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厲害了!因為這個節日,三明這個縣城又上央視了!

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客家足跡行》攝製組走進寧化, 當地民俗專家瑞才、啟光和鵬鵬等專門為他們組織了一場原汁原味的“七夕拜巧”活動。

據悉, 客家祖地景區於農曆七月初一至七月初七將組織這項民俗表演活動。

七夕拜巧, 舊時, 這是寧化家家戶戶七月初六必有的一項民俗活動, 幾十年不見, 今天重現, 倍感親切, 教育子孫後代很有意義, 這項非常好的傳統習俗不僅不能忘掉, 而且還要延續, 賦予更多的文化內涵。

農曆七月初七, 古稱“七夕”。 寧化稱“乞巧節”, 也叫“七夕拜巧”, 其內容源于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故事。

節前三、四天, 各家各戶開始忙著繪製彩畫、做“巧姐鞋”和寫“巧書”, 兒童們紛紛竟相比美。

至七月初六, 家長便組織孩童製作巧果,

備好若干時令鮮果, 昨晚貢品。 據謝老介紹, 豆芽是必備的, 它代表了新的生命新的活力, 象徵兒童像芽兒一樣茁壯成長。

於庭院中或大廳天井旁, 用竹梢搭拱彩棚, 意為“天橋”。

“天橋”下設案焚香, 陳列果品, 教幼兒跪誦:“兒年少, 志氣高, 乞賜巧, 姓名標”之類的巧書。 鄉村中則由塾師傳授祭典儀禮。 此為七夕拜巧之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