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是一台神奇的“老爺車”,1975年的拖拉機

前不久,洛陽孟津農民劉振武,開著自己的拖拉機到小浪底鎮上賣瓜。沒想到他拉西瓜的“老爺車”——一台東方紅40拖拉機,刷爆了洛陽人的朋友圈。

老劉的東方紅40拖拉機已經用了40多年,仍然性能良好,不僅能陪著老劉來賣瓜,還能在農忙的時候幹農活。

一拖退休職工耿玉生從報紙上看到老劉的故事後,一定要親眼看看這台拖拉機。因為他剛工作時,就是為這個型號的拖拉機加工零件的。於是,記者就跟隨耿玉生,一起來到老劉家,

聽他侃侃這台“東方紅老爺車”的故事。

“東方紅40”的故事

經過1個多小時的顛簸,記者一行來到老劉家。一進院子,還沒見到老劉,耿玉生一眼就看到了停在車棚裡的東方紅40拖拉機。

“沒錯,是這個。”儀錶盤、座椅、底盤……耿玉生也不怕衣服被弄髒,圍著拖拉機開始研究起來。

耿玉生是地地道道的“一拖人”。1971年他剛剛20歲,恰逢一拖大範圍招工,進廠後他就被分配到當時剛成立的40分廠。

“40分廠就是專門生產這個東方紅40拖拉機的。

我進廠後被分配開銑床,為東方紅40拖拉機加工關鍵零部件。”耿玉生邊看邊激動的說,“這台拖拉機上絕對有我親自加工的零件。”

看了一圈,方向盤下方的標牌引起耿玉生的注意,隱約能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洛陽東方紅拖拉機廠,

東方紅—40,1975年”字樣。

“這台車基本上是原樣,但多了駕駛室。”耿玉生說。

“出去遇上大雨就沒法幹活,我自己找了個舊的焊上。”這時候老劉過來了。老劉介紹說,這個駕駛室是從一台東方紅75履帶拖拉機上拆下來的。

聽著介紹,耿玉生不住點頭。他說,東方紅40拖拉機和配裝的490柴油機都是一拖自主研發的,就連生產線也是自己設計製造的。因此,40型輪式拖拉機的誕生,標誌著一拖獨立設計能力的開始。

當時是計劃經濟時期,1978年,按照上級的指令,東方紅40拖拉機“下馬”。《一拖廠志》記載,東方紅40拖拉機拖拉機共生產3.16萬台。

據耿玉生介紹,40拖拉機下馬後,40分廠幾經調整,終於開始生產東方紅150型輪式拖拉機,也就是“東方紅小四輪”,1984年7月40分廠更名為第二裝配廠。後來,一拖開始消化吸收義大利菲亞特大輪拖技術,耿玉生就調到二裝廠新組建的“菲亞特車間”,

再後來專門生產東方紅大輪拖的第三裝配廠成立,耿玉生又調到三裝廠,一直到2011年退休。

“從40拖拉機,到小四輪、大輪拖,我都參與過。老劉的這台東方紅40現在還能下地幹活,絕對是寶貝。”耿玉生評價說,“看到自己40多年前生產的產品,現在還能用,我感到非常自豪。”

這時,老劉發動了拖拉機。聽著發動機的“突突”聲,耿玉生豎起大拇指說,這車一點問題都沒有,聲音“脆極了”。

三十年多前的“豪舉”

說起老劉這台“老爺車”,真稱得上傳奇。

1982年,老劉從附近一個村集體那裡,買下這台拖拉機,花了5000塊錢。

“當時沒想那麼多,就想要一台拖拉機跑活幹,家人沒反對,就儘量湊夠了錢,買了它。”老劉說。

“那時候我已經看好了,肯定能掙錢。”老劉說,有了這台拖拉機他就開始在周邊找活幹。起初,周圍拖拉機少,他走到哪都是“香餑餑”。有一年,在附近一個村找活幹,一進村,就不能走了,來找他幫忙的人越來越多,一下在那個村待了整整12天。那12天,拖拉機基本上沒熄過火,餓了就蹲在田邊吃點兒村民送來的乾糧,困了就在地上打個盹兒,就這樣沒日沒夜一天犁百十畝地。

“當時犁一畝地4塊錢,一天犁百十畝大概400塊左右。”老劉說,那個時候同村出去打工的,一天工資大概兩三塊錢。這樣算來,老劉農忙時一天的收入相當於出去打工的百倍,回本也不過是一兩個農忙季的事。

“那些年,除了跑活,我也自己修車。”老劉說,以前曾經在工廠裡做過車工,有了這台拖拉機後,遇上小毛病就自己對著說明書琢磨,動手修修,時間久了,也積累了一些修車手藝。

有了手藝,鄰里鄉親也來找老劉修車,他也就開起了修車鋪。直到現在,老劉的院子裡有間房還放滿了各種修車工具,鄰里鄉親遇上問題,還是習慣找老劉看看。

“這些年東方紅拖拉機更新換代太快了,這台拖拉機好多配件早已經買不來了,但我又捨不得真的放棄他。”老劉摸著他的東方紅40拖拉機一陣感慨。

假如後來這麼幹

除了這台東方紅40拖拉機,老劉的院子裡還停著一輛麵包車,三台手扶拖拉機。靠著這台東方紅40拖拉機,老劉的日子著實紅火了一陣。老劉的院子,在當年也是村裡最氣派的。

“已經沒人用我的東方紅40耕地了,也就自己家耕地的時候用。”老劉說,當初的“輝煌”早已不在。村裡有拖拉機的人越來越多,加上跨區作業的,農忙時節不缺拖拉機,和那些拖拉機比,這台拖拉機早都“落伍”了。

的確,在去老劉家的路上,記者看到了很多馬力更大、型號更新的東方紅拖拉機。

“現在人都願意用新車,機手們就投其所好,三五年,有的甚至兩三年就換一次新車。我一直都是用這台,所以接的活就越來越少。”老劉說。

耿玉生問老劉:“很多用戶都是跟著一拖的節奏在更新拖拉機,我們一出新產品,就把舊的賣了,買新的東方紅。你為啥不把它賣了再買新的呢?”

老劉笑了笑,說:“有感情啊。這拖拉機風裡雨裡陪我這麼多年,要換掉它,捨不得。”

“假如你和別的用戶一樣,不斷更新自己的農機,不斷提高拖拉機馬力段,掙的錢肯定更多。”耿玉生不無遺憾的說。

“也是。我能開能修,如果真的跟著潮流每過幾年就換一台新的,在這周邊來說應該還是挺搶手吧,畢竟熟悉,我幹得怎麼樣大家也清楚。”老劉想了想,點點頭說。

“老爺車”經濟學

被媒體曝光後,老劉這台“老爺車”成為很多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很多人調侃說:“你們一拖可不敢把車都造的這麼結實,要是拖拉機都用不壞,農民豈不是不用再買新的?你們豈不是沒飯吃了?”

看似調侃,背後卻是一個容易讓人迷惑,也值得深思的問題:

對使用者和企業來說,產品是不是越耐用越好?

根據直覺,很多人的答案是:對使用者來說,產品越耐用越好。對企業來說,產品越耐用越不好。

原因很簡單:對用戶來說,既然已經買了,肯定是用的時間越長越划算。對企業來說,用戶要是都不再買新的,企業還怎麼發展?

但實際上剛好相反。按照經濟學揭示的規律,答案應該是:對使用者來說,產品並非越耐用越好,對企業來說,產品越耐用越好。

考慮到“品牌效應”,“對企業來說,產品越耐用越好”這個道理比較好理解。因為對企業來說,產品越耐用,說明企業產品的品質越好,企業的口碑會非常好,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品牌效應。

但為什麼“對使用者來說,產品並非越耐用越好”呢?這和直覺完全不相符。

經濟學上有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主要意思是,隨著數量和時間的增加,一件東西的價值會不斷下降。比如,我們餓的時候,吃第一個包子,會覺得味道非常好,但吃第二十個包子的時候,不但會不覺得好,反而會非常差。

如果再引入經濟學裡“機會收益”的影響,這個規律就會有更深一層的意思:隨著時間的變化,會出現更多的選擇,影響對價值的判斷。還以對付肚子為例,我們餓的時候,假如剛開始只有饅頭,你會覺得饅頭很好,假如後來你發現還有包子,你就會覺得饅頭不那麼好了,假如後來發現還有排骨,你會覺得包子也不那麼好了。

這個規律更本質的含義是:對用戶來說,現在的“好”,比起未來的“好”,不是一樣的“好”。就好比我們剛用iphone4的時候覺得非常好,現在有了iphone7,覺得iphone4簡直不能用。

老劉的這台東方紅40“老爺車”很罕見,但其“罕見”的原因,並不是簡單的因為這台東方紅40拖拉機品質好,而是因為更多的東方紅拖拉機用戶為了不斷提高作業效率,讓自己的生意持續紅火,選擇不斷更新產品。

而老劉守著這台東方紅40,不捨得更新換代,生意紅火幾年以後,就開始走下坡路,最後不得不退出,不再從事農機服務。

真正的用戶價值

很多看似不言而明的問題,恰恰是我們的思維盲區。比如由“產品是不是越耐用越好”引出來的這個問題:

什麼是真正的用戶價值?

為使用者提供好的產品就夠了嗎?如果夠的話,為什麼老劉這台40多年仍在服役的拖拉機,當初一年能帶來的收益相當於別人十年,後來卻越來越少?

為使用者提供好的維修服務就夠了嗎?假如再過十年,老劉那台東方紅40拖拉機的配件還能買得到,還能修著用,老劉用它創造的作業收益會比現在多嗎?

如果好的產品和好的維修服務並不能代表使用者價值,那什麼才是真正的用戶價值?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假設可以幫我們分析問題:假如我們有人不斷跟蹤老劉,該換代的時候,說服老劉賣掉舊車換新車,我們現在還能看到這台東方紅“老爺車”嗎?老劉現在還會住這個老窯洞嗎?

所以,對中國一拖而言,什麼才是真正的用戶價值?答案應該是:幫用戶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環境下,持續賺到錢。

事實上,回顧中國一拖的發展歷程,從東方紅小四輪,到東方紅大輪拖,再到東方紅動力換擋拖拉機,正是因為不斷跟蹤和滿足用戶不斷變化的需求,企業才實現了持續發展。

更進一步,假如企業能夠跟蹤每一個使用者,根據每個使用者環境、市場的變化,為其提供從農藝到產品,從諮詢到金融的全套解決方案,幫助其持續賺錢,企業將面臨怎樣的市場前景?

“為客戶創造價值”,是中國一拖企業文化理念體系中的開篇第一句。跟蹤用戶,幫助用戶持續賺錢,是企業的頭等大事。

今年7月,中國一拖根據市場變化,推出了“天驕”、“智銳”和“威風”三個系列8款冬麥區新產品,目的正是為了幫使用者在新的形勢下,創造新價值。

“為用戶提供成套解決方案”,其內涵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當有一天,所有的東方紅“老爺車”,都成為真正的收藏品,而不是仍在服役的產品,大家一定會有新的感受。

這時,老劉發動了拖拉機。聽著發動機的“突突”聲,耿玉生豎起大拇指說,這車一點問題都沒有,聲音“脆極了”。

三十年多前的“豪舉”

說起老劉這台“老爺車”,真稱得上傳奇。

1982年,老劉從附近一個村集體那裡,買下這台拖拉機,花了5000塊錢。

“當時沒想那麼多,就想要一台拖拉機跑活幹,家人沒反對,就儘量湊夠了錢,買了它。”老劉說。

“那時候我已經看好了,肯定能掙錢。”老劉說,有了這台拖拉機他就開始在周邊找活幹。起初,周圍拖拉機少,他走到哪都是“香餑餑”。有一年,在附近一個村找活幹,一進村,就不能走了,來找他幫忙的人越來越多,一下在那個村待了整整12天。那12天,拖拉機基本上沒熄過火,餓了就蹲在田邊吃點兒村民送來的乾糧,困了就在地上打個盹兒,就這樣沒日沒夜一天犁百十畝地。

“當時犁一畝地4塊錢,一天犁百十畝大概400塊左右。”老劉說,那個時候同村出去打工的,一天工資大概兩三塊錢。這樣算來,老劉農忙時一天的收入相當於出去打工的百倍,回本也不過是一兩個農忙季的事。

“那些年,除了跑活,我也自己修車。”老劉說,以前曾經在工廠裡做過車工,有了這台拖拉機後,遇上小毛病就自己對著說明書琢磨,動手修修,時間久了,也積累了一些修車手藝。

有了手藝,鄰里鄉親也來找老劉修車,他也就開起了修車鋪。直到現在,老劉的院子裡有間房還放滿了各種修車工具,鄰里鄉親遇上問題,還是習慣找老劉看看。

“這些年東方紅拖拉機更新換代太快了,這台拖拉機好多配件早已經買不來了,但我又捨不得真的放棄他。”老劉摸著他的東方紅40拖拉機一陣感慨。

假如後來這麼幹

除了這台東方紅40拖拉機,老劉的院子裡還停著一輛麵包車,三台手扶拖拉機。靠著這台東方紅40拖拉機,老劉的日子著實紅火了一陣。老劉的院子,在當年也是村裡最氣派的。

“已經沒人用我的東方紅40耕地了,也就自己家耕地的時候用。”老劉說,當初的“輝煌”早已不在。村裡有拖拉機的人越來越多,加上跨區作業的,農忙時節不缺拖拉機,和那些拖拉機比,這台拖拉機早都“落伍”了。

的確,在去老劉家的路上,記者看到了很多馬力更大、型號更新的東方紅拖拉機。

“現在人都願意用新車,機手們就投其所好,三五年,有的甚至兩三年就換一次新車。我一直都是用這台,所以接的活就越來越少。”老劉說。

耿玉生問老劉:“很多用戶都是跟著一拖的節奏在更新拖拉機,我們一出新產品,就把舊的賣了,買新的東方紅。你為啥不把它賣了再買新的呢?”

老劉笑了笑,說:“有感情啊。這拖拉機風裡雨裡陪我這麼多年,要換掉它,捨不得。”

“假如你和別的用戶一樣,不斷更新自己的農機,不斷提高拖拉機馬力段,掙的錢肯定更多。”耿玉生不無遺憾的說。

“也是。我能開能修,如果真的跟著潮流每過幾年就換一台新的,在這周邊來說應該還是挺搶手吧,畢竟熟悉,我幹得怎麼樣大家也清楚。”老劉想了想,點點頭說。

“老爺車”經濟學

被媒體曝光後,老劉這台“老爺車”成為很多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很多人調侃說:“你們一拖可不敢把車都造的這麼結實,要是拖拉機都用不壞,農民豈不是不用再買新的?你們豈不是沒飯吃了?”

看似調侃,背後卻是一個容易讓人迷惑,也值得深思的問題:

對使用者和企業來說,產品是不是越耐用越好?

根據直覺,很多人的答案是:對使用者來說,產品越耐用越好。對企業來說,產品越耐用越不好。

原因很簡單:對用戶來說,既然已經買了,肯定是用的時間越長越划算。對企業來說,用戶要是都不再買新的,企業還怎麼發展?

但實際上剛好相反。按照經濟學揭示的規律,答案應該是:對使用者來說,產品並非越耐用越好,對企業來說,產品越耐用越好。

考慮到“品牌效應”,“對企業來說,產品越耐用越好”這個道理比較好理解。因為對企業來說,產品越耐用,說明企業產品的品質越好,企業的口碑會非常好,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品牌效應。

但為什麼“對使用者來說,產品並非越耐用越好”呢?這和直覺完全不相符。

經濟學上有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主要意思是,隨著數量和時間的增加,一件東西的價值會不斷下降。比如,我們餓的時候,吃第一個包子,會覺得味道非常好,但吃第二十個包子的時候,不但會不覺得好,反而會非常差。

如果再引入經濟學裡“機會收益”的影響,這個規律就會有更深一層的意思:隨著時間的變化,會出現更多的選擇,影響對價值的判斷。還以對付肚子為例,我們餓的時候,假如剛開始只有饅頭,你會覺得饅頭很好,假如後來你發現還有包子,你就會覺得饅頭不那麼好了,假如後來發現還有排骨,你會覺得包子也不那麼好了。

這個規律更本質的含義是:對用戶來說,現在的“好”,比起未來的“好”,不是一樣的“好”。就好比我們剛用iphone4的時候覺得非常好,現在有了iphone7,覺得iphone4簡直不能用。

老劉的這台東方紅40“老爺車”很罕見,但其“罕見”的原因,並不是簡單的因為這台東方紅40拖拉機品質好,而是因為更多的東方紅拖拉機用戶為了不斷提高作業效率,讓自己的生意持續紅火,選擇不斷更新產品。

而老劉守著這台東方紅40,不捨得更新換代,生意紅火幾年以後,就開始走下坡路,最後不得不退出,不再從事農機服務。

真正的用戶價值

很多看似不言而明的問題,恰恰是我們的思維盲區。比如由“產品是不是越耐用越好”引出來的這個問題:

什麼是真正的用戶價值?

為使用者提供好的產品就夠了嗎?如果夠的話,為什麼老劉這台40多年仍在服役的拖拉機,當初一年能帶來的收益相當於別人十年,後來卻越來越少?

為使用者提供好的維修服務就夠了嗎?假如再過十年,老劉那台東方紅40拖拉機的配件還能買得到,還能修著用,老劉用它創造的作業收益會比現在多嗎?

如果好的產品和好的維修服務並不能代表使用者價值,那什麼才是真正的用戶價值?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假設可以幫我們分析問題:假如我們有人不斷跟蹤老劉,該換代的時候,說服老劉賣掉舊車換新車,我們現在還能看到這台東方紅“老爺車”嗎?老劉現在還會住這個老窯洞嗎?

所以,對中國一拖而言,什麼才是真正的用戶價值?答案應該是:幫用戶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環境下,持續賺到錢。

事實上,回顧中國一拖的發展歷程,從東方紅小四輪,到東方紅大輪拖,再到東方紅動力換擋拖拉機,正是因為不斷跟蹤和滿足用戶不斷變化的需求,企業才實現了持續發展。

更進一步,假如企業能夠跟蹤每一個使用者,根據每個使用者環境、市場的變化,為其提供從農藝到產品,從諮詢到金融的全套解決方案,幫助其持續賺錢,企業將面臨怎樣的市場前景?

“為客戶創造價值”,是中國一拖企業文化理念體系中的開篇第一句。跟蹤用戶,幫助用戶持續賺錢,是企業的頭等大事。

今年7月,中國一拖根據市場變化,推出了“天驕”、“智銳”和“威風”三個系列8款冬麥區新產品,目的正是為了幫使用者在新的形勢下,創造新價值。

“為用戶提供成套解決方案”,其內涵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當有一天,所有的東方紅“老爺車”,都成為真正的收藏品,而不是仍在服役的產品,大家一定會有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