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共用時代的到來,除了老婆,還有什麼是不能共用的?

當我們拿著手機掃一掃,可能會感歎這個變換莫測的世界是有多神奇,甚至讓我們跟不上時代的感覺了。我總在想,為什麼有些人總走在了時代前面。在資本經濟的推波助瀾下,

曾經的“奇思妙想”變成了現實。於是有人問這世界還有多少東西不能共用呢?反正我知道男友是可以共用的,而且這個項目還拿到了千萬級別的投資,至於老婆能不能共用,我沒法回答,等我下輩子娶到老婆再來說說我的想法。

“共用經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中,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2017年最熱的經濟名詞非它莫屬。共用經濟已經滲透進互聯網人的骨髓裡,

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做不到的。共用單車潮流退去,共用汽車風起雲湧,而另一大撥“共用”正在策馬趕來。共用充電寶、共用籃球、共用玩具、共用停車位元、共用醫療設備、共用房屋……有的共用聽上去很實用,而有的卻略顯“奇葩”。這些共用怎麼玩兒?能不能玩兒轉?價值幾何?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一番。

1.共用單車

共用單車應該是最能體會到共用概念的互聯網產品,

大街小巷的小黃車、小藍車......正所謂大街上一片“赤橙黃綠青藍紫”。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共用單車企業超過30家。不過,吸引用戶和業界大部分注意力的始終是ofo和摩拜兩家,今年6月ofo、摩拜和酷騎分別以51.9%、45.2%和4.6%的份額佔據中國共用單車App活躍用戶覆蓋率的前三名。

2.共用汽車

繼共用單車之後,共用汽車又橫空出世,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最近瀋陽街頭投放了1500量嶄新的BMW1系轎車,這種“共用寶馬”不需要客人自己加油,全部由平臺負責。資費標準是每公里1.5元,每天200元封頂。

小編認為,共用單車的發展,或許還能從綠色出行中找到理由,而“共用汽車”又是為什麼呢?另外,“共用汽車”對市民的綜合素質和停車位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違章、亂停放和事故也是值得“共用汽車”公司去思考(老百姓可不願沒素質背這個鍋.......)

所以,共用汽車不可能達到像共用單車那樣“瘋狂擴張”的規模,如果共用汽車公司只是一味的模仿,或者說蹭“共用”概念的熱度,小編認為,共用汽車帶來的損失將是不言而喻的。

3.共用充電寶

自從國民老公王思聰豪言:共用充電寶能火就直播吃翔,共用之風一下子刮到了充電寶領域。在服務便利性上,各家共用充電寶運營商均提供地圖定位服務,一般分佈於商場、餐館、咖啡廳、酒吧等人流量大的位置,使用者可根據定位精准的找到就近租賃點。

就使用資費來說,雲租電最接地氣,提供3小時內免費租借服務,並且提供免費充電線。

4.共用KTV

這種共用KTV形似電話亭,單間面積不足兩平方米,三面都是玻璃,完全阻隔了所在商場的噪音。

KTV可供兩位用戶同時唱歌,內部有一台選歌系統、一個大螢幕、兩個高腳凳、兩副耳機、兩支高感知度的麥克風和12個鎢絲燈筒。價格方面,咪噠的價格主要分為兩種模式:按單曲點唱每首6元;如果按時間付費,半小時28元,一小時48元。

5.共用車位

個人或商業物業將車位閒置時間掛上平臺,其他車主出門前用App預訂停車位,即到即停、即時計費,離場自動結算,費用從手機扣除。通過調研發現,共用車位主要面臨幾大問題,

(1)理念接受難:一些品牌樓盤,出於樓盤品質和物業管理服務方式的考慮,不會輕易打開車位“共用之門”;

(2)安全風險高:如果外來車輛隨便就能進來,住戶的財產、人身安全如何得到保障?萬一有車輛擦掛後逃逸,向誰追償;

(3)物管服務壓力大:即便安裝了車牌識別系統,車輛可以直接入場,很多時候還是需要保安到現場處理,比如停車APP系統運行不穩定,車主進不去或者出不來的情況也偶有發生。

(4)利益分配不理想:APP平臺在部分社區推出的利益分成為:65%為業主,25%為物業,剩下10%為平臺所有。不過,由於各個樓盤社區的停車位及檔次不同,有業主提出了“75%”的分成要求,而有物業雖然願意配合管理,但為了規避更多風險,提出“0分成”,這樣就導致各社區收費、分成標準不統一。

6.共用健身倉

共用健身倉目前只需下載手機APP,註冊繳納99元押金,使用收費為0.2元/分鐘,單次運動20-30分鐘計,單個人單次運動的花費在4-5元。

根據實地體驗,在這款4到5平米的密閉健身房內,配備有跑步機、空調、空氣淨化器和電視等設備,自助門禁按時付費,整體的配置以自助和智慧化為主題。從掃碼開倉門開始,APP就會顯示計時,價格為0.2元/分鐘。

7.共用馬紮

近日,北京街頭出現了一種“共用馬紮”,可供人們免費使用。 “共用馬紮”與普通馬紮無異,僅多了一個二維碼。馬紮只需要掃碼便可以使用,並不需要註冊和押金。看到這,小編只想若若的問一句:難道不掃碼就不能坐嗎?

8.共用醫療

在醫療分享的模式下,按照分享物件和醫療服務地點,主要可以分成四種模式:

第一,線上問診。醫護人員利用閒置時間,通過圖文、語音、電話、視頻等線上形式,提供健康諮詢和診後隨訪等服務。

第二種,醫護上門。類似于滴滴模式,利用醫護人員碎片時間,提供上門醫療、診後康復等按需到家服務,提升老年人群等醫療服務的便利性。

第三種,互聯網多點執業。參與分享的主體,不僅包括醫護人員,也包括線下的醫療設施。醫護人員利用閒置時間,整合線下實體醫療資源,提供手術、診療等“大病“服務,為多點執業的落地提供了平臺。

第四種,醫療設施分享。主要是對閒置的醫療設備/床位等資源進行共用,提高利用率。

9.共用衣櫥

共用衣櫥模式上大同小異,其核心就是租借。按月、季度、半年或一年交一筆錢,成為會員,然後在這些共用衣櫥平臺上選擇每次租借的衣箱,靠快遞的往來,實現更換衣服,這就是包月換衣的概念。

10.共用籃球

共用籃球出現在浙江某校園內,使用者借助微信能夠輕鬆實現租借籃球的操作,事前需要用微信支付29元的押金,使用籃球的費用為每半個小時1.5元。

11.共用雨傘

這種共用雨傘免押金,使用費是0.09元/天,但首次需充值9.9元方可使用,使用費在一年之內29元封頂。如使用者有借傘記錄且尚未歸還,必須支付29元押金後才可再次借傘。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共用雨傘還能提供“送傘上門”服務。用戶在微信公眾號點“送傘給我”即會有專人送傘上門,當然這需要支付一定的“送傘服務費”。在還傘時同樣也可呼叫取傘員上門取傘。

12、共用睡眠倉

在北京、上海、成都等一些城市,“無人酒店”——共用睡眠艙已經開始正式迎客了。24小時營業,沒有一個服務員,沒有押金、沒有額外計費,不用登記身份證,開門就能睡!北京中關村共用睡眠艙,目前設置的價格基本上分為兩檔,一是高峰期的10元/半小時起,超出時間0.3元/分鐘;二是非高峰期的6元/半小時起,超出時間0.2/分鐘,據瞭解,每天的高峰期是中午11點到下午2點。

上面是小編對12款共用產品的總結,到目前為止,本寶寶只使用過共用單車。最近還看到一篇共用農業的文章,講的是由企業整合閒置農田,城裡人想吃到健康的農家產品就可以在該共用app上下單,待產品成熟就由該公司把東西快遞到家。看似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我卻聽到了這樣的故事,有人在該app下單了兩顆楊梅樹,到收穫的時候滿心期待收到新鮮的楊梅,沒想到收到的竟然是泡在白酒裡的楊梅。商家的解釋是楊梅不好保存,而到第二年的時候,商家已不知所向.....

實際上,共用經濟並不如預期的美好,但它的魅力依舊讓無數創業者和投資者癡迷和瘋狂。目前為止,摩拜和ofo單車融資超8億元,共用籃球也得到了千萬級別的融資。“資本力量”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人們在其中得到了便利,獲得了利益;而另一方面,當一個個創業者被資本推著進入“共用經濟”的汪洋大海時,實際上已經被資本的力量吞噬,成為了資本的受害者。同為受害者的還有無辜的民眾,當各色的單車佈滿大街小巷,才發現人們生活被共用堵塞了。

今天,小編總結了最近比較火的一些共用產品,看到這麼多共用產品,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何看法,下方評論區,歡迎留言,我想聽聽聽你的聲音!我們是“遇見薇拉小凡”,歡迎一起來討論呦。

4.共用KTV

這種共用KTV形似電話亭,單間面積不足兩平方米,三面都是玻璃,完全阻隔了所在商場的噪音。

KTV可供兩位用戶同時唱歌,內部有一台選歌系統、一個大螢幕、兩個高腳凳、兩副耳機、兩支高感知度的麥克風和12個鎢絲燈筒。價格方面,咪噠的價格主要分為兩種模式:按單曲點唱每首6元;如果按時間付費,半小時28元,一小時48元。

5.共用車位

個人或商業物業將車位閒置時間掛上平臺,其他車主出門前用App預訂停車位,即到即停、即時計費,離場自動結算,費用從手機扣除。通過調研發現,共用車位主要面臨幾大問題,

(1)理念接受難:一些品牌樓盤,出於樓盤品質和物業管理服務方式的考慮,不會輕易打開車位“共用之門”;

(2)安全風險高:如果外來車輛隨便就能進來,住戶的財產、人身安全如何得到保障?萬一有車輛擦掛後逃逸,向誰追償;

(3)物管服務壓力大:即便安裝了車牌識別系統,車輛可以直接入場,很多時候還是需要保安到現場處理,比如停車APP系統運行不穩定,車主進不去或者出不來的情況也偶有發生。

(4)利益分配不理想:APP平臺在部分社區推出的利益分成為:65%為業主,25%為物業,剩下10%為平臺所有。不過,由於各個樓盤社區的停車位及檔次不同,有業主提出了“75%”的分成要求,而有物業雖然願意配合管理,但為了規避更多風險,提出“0分成”,這樣就導致各社區收費、分成標準不統一。

6.共用健身倉

共用健身倉目前只需下載手機APP,註冊繳納99元押金,使用收費為0.2元/分鐘,單次運動20-30分鐘計,單個人單次運動的花費在4-5元。

根據實地體驗,在這款4到5平米的密閉健身房內,配備有跑步機、空調、空氣淨化器和電視等設備,自助門禁按時付費,整體的配置以自助和智慧化為主題。從掃碼開倉門開始,APP就會顯示計時,價格為0.2元/分鐘。

7.共用馬紮

近日,北京街頭出現了一種“共用馬紮”,可供人們免費使用。 “共用馬紮”與普通馬紮無異,僅多了一個二維碼。馬紮只需要掃碼便可以使用,並不需要註冊和押金。看到這,小編只想若若的問一句:難道不掃碼就不能坐嗎?

8.共用醫療

在醫療分享的模式下,按照分享物件和醫療服務地點,主要可以分成四種模式:

第一,線上問診。醫護人員利用閒置時間,通過圖文、語音、電話、視頻等線上形式,提供健康諮詢和診後隨訪等服務。

第二種,醫護上門。類似于滴滴模式,利用醫護人員碎片時間,提供上門醫療、診後康復等按需到家服務,提升老年人群等醫療服務的便利性。

第三種,互聯網多點執業。參與分享的主體,不僅包括醫護人員,也包括線下的醫療設施。醫護人員利用閒置時間,整合線下實體醫療資源,提供手術、診療等“大病“服務,為多點執業的落地提供了平臺。

第四種,醫療設施分享。主要是對閒置的醫療設備/床位等資源進行共用,提高利用率。

9.共用衣櫥

共用衣櫥模式上大同小異,其核心就是租借。按月、季度、半年或一年交一筆錢,成為會員,然後在這些共用衣櫥平臺上選擇每次租借的衣箱,靠快遞的往來,實現更換衣服,這就是包月換衣的概念。

10.共用籃球

共用籃球出現在浙江某校園內,使用者借助微信能夠輕鬆實現租借籃球的操作,事前需要用微信支付29元的押金,使用籃球的費用為每半個小時1.5元。

11.共用雨傘

這種共用雨傘免押金,使用費是0.09元/天,但首次需充值9.9元方可使用,使用費在一年之內29元封頂。如使用者有借傘記錄且尚未歸還,必須支付29元押金後才可再次借傘。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共用雨傘還能提供“送傘上門”服務。用戶在微信公眾號點“送傘給我”即會有專人送傘上門,當然這需要支付一定的“送傘服務費”。在還傘時同樣也可呼叫取傘員上門取傘。

12、共用睡眠倉

在北京、上海、成都等一些城市,“無人酒店”——共用睡眠艙已經開始正式迎客了。24小時營業,沒有一個服務員,沒有押金、沒有額外計費,不用登記身份證,開門就能睡!北京中關村共用睡眠艙,目前設置的價格基本上分為兩檔,一是高峰期的10元/半小時起,超出時間0.3元/分鐘;二是非高峰期的6元/半小時起,超出時間0.2/分鐘,據瞭解,每天的高峰期是中午11點到下午2點。

上面是小編對12款共用產品的總結,到目前為止,本寶寶只使用過共用單車。最近還看到一篇共用農業的文章,講的是由企業整合閒置農田,城裡人想吃到健康的農家產品就可以在該共用app上下單,待產品成熟就由該公司把東西快遞到家。看似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我卻聽到了這樣的故事,有人在該app下單了兩顆楊梅樹,到收穫的時候滿心期待收到新鮮的楊梅,沒想到收到的竟然是泡在白酒裡的楊梅。商家的解釋是楊梅不好保存,而到第二年的時候,商家已不知所向.....

實際上,共用經濟並不如預期的美好,但它的魅力依舊讓無數創業者和投資者癡迷和瘋狂。目前為止,摩拜和ofo單車融資超8億元,共用籃球也得到了千萬級別的融資。“資本力量”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人們在其中得到了便利,獲得了利益;而另一方面,當一個個創業者被資本推著進入“共用經濟”的汪洋大海時,實際上已經被資本的力量吞噬,成為了資本的受害者。同為受害者的還有無辜的民眾,當各色的單車佈滿大街小巷,才發現人們生活被共用堵塞了。

今天,小編總結了最近比較火的一些共用產品,看到這麼多共用產品,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何看法,下方評論區,歡迎留言,我想聽聽聽你的聲音!我們是“遇見薇拉小凡”,歡迎一起來討論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