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兩大速食麵巨頭難掩業績頹勢,都是外賣惹的禍?

外賣市場激戰正酣之時,速食麵企業卻很受傷。

有市場分析報告研究發現,2016年中國方便上市場銷量下滑6.75%,這是連續第4年呈現衰退,“方便上市場已經到了頂峰甚至開始下滑”。

面對市場的壓力,

曾經陪伴我們的速食麵巨頭的日子並不好過。

最近幾年,康師傅的業績一路下滑。2015年和2016年,康師傅淨利潤同比跌幅均超過3成。

統一企業(中國)的情況也不樂觀。今年上半年,總營收為111.02億,同比下跌7.06%;淨利潤為5.69億,同比下跌26.52%。自2013年以來,統一的營收已連續4年出現下跌。

曾被譽為“春運神器”的速食麵,緣何落到今天這步田地,其崛起之路又在何方?

外賣打敗了速食麵?

速食麵企業的日子不好過,銷量的下滑則是最直觀的反應。有市場分析報告稱,2016年,中國速食麵銷量下滑6.75%,這是連續第4年呈現衰退。

公開資料顯示,速食麵的銷量在2007年達到巔峰時期的498億包。2015年,速食麵行業出現12.5%的下降,這是速食麵連續5年出現衰退跡象。

對次,不止一家投行調整了速食麵生產企業的投資評級,前景一篇暗淡。

除了統一和康師傅,五穀道場的日子也不好過。8年時間裡,先後兩次“賣身”。

對於方便上市場衰退的原因,有分析指出,隨著老百姓生活水準的提高,速食麵給人固有的那種不健康、沒營養的印象導致其需求不斷下降。

而網路訂餐平臺的崛起,則從管道上對速食麵這種食品形成了選擇替代,擠佔了很大一部分需求。

尤其不能忽視的一個細節是,方便上市場銷量連續下滑這幾年,外賣平臺這一市場卻迎來了大爆發。中國烹飪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

2016年,中國線上訂餐使用者規模達2.56億人次;全國餐飲外賣的市場額度超過1600億元,增長達到了33%。

如今,無論是蝸居在家的宅男宅女,還是進出各式寫字樓的白領金領,早已習慣了互聯網思維下的外賣訂餐平臺。餓了麼、美團外賣、百度外賣,各式外賣小哥,已然成為馬路上的一道風景線,他們成為連接商家和消費者之間供和需的橋樑。

自救的唯一方式是創新?

面對業績下滑,速食麵企業也在緊跟消費升級的健康潮流,採取措施挽回屬於他們的市場和時代。

轉戰高端市場,是一些速食麵生產企業採取的一種自救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康師傅對產品的深度細分。據報導,目前康師傅的產品,有的針對食量偏大的運動男性,有的針對注重膳食營養結構的年輕女性,有的甚至瞄準了熱情奔放、敢於嘗鮮的年輕人。

雖然這些自救措施早已開展,但目前看來收效甚微。有人擔心,消費升級和外賣行業會不會讓這些熟悉的味道變成永遠的回憶。

這裡,速食麵在日韓的另一種境遇,或許值得速食麵生產企業深思。在人均GDP更高的日韓,速食麵不僅沒有消失,反而獲得更高的消費。

對康師傅、統一等速食麵企業來說,或許可以通過技術改良,提高速食麵的健康與安全程度,以此消除消費者對速食麵的成見,讓速食麵更多地走進千家萬戶的餐桌。

當然,也可以像華豐速食麵那樣,搖身一變成為懷舊為主打的火鍋配菜。

無論如何,面對銷量的不斷下滑,速食麵生產企業該緊張起來了。

有的針對注重膳食營養結構的年輕女性,有的甚至瞄準了熱情奔放、敢於嘗鮮的年輕人。

雖然這些自救措施早已開展,但目前看來收效甚微。有人擔心,消費升級和外賣行業會不會讓這些熟悉的味道變成永遠的回憶。

這裡,速食麵在日韓的另一種境遇,或許值得速食麵生產企業深思。在人均GDP更高的日韓,速食麵不僅沒有消失,反而獲得更高的消費。

對康師傅、統一等速食麵企業來說,或許可以通過技術改良,提高速食麵的健康與安全程度,以此消除消費者對速食麵的成見,讓速食麵更多地走進千家萬戶的餐桌。

當然,也可以像華豐速食麵那樣,搖身一變成為懷舊為主打的火鍋配菜。

無論如何,面對銷量的不斷下滑,速食麵生產企業該緊張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