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最值錢的飲料——紅牛,背後的故事你不想知道嗎?

在全球消費市場,紅牛可謂獨樹一幟,這個小小的罐裝飲料,一舉締造了三位全球級別的超級富豪,而三方之間的爭鬥、摩擦與利益糾葛,更是"超乎你的想像"。

紅牛在中國的掌控者

北京國貿CBD的東南角,有一座通體由玫瑰金玻璃包裹、外形酷似凱旋門的雄偉建築。晴天的時候,它會折射出瑰麗的色彩,與樓腳下的一眾豪車交相輝映。這是北京知名地標之一,它的名字叫華彬中心。

華彬中心的主人是泰籍華人嚴彬,在其財富版圖裡,這片11萬平米的建築群只是小小的一塊,剩餘的絕大部分,來自大名鼎鼎的紅牛。

過去20年間,嚴彬是中國紅牛的實際掌控者,這款風靡全國的功能飲料,為之貢獻著源源不斷的財富。

《2017年胡潤全球富豪榜》上,嚴彬憑藉110億美元的身家,與蘇甯張近東、美的何享健並列第107位。

張近東創造了中國最大的商業零售企業,何享健打造了全球最大的白電集團,嚴彬的輝煌戰績,則幾乎根植于紅牛這一單品。

但這樣的輝煌,或將一去不返。

利益總會產生糾紛

8月18日,泰國紅牛商標所有者--泰國天絲集團發表聲明,

稱已對華彬集團董事長嚴彬及其控制的數家公司提起法律訴訟,理由包括涉及商標侵權、不正當競爭,以及未經許可生產、銷售紅牛產品等。

天絲還著重強調稱:持續盈利的合資公司,從未向作為合資公司大股東的泰國許氏家族分配過任何利潤。

六條聲明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華彬集團稱泰國紅牛無視嚴彬的勞動成果,嚴重背離歷史與事實;二是集團從未關閉合作的大門,

希望最終有一個雙方認可的結果,儘快妥善解決。

2015年時,國內便有不少媒體報導紅牛的商標許可權即將到期;進入2016年,中國紅牛多次被傳裁員、停產等負面新聞。

期間,各類傳聞沸沸揚揚,但泰國許氏和華彬集團始終遮掩,從未對外正式發聲。

可以預見的是,關乎中國紅牛的爭鬥,才剛剛開始。其未來的每一步變化,都有可能給國內正絞殺不斷的功能飲料市場,帶來劇烈震動。

在全球消費市場,紅牛可謂獨樹一幟,這個小小的罐裝飲料,一舉締造了三位全球級別的超級富豪,而三方之間的爭鬥、摩擦與利益糾葛,更是"超乎你的想像"。

紅牛創始人

紅牛的創始人是許書標。這位泰籍華人白手起家,在40歲那年創立了一家製藥廠。藥廠並沒有給許書標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次無心插柳的舉動卻令其成了首富級的人物。

管理藥廠期間,許書標發現倒班工人、卡車司機等藍領經常出現疲憊狀況,於是,他命令藥廠儘快研製一款"保健品",幫助他們恢復體力。

1966年,一款內含水、糖、咖啡因、纖維醇和維生素B等成分的新品被研製出來,許書標其定位為"滋補性飲料",取名Krating Daeng,這便是紅牛的前身。

此後的十幾年裡,紅牛經過了一段平穩的發展期,直到迎來其全球化最關鍵的人物--奧地利人馬特希茨(Dietrich Mateschitz)。

馬特希茨原本是一位銷售,1982年,他在曼谷喝了一罐Krating Daeng,"頓感所有疲憊一掃而空"。

幾經思考,馬特希茨決定放棄工作,投入全部身家做大這款飲料。他想方設法聯繫上了許書標,提出了全球推廣的計畫,兩人一拍即合。

合資的幾十年裡,許書標和馬特希茨始終"分區而治",前者執掌東南亞市場,後者大舉進攻全球市場,雙方均依靠紅牛賺得盆滿缽滿。

不過,在全球呼風喚雨的馬特希茨,仍有一塊揮之不去的"傷心地"--他從未能有效染指龐大的中國市場,這片市場屬於另一位百億美元富豪,嚴彬。

坐擁中國市場的嚴彬

嚴彬1954年出生于山東一個貧苦家庭,17歲那年,因為實在"餓怕了",他遠赴泰國尋找出路。

在異國他鄉,他從語言不通、賣血度日,到依靠勤奮肯幹脫穎而出,再到有所積累,1984年,嚴彬創辦了華彬國際集團,主營地產項目。

1991年11月,許書標偕全家回故土海南,做出了投資了決定,2年後,海南紅牛飲料有限公司正式創立。

1995年12月,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在北京懷柔正式成立,這家公司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紅牛"的主體。

紅牛維他命的董事長是嚴彬,大股東則是許氏家族,國家企業資訊信用公示系統的資訊顯示,直到今天,許氏依舊佔據著紅牛維他命88%的股權。

紅牛剛到中國的時候,國內還沒有功能飲料的概念,初期走得異常艱難。為了迎合中國本土消費者的口味,嚴彬還進行了多次改良,大大減少了牛磺酸的含量。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在中國,紅牛成了綜合性的代名詞:它是運動飲料、是高檔飲料、也是多功能性的飲料。從賽場、宴席,到網吧、駕駛室,紅牛俘獲眾多群體,一度佔據功能飲料超過80%的市場份額。

但有利益,便有了紛爭,何況是這麼大的利益。嚴彬和許氏家族的糾葛,在十幾年前便已初現端倪。

分歧終現

許氏對於中國紅牛的態度是,不管經營,但要求絕對的控股權和商標所有權,其根本目的在於將利潤和未來發展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但嚴彬不是易於之輩,怎麼甘心白白為他人打江山?於是,在紅牛的發展過程中,他特意留了一手。

紅牛維他命官方的資料顯示,進入21世紀,為了擴大產能,紅牛先後成立了湖北公司、廣東公司和江蘇公司。這3家公司,兼具生產與銷售業務,但卻獨立于原先的紅牛主體(海南、北京公司),均歸屬華彬集團,由後者100%控股。

從那時候起,中國紅牛的利益關係,就相當錯綜複雜了。

紅牛在中國擁有五大生產基地,最早的海南基地一直是許氏家族的資產,由許書標的兒子許馨雄擔任董事長。第二個建立的北京基地,從股權結構上看也是許家的資產,但實際控制人是嚴彬,而後創立的三個規模更大的基地,均姓"嚴"而非"許"。

對於如此巨大的變動,許氏家族即便極為不爽,也很難有所作為,因為嚴彬不僅掌控了生產,也牢牢把握住了整個品牌與銷售體系。

同時掌握生產和管道,幾乎等同於掌控話語權。不過,即便是"算無遺策"的嚴彬,也吃了一個天然的大虧,那就是品牌歸屬權。嚴彬雖然從1998年起就積極搶注商標,但他終究爭不過"本家"。

這些長年累月的糾紛與摩擦,造就了紅牛如今鹿死誰手的難題。

在國際品牌爭相湧入的當下,如何實現穩定雙贏、保護代理商的權益,將是一個長久的話題。

藥廠並沒有給許書標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次無心插柳的舉動卻令其成了首富級的人物。

管理藥廠期間,許書標發現倒班工人、卡車司機等藍領經常出現疲憊狀況,於是,他命令藥廠儘快研製一款"保健品",幫助他們恢復體力。

1966年,一款內含水、糖、咖啡因、纖維醇和維生素B等成分的新品被研製出來,許書標其定位為"滋補性飲料",取名Krating Daeng,這便是紅牛的前身。

此後的十幾年裡,紅牛經過了一段平穩的發展期,直到迎來其全球化最關鍵的人物--奧地利人馬特希茨(Dietrich Mateschitz)。

馬特希茨原本是一位銷售,1982年,他在曼谷喝了一罐Krating Daeng,"頓感所有疲憊一掃而空"。

幾經思考,馬特希茨決定放棄工作,投入全部身家做大這款飲料。他想方設法聯繫上了許書標,提出了全球推廣的計畫,兩人一拍即合。

合資的幾十年裡,許書標和馬特希茨始終"分區而治",前者執掌東南亞市場,後者大舉進攻全球市場,雙方均依靠紅牛賺得盆滿缽滿。

不過,在全球呼風喚雨的馬特希茨,仍有一塊揮之不去的"傷心地"--他從未能有效染指龐大的中國市場,這片市場屬於另一位百億美元富豪,嚴彬。

坐擁中國市場的嚴彬

嚴彬1954年出生于山東一個貧苦家庭,17歲那年,因為實在"餓怕了",他遠赴泰國尋找出路。

在異國他鄉,他從語言不通、賣血度日,到依靠勤奮肯幹脫穎而出,再到有所積累,1984年,嚴彬創辦了華彬國際集團,主營地產項目。

1991年11月,許書標偕全家回故土海南,做出了投資了決定,2年後,海南紅牛飲料有限公司正式創立。

1995年12月,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在北京懷柔正式成立,這家公司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紅牛"的主體。

紅牛維他命的董事長是嚴彬,大股東則是許氏家族,國家企業資訊信用公示系統的資訊顯示,直到今天,許氏依舊佔據著紅牛維他命88%的股權。

紅牛剛到中國的時候,國內還沒有功能飲料的概念,初期走得異常艱難。為了迎合中國本土消費者的口味,嚴彬還進行了多次改良,大大減少了牛磺酸的含量。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在中國,紅牛成了綜合性的代名詞:它是運動飲料、是高檔飲料、也是多功能性的飲料。從賽場、宴席,到網吧、駕駛室,紅牛俘獲眾多群體,一度佔據功能飲料超過80%的市場份額。

但有利益,便有了紛爭,何況是這麼大的利益。嚴彬和許氏家族的糾葛,在十幾年前便已初現端倪。

分歧終現

許氏對於中國紅牛的態度是,不管經營,但要求絕對的控股權和商標所有權,其根本目的在於將利潤和未來發展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但嚴彬不是易於之輩,怎麼甘心白白為他人打江山?於是,在紅牛的發展過程中,他特意留了一手。

紅牛維他命官方的資料顯示,進入21世紀,為了擴大產能,紅牛先後成立了湖北公司、廣東公司和江蘇公司。這3家公司,兼具生產與銷售業務,但卻獨立于原先的紅牛主體(海南、北京公司),均歸屬華彬集團,由後者100%控股。

從那時候起,中國紅牛的利益關係,就相當錯綜複雜了。

紅牛在中國擁有五大生產基地,最早的海南基地一直是許氏家族的資產,由許書標的兒子許馨雄擔任董事長。第二個建立的北京基地,從股權結構上看也是許家的資產,但實際控制人是嚴彬,而後創立的三個規模更大的基地,均姓"嚴"而非"許"。

對於如此巨大的變動,許氏家族即便極為不爽,也很難有所作為,因為嚴彬不僅掌控了生產,也牢牢把握住了整個品牌與銷售體系。

同時掌握生產和管道,幾乎等同於掌控話語權。不過,即便是"算無遺策"的嚴彬,也吃了一個天然的大虧,那就是品牌歸屬權。嚴彬雖然從1998年起就積極搶注商標,但他終究爭不過"本家"。

這些長年累月的糾紛與摩擦,造就了紅牛如今鹿死誰手的難題。

在國際品牌爭相湧入的當下,如何實現穩定雙贏、保護代理商的權益,將是一個長久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