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萌寶成長:寶寶該不該由老人帶,有什麼好處跟壞處

在當下的中國,很多寶寶從小都由祖輩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來養育照顧。有關調查表明,孩子年齡愈小,與祖輩生活在一起的比率愈高。這一方面是因為社會競爭加劇,工作節奏加快,

許多年輕的父母們將更多的精力集中於事業,只能將寶寶託付給祖輩照顧;另一方面,有些年輕的媽媽在心理上還沒完全成熟起來,比較依賴父母,也會將寶寶交給長輩來照料。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隔代教育現象在目前的中國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只要存在,就一定有其存在的道理。

眾所周知,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社會,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隔代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有弊,關鍵在於如何揚長避短,實現家庭共同的教育目標。從根本上說,無論是年輕的父母還是年長的祖輩,教育孩子的出發點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但是兩代人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存在較大差異,又缺乏相互理解和溝通,從而形成了各種矛盾和問題。

在很多家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父母在對孩子的過錯行為進行教育時,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總免不了在旁邊插上幾句話,如“孩子太小,不懂事,以後大了就好了”、“你小時候我們都沒有這樣對待過你”、“孫子乖,待會兒爺爺帶你買好吃的去,咱不理他們”……諸如此類的話,

會讓孩子更加有恃無恐。

長此下去寶寶存在著混亂的標準。爸爸讓他少吃點零食,以免影響正常吃飯,可爺爺說沒關係;媽媽說男孩子吃點苦沒關係,不要太嬌慣了,可奶奶說又不是家裡沒條件,幹嘛讓孩子吃苦;每次寶寶亂扔玩具,

媽媽都堅持要他自己整理好,可奶奶總是心疼,替孫子收拾…… 面對不同的教育方式,孩子會覺得一頭霧水、無所適從,不利於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長此以往,孩子還會在感情上產生“親祖輩、疏父母”的傾向,甚至學會“察言觀色”,鑽空子,採取不同的態度對待父母和祖輩,這種“兩面派”的心理可能會為其人格的發展埋下陰影。

如何化解隔代教育的問題呢?首先,接受隔代教育這種家庭早期教育形式的存在。

其次,充分認識隔代教育的優勢,比如:不少祖輩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與孩子一起生活,能夠細心地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保證孩子的身體健康,這對孩子的成長無疑是有益的。而且,相比那些年輕的父母,祖輩擁有較豐富的撫育孩子的實踐經驗,積累了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這都為孩子社會性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儘量做到孩子以自己帶為主,老人幫忙為輔。不要完全把孩子的教育權、撫養權交給老人,這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做法,因為父母的教育更趨於理性,而老人對待孩子往往是以儘量滿足孩子的願望為出發點,比較感性。

儘量做到孩子以自己帶為主,老人幫忙為輔。不要完全把孩子的教育權、撫養權交給老人,這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做法,因為父母的教育更趨於理性,而老人對待孩子往往是以儘量滿足孩子的願望為出發點,比較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