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歷史:《中國古代俗文學文體形態研究》

歷史:《中國古代俗文學文體形態研究》

作者:張正學

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書是一部史論結合、資料翔實的學術著作。它以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等俗文學的文體形態為物件,考察其各自“生老病死”的演變歷程,特別是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特性;它所構建的中國古代俗文學文體形態研究的體系及其提出的一些較有價值的諸如“變”源於西域、《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成書於北宋末期等學術新見,

可為學界進一步研究之參照。

國學:《制度儒學》

作者:幹春松

出版:中央編譯出版社

儒家不但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價值基礎,也為政治和社會秩序提供合法性和神聖性的支持。所以,我們要關注儒家在觀念層面的意義,亦須關注儒家與“制度”的關係。本書通過“儒家的制度化”和“制度的儒家化”的雙向互動的方式描述儒家與傳統中國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的建構,

並將儒家的這個側面定名為“制度儒學”。

國際關係:《世界政治與個體不安全感》

作者:(美)拉斯韋爾

出版:中央編譯出版社

在世界政治中,武力使用的減少意味著另一些代價不那麼大的人類活動將會成為排解民眾緊張感的途徑。政治精神病理學家力圖發展和實踐特定領域的預防政治學,

這種設計巧妙的權宜之計能夠盡可能無害地釋放之前累積的焦慮感。本書被贊為:“這是一次用心理學這個新世界來恢復經濟原有平衡的卓越嘗試……這是一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

小說:《活著》

作者:余華

出版: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本書是當代作家余華的代表作,講述了一個人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一生,亦將中國大半個世紀的社會變遷凝縮其間。《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

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本書出版25年來打動了無數讀者,已成為20世紀中國文學當之無愧的經典之作。

歷史:《廣州古代史叢考》

作者:陳澤泓

出版:中央編譯出版社

本書在參考大量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並在吸收學界成果的基礎上,從珠江三角洲舊石器時代古人類到清代的學海堂,梳理出與廣州古代史相關的46個專題——關於廣州城市建設發展史、關於廣州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發展史、關於儒學在廣州及相關士人的文化史、關於佛教和道教在廣州傳播的歷史等。

梳理出與廣州古代史相關的46個專題——關於廣州城市建設發展史、關於廣州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發展史、關於儒學在廣州及相關士人的文化史、關於佛教和道教在廣州傳播的歷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