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入園遊戲玩起來,讓你的孩子遠離焦慮

遊戲力的作者科恩博士說:“遊戲是孩子的語言,是他們的工作,也是他們生活的世界。”

作者: Karen

每年九月,入園問題都會成為熱點,作為兩個孩子的媽,我特別能理解大家那種要把寶貝孩子送到幼稚園裡的複雜心情:一方面感慨他們長大了,要走向更大的天地,開始集體生活;另一方面,又會擔心他們能否順利適應幼稚園生活,照顧好自己,與老師同學好好相處。我還記得當我把老二送入幼稚園後,回家的路上,心裡非常難過,

大哭了起來。因為他基本上是我全職帶大的,所以,特別捨不得他離開家,去到那樣一個陌生的環境,哪怕知道這是對他好,心裡一樣會有難過和失落。

所以,這個入園焦慮,不僅是孩子的,也是父母的;是你家的,也是大家都會有的;它可能會過渡很快,也可能看起來相對慢,這些都很正常。

對於孩子來說,這幾乎是他剛剛開始的人生體驗中,最大的挑戰:離開家庭,進入新環境,適應新的日常生活習慣,

聽從父母以外的成人的指導,以及和小朋友們相處。在家庭中構建的安全感,如何順利延展到幼稚園裡,將會是他能否很快過渡的關鍵。

我特別想提醒大家的是,每個孩子的適應過程不同,所以粑粑麻麻們一定不要在心裡預先設定好孩子入園應該哭多久才算正常,孩子哭多久是他來決定的事,作為父母,要做的就是陪伴他更順利的過渡。

既然預期到可能的入園挑戰,

父母可以做點什麼呢?最基礎的,就是要與孩子共情,在孩子難過,哭泣時,回應他們的情緒,告訴他們,我知道這對你來說,並不容易,我知道離開家讓你感到很不適應。第二,就是我剛才說的,不對他們適應的時間做個限定。 第三,可以用遊戲的方法來幫助孩子。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的遊戲,都不要在正在送園的時候進行,而是在回家,孩子和你都比較放鬆的時候玩。

第一個遊戲叫:你好再見遊戲。

這是《遊戲力》作者科恩博士在許多場合都推薦過的小遊戲,因為它簡單又很有效果。特別適用於剛剛入園,有分離焦慮的孩子。遊戲的形式很簡單。你可以對著孩子說:“你好啊,寶貝!” 然後,馬上接著說:“再見再見,我要走了!” 緊接著,

又很快轉過身來說:“Hello,我又回來了!” 然後說:“哎呀,我又得走了。”就這樣不停地重複,非常快地上演:你好再見。

用一種輕鬆的聲調:“你好,再見!你好,再見!你想我嗎?我想你。哦,我得走了,再見!Hi,我又回來了!”

遊戲的目標是讓孩子笑出來,釋放真實生活中和媽媽的分離所產生的緊張感。讓孩子在遊戲中有幾十次的機會去聽到充滿樂趣的“再見”,而不是令人緊張或難過的“再見”。

大家在過程中,顯得越傻乎乎的,放得開,效果就越好。

如果覺得有點彆扭,也可以用兩個玩偶來表演。左手拿一個,右手拿一個,來進行剛才的對話。

第二個遊戲叫:我們的暗號

這個遊戲是我和老大共同發明的。當時每天早上到了幼稚園門口,他都會戀戀不捨,有時候拽住我的腿,希望我和他一起呆在幼稚園,所以後來我們就發明了一個再見儀式。在幼稚園門口,我會蹲下來,從我的心口位置抓一個小媽媽出來,貼到他的心口,然後他自己加上了上鎖這一步,“哢嚓”就把媽媽裝好了。同時他也會給我的心裡貼上小寶寶,讓我帶著他去工作。這個遊戲,後來延續到弟弟上幼稚園,他到了門口,自己就主動要求:給我一個小媽媽吧,然後我們就一臉甜蜜地在班級門口上演一遍再見儀式。

建議父母們和孩子自己約定一個屬於你們的再見儀式。我的一位朋友,就和女兒約定了用手比孔雀的樣子,互相啄啄對方的手,以此來再見和打招呼,聽起來也很不錯。

第三個遊戲,黏著你。

這個遊戲適用於特別喜歡拽住大人胳膊、腿、或者總躲在你身後的黏人孩子。

在“黏著你”遊戲中,換你來黏著孩子。

玩的時候,你可以怪聲怪氣,或者像個孩子似的說:“我永遠不會讓你走,我永遠不會讓你走的!”

這麼說會讓你的孩子感到自信又有力量,同時也讓你顯得傻乎乎的。

你還可以進一步裝傻說:“我拽著你一起去做飯或上廁所時,可能會有點混亂,但沒關係的,我不在乎,反正我永遠也不會讓你走的。”

通常來說,孩子很喜歡這個遊戲,因為他們的角色被置換了,換成你來黏著他們,而不是他們黏著大人。很快,他們就會嘗試從你身邊溜走,然後你要假裝很絕望地抓住他們,但最後還是讓他們成功逃離,這樣孩子又會覺得自信有力量。這個遊戲,即使現在,我也經常和我的兩個孩子玩,無論是不是有分離焦慮的孩子,那種天然想要和父母膩味在一起的情感,可以在這個遊戲裡得到很好的釋放, 他們每次從我身邊逃脫以後,不一會兒,又會轉回來,喊著:“媽媽,你來抓我呀,抓我呀”,真是玩了很多次也不會厭倦的。

遊戲力的作者科恩博士說:“遊戲是孩子的語言,是他們的工作,也是他們生活的世界。”

想要對孩子有積極的影響力,輕鬆地養育他們,那麼從現在開始,大家要學會用孩子的語言——遊戲,來和他們交流,這將會讓你擁有一個有趣,又有高效的育兒經歷。無論是他們的入園焦慮,還是日常不刷牙,不起床,不合作,都不需要用大吼大叫或者講道理去解決。

作者Karen Wang:遊戲力講師,如何說孩子才會聽講師,薩提亞模式實踐者,以及三課父母讀書會導讀師。曾經的外企高級經理,現在與丈夫,兩個男孩,一隻倉鼠生活在北京。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

大家在過程中,顯得越傻乎乎的,放得開,效果就越好。

如果覺得有點彆扭,也可以用兩個玩偶來表演。左手拿一個,右手拿一個,來進行剛才的對話。

第二個遊戲叫:我們的暗號

這個遊戲是我和老大共同發明的。當時每天早上到了幼稚園門口,他都會戀戀不捨,有時候拽住我的腿,希望我和他一起呆在幼稚園,所以後來我們就發明了一個再見儀式。在幼稚園門口,我會蹲下來,從我的心口位置抓一個小媽媽出來,貼到他的心口,然後他自己加上了上鎖這一步,“哢嚓”就把媽媽裝好了。同時他也會給我的心裡貼上小寶寶,讓我帶著他去工作。這個遊戲,後來延續到弟弟上幼稚園,他到了門口,自己就主動要求:給我一個小媽媽吧,然後我們就一臉甜蜜地在班級門口上演一遍再見儀式。

建議父母們和孩子自己約定一個屬於你們的再見儀式。我的一位朋友,就和女兒約定了用手比孔雀的樣子,互相啄啄對方的手,以此來再見和打招呼,聽起來也很不錯。

第三個遊戲,黏著你。

這個遊戲適用於特別喜歡拽住大人胳膊、腿、或者總躲在你身後的黏人孩子。

在“黏著你”遊戲中,換你來黏著孩子。

玩的時候,你可以怪聲怪氣,或者像個孩子似的說:“我永遠不會讓你走,我永遠不會讓你走的!”

這麼說會讓你的孩子感到自信又有力量,同時也讓你顯得傻乎乎的。

你還可以進一步裝傻說:“我拽著你一起去做飯或上廁所時,可能會有點混亂,但沒關係的,我不在乎,反正我永遠也不會讓你走的。”

通常來說,孩子很喜歡這個遊戲,因為他們的角色被置換了,換成你來黏著他們,而不是他們黏著大人。很快,他們就會嘗試從你身邊溜走,然後你要假裝很絕望地抓住他們,但最後還是讓他們成功逃離,這樣孩子又會覺得自信有力量。這個遊戲,即使現在,我也經常和我的兩個孩子玩,無論是不是有分離焦慮的孩子,那種天然想要和父母膩味在一起的情感,可以在這個遊戲裡得到很好的釋放, 他們每次從我身邊逃脫以後,不一會兒,又會轉回來,喊著:“媽媽,你來抓我呀,抓我呀”,真是玩了很多次也不會厭倦的。

遊戲力的作者科恩博士說:“遊戲是孩子的語言,是他們的工作,也是他們生活的世界。”

想要對孩子有積極的影響力,輕鬆地養育他們,那麼從現在開始,大家要學會用孩子的語言——遊戲,來和他們交流,這將會讓你擁有一個有趣,又有高效的育兒經歷。無論是他們的入園焦慮,還是日常不刷牙,不起床,不合作,都不需要用大吼大叫或者講道理去解決。

作者Karen Wang:遊戲力講師,如何說孩子才會聽講師,薩提亞模式實踐者,以及三課父母讀書會導讀師。曾經的外企高級經理,現在與丈夫,兩個男孩,一隻倉鼠生活在北京。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