍事活動中,均“缺乏準確性”,往往用約數來代替準確的數字,其實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差別,說得更直白一點,日本社會比大陸性的中朝對現代社會有著更多的親和性。於是,在當時,中國和朝鮮還可以憑藉地理的優勢,優秀將領的指揮才能,以及當時古典社會器物上的原始,頂住來自海上的日本。但是等到了三百年之後,隨著日本脫亞入歐,接受了來自西方的先進的社會組織模式之後,便可以遠遠甩開中朝這兩個大陸性的國家,大踏步向現代社會前進。等他們再次相遇的時候,已經是前現代的社會和古典農業國的差距了。日本在軍事上的組織優勢,終於在後來的軍事活動中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