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子宮肌瘤要不要做手術?

子宮肌瘤是育齡期女性的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多無明顯症狀,常在常規體檢中被發現。對於未生育的年輕女性來說,手術風險、對生育的影響等等原因還是讓人顧慮重重。得了子宮肌瘤到底要不要做手術呢?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禁☆殖☆禁☆器官中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臨床研究證實,育齡婦女中約有20%~40%患有大小不同的子宮肌瘤;在年齡大於35歲的婦女中40%~50%存在肌瘤,子宮肌瘤可以是單個的,但多發的較常見。

如果把子宮比喻成一個房間,房間裡面的牆壁上覆蓋著一層土壤(內膜),每個月會脫落一次導致月經來潮,而這個房間的內外以及牆壁間都會長肌瘤。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子宮肌瘤都要做手術,一般來說,根據患者年齡、有無生育要求、有無症狀、肌瘤部位、肌瘤大小綜合考慮決定治療方法。

如果患者肌瘤小,無症狀,向子宮外生長,可選擇觀察隨訪,且不必給予藥物治療。隨著醫療技術水準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疾病可以通過微創手術而獲得較好的效果。

(圖:子宮肌瘤好發位置)

臨床共識中,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時應建議給予手術治療:

肌瘤壓迫膀胱、直腸引起尿頻、便秘或大便困難;

肌瘤引起月經量過多致繼發貧血,藥物治療無效;

帶蒂的肌瘤發生蒂扭轉時出現急腹痛;

子宮肌瘤不能排除有惡變的可能;

子宮肌瘤可能影響生育或導致反復流產;

子宮肌瘤和卵巢腫瘤難以區分,

需要手術鑒別診斷;

絕經後肌瘤不縮小反而增大,或者新發現子宮肌瘤者(沒有給予雌激素替代治療的患者)。

子宮肌瘤初期病狀很難發現,通常要等到肌瘤變大、變多時才會有所覺察。為了健康考慮,建議女性朋友每1~2年最好到醫院做一次B超檢測,可以早些發現肌瘤,並進行適當處理。

未生育的年輕女性,對於婦科的體檢往往不夠重視,子宮肌瘤開始不能被及時發現,

等到肌瘤長大了,有壓迫膀胱和直腸症狀,或者影響內膜腔引起月經增多了,才到醫院檢查,治療時就會增加了困難。一般來說,肌瘤越大,手術時子宮的損傷越大,術後子宮稱為“疤痕子宮”,懷孕時、生產時子宮破裂風險增加。

肌瘤還可能會對妊娠及分娩造成影響,如粘膜下肌瘤會影響受精卵著床,導致早期流產;較大的肌壁間肌瘤可能使宮腔變形或內膜供血不足引起流產;分娩時還可妨礙胎先露下降。

此外,妊娠期肌瘤易發生紅色樣變,引起患者劇烈腹痛。

對於有生育計畫的育齡期女性,子宮肌瘤處理的原則是什麼呢?

對粘膜下肌瘤,一旦發現應儘快行宮腔鏡手術,以免月經過多發生貧血,一般認為,宮腔鏡手術肌瘤應小於直徑5cm,對於有經驗的醫生,根據病情,大的肌瘤也在宮腔鏡下可分步切除。

對於年輕、卵巢功能良好的女性,如果肌瘤處於肌壁間或漿膜下,直徑>5cm,或伴有月經過多,膀胱壓迫等症狀,可以在生育前切除肌瘤,術中儘量保護卵巢血供,減少對子宮的破壞,術後1~2年癒合後再備孕。

對於無症狀的子宮肌瘤女性,如果最大的肌瘤直徑小於5cm,且肌瘤向子宮外生長沒有影響宮腔內膜,也稱漿膜下肌瘤,可以每6~12個月定期觀察,按計劃備孕。

對卵巢功能減退不孕伴有較大較多肌瘤的婦女,要充分估計卵巢的儲備功能和受孕的時機,權衡利弊,分析手術對卵巢血供和生育的破壞程度,必要時可以先取卵收集胚胎,再做肌瘤切除,等子宮完全癒合後做胚胎移植。

對於多發的直徑1~3cm肌瘤的女性,如果估計肌瘤剜除可能嚴重破壞子宮結構,經過和醫生的充分討論,多方權衡,可能只好立足於帶瘤生育。

對於有生育計畫的女性,對子宮肌瘤千萬不要做選擇性子宮動脈栓塞、射頻消融手術,以免對患者的內膜造成不可逆的嚴重損傷。

直徑>5cm,或伴有月經過多,膀胱壓迫等症狀,可以在生育前切除肌瘤,術中儘量保護卵巢血供,減少對子宮的破壞,術後1~2年癒合後再備孕。

對於無症狀的子宮肌瘤女性,如果最大的肌瘤直徑小於5cm,且肌瘤向子宮外生長沒有影響宮腔內膜,也稱漿膜下肌瘤,可以每6~12個月定期觀察,按計劃備孕。

對卵巢功能減退不孕伴有較大較多肌瘤的婦女,要充分估計卵巢的儲備功能和受孕的時機,權衡利弊,分析手術對卵巢血供和生育的破壞程度,必要時可以先取卵收集胚胎,再做肌瘤切除,等子宮完全癒合後做胚胎移植。

對於多發的直徑1~3cm肌瘤的女性,如果估計肌瘤剜除可能嚴重破壞子宮結構,經過和醫生的充分討論,多方權衡,可能只好立足於帶瘤生育。

對於有生育計畫的女性,對子宮肌瘤千萬不要做選擇性子宮動脈栓塞、射頻消融手術,以免對患者的內膜造成不可逆的嚴重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