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厲害了!因為這個節日,三明這個縣城又上央視了!

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客家足跡行》攝製組走進寧化,當地民俗專家瑞才、啟光和鵬鵬等專門為他們組織了一場原汁原味的“七夕拜巧”活動。

據悉,客家祖地景區於農曆七月初一至七月初七將組織這項民俗表演活動。

七夕拜巧,舊時,這是寧化家家戶戶七月初六必有的一項民俗活動,幾十年不見,今天重現,倍感親切,教育子孫後代很有意義,這項非常好的傳統習俗不僅不能忘掉,而且還要延續,賦予更多的文化內涵。

農曆七月初七,

古稱“七夕”。寧化稱“乞巧節”,也叫“七夕拜巧”,其內容源于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故事。

節前三、四天,各家各戶開始忙著繪製彩畫、做“巧姐鞋”和寫“巧書”,兒童們紛紛竟相比美。

至七月初六,家長便組織孩童製作巧果,備好若干時令鮮果,昨晚貢品。據謝老介紹,豆芽是必備的,它代表了新的生命新的活力,象徵兒童像芽兒一樣茁壯成長。

於庭院中或大廳天井旁,用竹梢搭拱彩棚,

意為“天橋”。

“天橋”下設案焚香,陳列果品,教幼兒跪誦:“兒年少,志氣高,乞賜巧,姓名標”之類的巧書。鄉村中則由塾師傳授祭典儀禮。

此為七夕拜巧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