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的前半生》看哭了誰?這三億多中國人的痛你可懂?

作者:熙熙天下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很紅火。

那麼多少在追這部劇,因這部劇而引發感慨、討論,因為她不僅是一部情感大劇,更是一部社會大戲。

她戳中了3億多中國中年人的痛點。

對於中國人來說,人到中年,是一件恐怖的事情,甚至有人發出“人到中年,不如狗”的感慨。

董橋說,中年是下午茶,是只會感概不會感動的年齡,是只有哀愁沒有憤怒的年齡,是人已徹悟天尚含糊的年齡,是不能免俗聊複爾耳的年齡,是雜念越想越長,

文章越寫越短的年齡,是看不厭台靜農的字看不上畢家索的畫的年齡。

這個說法有點文藝,現實遠比這個殘酷。

在中國,人到中年,是壓力最大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身上還背著沉重的房貸、車貸,壓力無比沉重;

在中國,人到中年,是最尷尬的時候,在家不好和孩子搶遊戲機,不能和老人搶電視搖控器,在單位不能像年輕人那麼拼命,怕被人說不穩重,又不敢像老同志那樣悠閒自得,

又怕被納入不思進取的行列;

在中國,人到中年,是最憋屈的時候,孩子開始上中學,父母開始多病痛,上中學就會有個重點中學和一般中學之分,看病就會有個三甲醫院和普通醫院之分,不管最終能不能辦成,但如果不為孩子上重點,老人上好醫院跑一跑關係,

就會擔心影響了孩子的前程,耽擱了老人的健康,就會覺得愧為人父,愧為人子,而要去跑關係吧,少不了低頭哈腰,陪酒陪笑,裝孫子,欠一屁股人情債;

在中國,人到中年,是最無趣的時候,早就失去了去歌廳,上酒吧的興趣,卻還沒到跳廣場舞,唱夕陽紅的年紀,剩下的也就只有牌桌麻壇了;

在中國,人到中年,是最焦慮的時候,能不能調上個正處,副局的也就剩最後一哆嗦了,

過了這個村,就再沒有這個店,能不能掙上個養老的身價,也只有一線希望了,現在連30歲以以下的年輕人都在喊,發財要趁早,出名要趁早,而立之年就要實現財務自由,到40多歲了又該如何是好;

在中國,人到中年,是最感傷的時候,身體開始走下坡路,從前跑個馬拉松不是個事,如今上個樓梯開始喘粗氣,從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豪氣干雲,如今看著滿桌的好飯菜卻不敢下筷,

擔心“三高”不知道又高到了幾何,從前聽到的都是誰誰戀愛、結婚、生子的開心事,如今開始聽聞同學、戰友故去的壞消息,不由會感歎“耳畔頻聞故人死,眼前但見少年多”。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有人說,在咱中國,中年人的狀況就像無肩帶的文胸,看著風光,其實疼痛只有自己知道!是啊,對這三億多人的痛,又有幾人能懂?在單位,你得是個中堅骨幹,在家裡你得是個頂梁的柱子,在公共場合你得是一個文明的紳士和淑女,給老人讓座,給孩子笑容,哪怕你再疲倦,再煩惱,再苦累,因為你是中年人!

大多數中年人,對於中年,是恐慌、逃避的,都不太願意正視和承認這個現實。所以,社會上才會有那麼多的裝嫩、賣萌、扮天真。所以,有那麼多人都五、六十歲了,開口閉口還是“我們女孩子”,“我們男生”,就是不願意坦言自己中年大媽、中年大叔的身份。但現實畢竟是現實,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它都會如期而至。

其實,中年又有什麼不好呢?董橋說了那麼多中年的不好,但他也不得不承認中年有中年的樂趣,其中之一就是發現自己當年做得對,也發現自己比17歲或27歲那年的所思所為還要對。

梁實秋對中年則要樂觀得多,他說,人到中年像是攀躋到了最高峰,回頭看有好多塊絆腳石,有好多處陷阱,向前看,前面是下坡的路,好走得多。

他還說,人的生活在四十歲開始,四十以前不過是幾出配戲,好戲都在後面。

他還說,中年的妙趣,在於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他認為,科班的童伶宜於唱全本的大武戲,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正懂得戲的內容。

龔自珍中年辭官歸故里,在路上他寫了有名的已亥雜詩,其中有一首,這樣寫道“只將愧汗濕萊衣,悔極堂堂歲月違。世事滄桑心事定,此生一跌莫全非”。這是人到中年的徹悟。

是啊,沒跌過跟頭算什麼人生,沒跌過跟頭,懂什麼人生。這也正是中年的可貴,少年、青年誰沒有經歷過呢,但你遇到過中年人那麼多陷阱,跌過中年人那麼到跤嗎,你有何曾懂得人生大戲的真正內容呢?

所以,不管究竟有多痛,不管究竟有沒人懂,中年畢竟是可貴的,也是有趣的,看你以什麼心態和姿態去對待了。

在公共場合你得是一個文明的紳士和淑女,給老人讓座,給孩子笑容,哪怕你再疲倦,再煩惱,再苦累,因為你是中年人!

大多數中年人,對於中年,是恐慌、逃避的,都不太願意正視和承認這個現實。所以,社會上才會有那麼多的裝嫩、賣萌、扮天真。所以,有那麼多人都五、六十歲了,開口閉口還是“我們女孩子”,“我們男生”,就是不願意坦言自己中年大媽、中年大叔的身份。但現實畢竟是現實,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它都會如期而至。

其實,中年又有什麼不好呢?董橋說了那麼多中年的不好,但他也不得不承認中年有中年的樂趣,其中之一就是發現自己當年做得對,也發現自己比17歲或27歲那年的所思所為還要對。

梁實秋對中年則要樂觀得多,他說,人到中年像是攀躋到了最高峰,回頭看有好多塊絆腳石,有好多處陷阱,向前看,前面是下坡的路,好走得多。

他還說,人的生活在四十歲開始,四十以前不過是幾出配戲,好戲都在後面。

他還說,中年的妙趣,在於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他認為,科班的童伶宜於唱全本的大武戲,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正懂得戲的內容。

龔自珍中年辭官歸故里,在路上他寫了有名的已亥雜詩,其中有一首,這樣寫道“只將愧汗濕萊衣,悔極堂堂歲月違。世事滄桑心事定,此生一跌莫全非”。這是人到中年的徹悟。

是啊,沒跌過跟頭算什麼人生,沒跌過跟頭,懂什麼人生。這也正是中年的可貴,少年、青年誰沒有經歷過呢,但你遇到過中年人那麼多陷阱,跌過中年人那麼到跤嗎,你有何曾懂得人生大戲的真正內容呢?

所以,不管究竟有多痛,不管究竟有沒人懂,中年畢竟是可貴的,也是有趣的,看你以什麼心態和姿態去對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