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名家 ︳馬馳 柔軟之上有鋒芒

白衣,黑褲,說話平和而縝密。眼前的馬馳,很容易讓人想起書法裡關於藏鋒的智慧——隱而不露,知白守黑。秉持身為一館之長應有的中立與包容,並不意味著他沒有鮮明的態度。

正如同其水墨畫一樣,溫柔的外表之上,依託著對於生命和時光的思索。那些未被生活打磨掉的棱角,閃爍出動人的光芒。

馬馳,1972年生於天津 ,1996年畢業于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曾任職于天津日報社,現任天津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天津美術家協會理事。

作品曾入選第“12屆天津美展”“第12屆全國美展”“藝道同行——京津冀中國畫邀請展”“第八屆全國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等重要展覽。

回首又見它

馬馳的畫面裡,一點淡淡的高級灰調子,人物神情總是飄忽的欲訴還休,似乎籠罩著一段朦朧往事。

時間的維度令其著迷。他樂於進行充滿當代性的探索,以畫筆嘗試不同的實驗。在作品《似水流年》中,12個孩童排成兩組,頭頂象徵十二生肖符號的帽子,

試圖表達少年與歲月之間的關係。清澈的設色流淌著易碎的美好,卻又不十分真實,仿佛裹在水晶球的外殼下,終究是個幻覺世界。畫作入選了第12屆全國美展,從一眾中國畫裡跳脫而出,著名藝術評論家高名潞稱它,“當代性很強”。

那時候,新生命剛剛來到身邊,馬馳將關注的焦點投放到孩子成長的主題上。“相較于成人,孩子是一張白紙,身上有許多代表和隱喻,

比如他的歷史和成長過程,不同歲月裡產生不同的生長狀態。同時孩子是最具有時代性的,可能我們很難區分一個40後和50後,但00後和10後的區別則非常明顯,因此我想要重新體驗一遍這段生長過程。”

《似水流年》

《心寵系列》

這種對於年華的回首和梳理,並非簡單的懷舊,而是從日常瑣碎中發現創作的意趣,向內思省之時進行自我深挖和昇華,從而打破畫面的敘事性。《心寵》系列裡,他把女性和狗的形象組合在一起,演繹出時下都市的“寵物熱”,生活的小情趣被賦予豐富的可能,某種程度上,動物顯現得比人更為真誠。

看似簡潔的藝術語言裡,蘊含著畫家對現實生活和社會的審視眼光。對馬馳來說,藝術是最為面向生活的,他沒有選擇驚天動地的宏大敘事,反而關心個體小世界裡的喜怒哀樂,亦是一種深邃的人文關懷。

水墨的況味,被他用當代藝者的筆觸詮釋得意味深長,更是馬馳眼裡傳統之外的一股生鮮力量。

“我們的社會在最近幾十年經歷著全球化和資訊爆炸,藝術需要表現時代,肯定要有大跨度的變化,而傳統中國畫在近幾百年的發展是非常緩慢的。任何事物的前進都要有反方向的作用力,目前無論展覽抑或媒體,弘揚的依舊是主流國畫,當然它很精彩,擁有系統的必然性和影響力,但總要有一種小眾的與之相對抗的力量,新水墨恰恰承擔了這一責任。”

在馬馳看來,年輕藝術家做出改變,以期求突破傳統範式的包圍,這樣的態度值得肯定。但他不贊成進行盲目的變革,對水墨藝術的價值懷揣清醒的認知和判斷。2012年,馬馳進行了創作生涯上的一次回望,從中國古典藝術中汲取超越性的元素,投之沒骨筆法,開闢出新水墨之外的另一條道路。早年間動盪的繪畫狀態趨於穩定,他潛入傳統的安靜與深厚,似乎也是找到了與自身相抗衡的那份作用力。

“齊白石和黃賓虹在他們的年代就算當代水墨,也遭受過旁人的質疑,但現在成為經典,而且同傳統保有良好的銜接關係,這是值得思考的。實際上,當代水墨中表現突出的藝術家,每個人都對傳統有著深刻的理解,文脈源流隱藏其中。毫無系統地做實驗,也很難找到出路。”當過濾掉內心的火氣,積澱的底蘊使他能夠自如地向傳統題材中融入個人的經驗理念。於是,馬馳筆下的草木花鳥、太湖頑石,氤氳淋漓地伸展著姿態,令你覺得似乎在哪裡邂逅過,卻又遍尋不見。

最是少年滋味

“我上學時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去天津站畫速寫可以畫上一整夜,學習的主動性特別強。那陣子高考班相當稀少,天津美院有一個,八一禮堂有一個,高考的規定是25歲後就不能繼續參加,很多畫友因為文化課不好要連續考好多年,結果真有人硬考到25歲,不行再去轉行謀生。這是我們這一代學畫孩子的特點,也算懷舊吧,小30來年了。”

舊日投影色彩斑斕,包括馬馳在內,那一批少年對繪畫無所顧忌的喜愛,自由生長,當真不識人間煙火的滋味,是發自心底最真切的共鳴。在他的印象裡,周遭絕大多數學畫的朋友,都源於本能的取捨,反而是現下需要家庭強力推動的狀況並不多見。師生關係也親密,朋友般相處,深諳對方的脾氣秉性。這樣形成的局面便是,當年歲漸長,發現圈子裡仍是熟悉的面孔。往昔的畫友還保持熱絡的交流,即使不以繪畫為立足之本,多半也同藝術行業沾親帶故。

放到眼前,這大概是不可能上演的場景。“八大美院擴招,各種大學裡都開設美術系,美術的概念邊界也擴大了。美術變成了一個大行業,機構、平臺層出不窮,未來學藝術的出路會更多。”雖然馬馳也覺得“各有各的好”,但同一個城市裡求藝的孩子們不彼此瞭解,有的老師甚至叫不上學生的名字,總似乎少了那麼些許的人情味兒。

《心寵系列》

《心寵系列》

1992年,他作為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第二屆本科生入學。據同學說,大學期間的馬馳,長髮飄逸,個性十足。“我們的公共課是和中文系一起上,類似古典文學、詩歌,平時又住在一個宿舍樓,輪著看兄弟們拿來的小說,便對文學打開了一扇窗,瞬間都進入那個語境中。”擁抱撲面而來的大時代,馬馳對文學燃起持久的激情,筆下流淌出清逸絕塵的文字,是個標準的文藝青年,亦為其日後的求索道路奠定了堅硬的基石。

畢業後,天之驕子帶著一顆滾燙的好奇心走出象牙塔,進入方興未艾的拍賣行。此後借助接受採訪和供稿的跳板,馬馳加入媒體。伴隨當代藝術的大規模崛起,他以記者的身份介入,從2002年起前往“神秘的”宋莊採訪,敏銳地變成了一枚打入當代藝術的楔子。

彼時,成長於85新潮的藝術家們已經紛紛完成了里程碑式的代表作,獲得了國際的認可,馬馳和“中國當代藝術教父”栗憲庭聊天,到方力鈞、嶽敏君等先鋒藝術家們的工作室探訪,幾乎每週都要往返京津,更是第一批前往798的記者。“當時798的許多工作室是開放式的,推開門就能跟藝術家暢談,他們對媒體的態度也真誠,比較容易挖掘到深層的思想性內容。聊完變成朋友,晚上被拉上參加活動,非常有意思。”

媒體經驗的積累給了馬馳廣泛的涉獵和多元的視角,然而他仍舊渴望與藝術貼得更近。一次,他拜會馮驥才,“大馮”的一句話直指其心,“他說記者這個行業的特點是廣度足夠,但若要針對某個領域深入研究,恐怕你的精力和狀態都達不到。”於是,借著公開招聘的機會,馬馳選擇再度轉身,來到天津美術館就職,繼而出任館長。不是有那麼句話,相逢的會再相逢。摯愛藝術的人,終究會與藝術殊途同歸。

勿要辜負

“理想的美術館館長首先是博學的,在美術的各個領域都應該是專家和好的學者,不能有偏廢。應該是寬容的,盡最大可能讓自己對各種美術現象包容。然後針對美術館不同的現狀和需求,推動美術館的建設。”

仔細數來,今年已經是馬馳來到美術館的第五個年頭。坐擁堪稱文化會客廳的天津文化中心,天津美術館毗鄰博物館、圖書館、大劇院等一眾場館,光是展館就有9000平方米,具備其他單打獨鬥的藝術館或畫廊所無法比擬的優勢。每年吸引大量普通觀眾和遊客,同時承接許多重量級的展覽,是令馬馳引以為豪的資本。

據他介紹,在建館之初,天津美術館的綜合定位已十分明確,其最主要的責任便是梳理天津美術的源流和歷程。從影響力較大的近現代藝術家個案梳理,到地區整體發展態勢的百年流變,以及京津冀的現當代美術整合,每年都會花費大量精力鋪展工作。“作為地方性美術館,我們和著重開發商業潛質的畫廊不同,要針對整體美術的演進留下痕跡。”

《花卉系列》

《花卉系列》

《花卉系列》

他想讓更多人走進美術館,通過展覽有所收穫,這是馬馳心目中至為關鍵的所在。不管是行政管理,還是策展收藏,都有他辛勤灑下的汗水。“美術館是面向大眾的,沒有門檻,任何人都可以進入。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不同藝術主張的作品都呈現在觀眾面前,讓每個觀眾看到精彩的展覽。在此基礎上,能夠對地區的美術生態有所助益。”

多年的闖蕩歷練過後,馬馳的成熟期來得特別豐裕。美術館館長、藝評人、畫家、策展人、資深媒體人……形形色色的標籤,令人總是覺得他的身份還有N+1種可能,但馬馳清醒地知道自己的落腳點。“最重要的,是將這些身份排序。擔負著美術館館長的職務,我必須完成好肩頭的社會責任,不能辜負這麼好的政策和場館。每件展覽就是我們的產品,要力爭做出最好的產品奉獻給社會。而回到家中便是繪畫者的身份,要對每一張作品負責。這樣對繪畫的大歷史也好、小地域也好,如果能有一點點推動,已經是難得的意義了。”他正踏上理想的征途,而歲月會為一切努力和堅守作證。

請微信搜索藝訴家公眾號:yisujia2016

藝術需要表現時代,肯定要有大跨度的變化,而傳統中國畫在近幾百年的發展是非常緩慢的。任何事物的前進都要有反方向的作用力,目前無論展覽抑或媒體,弘揚的依舊是主流國畫,當然它很精彩,擁有系統的必然性和影響力,但總要有一種小眾的與之相對抗的力量,新水墨恰恰承擔了這一責任。”

在馬馳看來,年輕藝術家做出改變,以期求突破傳統範式的包圍,這樣的態度值得肯定。但他不贊成進行盲目的變革,對水墨藝術的價值懷揣清醒的認知和判斷。2012年,馬馳進行了創作生涯上的一次回望,從中國古典藝術中汲取超越性的元素,投之沒骨筆法,開闢出新水墨之外的另一條道路。早年間動盪的繪畫狀態趨於穩定,他潛入傳統的安靜與深厚,似乎也是找到了與自身相抗衡的那份作用力。

“齊白石和黃賓虹在他們的年代就算當代水墨,也遭受過旁人的質疑,但現在成為經典,而且同傳統保有良好的銜接關係,這是值得思考的。實際上,當代水墨中表現突出的藝術家,每個人都對傳統有著深刻的理解,文脈源流隱藏其中。毫無系統地做實驗,也很難找到出路。”當過濾掉內心的火氣,積澱的底蘊使他能夠自如地向傳統題材中融入個人的經驗理念。於是,馬馳筆下的草木花鳥、太湖頑石,氤氳淋漓地伸展著姿態,令你覺得似乎在哪裡邂逅過,卻又遍尋不見。

最是少年滋味

“我上學時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去天津站畫速寫可以畫上一整夜,學習的主動性特別強。那陣子高考班相當稀少,天津美院有一個,八一禮堂有一個,高考的規定是25歲後就不能繼續參加,很多畫友因為文化課不好要連續考好多年,結果真有人硬考到25歲,不行再去轉行謀生。這是我們這一代學畫孩子的特點,也算懷舊吧,小30來年了。”

舊日投影色彩斑斕,包括馬馳在內,那一批少年對繪畫無所顧忌的喜愛,自由生長,當真不識人間煙火的滋味,是發自心底最真切的共鳴。在他的印象裡,周遭絕大多數學畫的朋友,都源於本能的取捨,反而是現下需要家庭強力推動的狀況並不多見。師生關係也親密,朋友般相處,深諳對方的脾氣秉性。這樣形成的局面便是,當年歲漸長,發現圈子裡仍是熟悉的面孔。往昔的畫友還保持熱絡的交流,即使不以繪畫為立足之本,多半也同藝術行業沾親帶故。

放到眼前,這大概是不可能上演的場景。“八大美院擴招,各種大學裡都開設美術系,美術的概念邊界也擴大了。美術變成了一個大行業,機構、平臺層出不窮,未來學藝術的出路會更多。”雖然馬馳也覺得“各有各的好”,但同一個城市裡求藝的孩子們不彼此瞭解,有的老師甚至叫不上學生的名字,總似乎少了那麼些許的人情味兒。

《心寵系列》

《心寵系列》

1992年,他作為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第二屆本科生入學。據同學說,大學期間的馬馳,長髮飄逸,個性十足。“我們的公共課是和中文系一起上,類似古典文學、詩歌,平時又住在一個宿舍樓,輪著看兄弟們拿來的小說,便對文學打開了一扇窗,瞬間都進入那個語境中。”擁抱撲面而來的大時代,馬馳對文學燃起持久的激情,筆下流淌出清逸絕塵的文字,是個標準的文藝青年,亦為其日後的求索道路奠定了堅硬的基石。

畢業後,天之驕子帶著一顆滾燙的好奇心走出象牙塔,進入方興未艾的拍賣行。此後借助接受採訪和供稿的跳板,馬馳加入媒體。伴隨當代藝術的大規模崛起,他以記者的身份介入,從2002年起前往“神秘的”宋莊採訪,敏銳地變成了一枚打入當代藝術的楔子。

彼時,成長於85新潮的藝術家們已經紛紛完成了里程碑式的代表作,獲得了國際的認可,馬馳和“中國當代藝術教父”栗憲庭聊天,到方力鈞、嶽敏君等先鋒藝術家們的工作室探訪,幾乎每週都要往返京津,更是第一批前往798的記者。“當時798的許多工作室是開放式的,推開門就能跟藝術家暢談,他們對媒體的態度也真誠,比較容易挖掘到深層的思想性內容。聊完變成朋友,晚上被拉上參加活動,非常有意思。”

媒體經驗的積累給了馬馳廣泛的涉獵和多元的視角,然而他仍舊渴望與藝術貼得更近。一次,他拜會馮驥才,“大馮”的一句話直指其心,“他說記者這個行業的特點是廣度足夠,但若要針對某個領域深入研究,恐怕你的精力和狀態都達不到。”於是,借著公開招聘的機會,馬馳選擇再度轉身,來到天津美術館就職,繼而出任館長。不是有那麼句話,相逢的會再相逢。摯愛藝術的人,終究會與藝術殊途同歸。

勿要辜負

“理想的美術館館長首先是博學的,在美術的各個領域都應該是專家和好的學者,不能有偏廢。應該是寬容的,盡最大可能讓自己對各種美術現象包容。然後針對美術館不同的現狀和需求,推動美術館的建設。”

仔細數來,今年已經是馬馳來到美術館的第五個年頭。坐擁堪稱文化會客廳的天津文化中心,天津美術館毗鄰博物館、圖書館、大劇院等一眾場館,光是展館就有9000平方米,具備其他單打獨鬥的藝術館或畫廊所無法比擬的優勢。每年吸引大量普通觀眾和遊客,同時承接許多重量級的展覽,是令馬馳引以為豪的資本。

據他介紹,在建館之初,天津美術館的綜合定位已十分明確,其最主要的責任便是梳理天津美術的源流和歷程。從影響力較大的近現代藝術家個案梳理,到地區整體發展態勢的百年流變,以及京津冀的現當代美術整合,每年都會花費大量精力鋪展工作。“作為地方性美術館,我們和著重開發商業潛質的畫廊不同,要針對整體美術的演進留下痕跡。”

《花卉系列》

《花卉系列》

《花卉系列》

他想讓更多人走進美術館,通過展覽有所收穫,這是馬馳心目中至為關鍵的所在。不管是行政管理,還是策展收藏,都有他辛勤灑下的汗水。“美術館是面向大眾的,沒有門檻,任何人都可以進入。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不同藝術主張的作品都呈現在觀眾面前,讓每個觀眾看到精彩的展覽。在此基礎上,能夠對地區的美術生態有所助益。”

多年的闖蕩歷練過後,馬馳的成熟期來得特別豐裕。美術館館長、藝評人、畫家、策展人、資深媒體人……形形色色的標籤,令人總是覺得他的身份還有N+1種可能,但馬馳清醒地知道自己的落腳點。“最重要的,是將這些身份排序。擔負著美術館館長的職務,我必須完成好肩頭的社會責任,不能辜負這麼好的政策和場館。每件展覽就是我們的產品,要力爭做出最好的產品奉獻給社會。而回到家中便是繪畫者的身份,要對每一張作品負責。這樣對繪畫的大歷史也好、小地域也好,如果能有一點點推動,已經是難得的意義了。”他正踏上理想的征途,而歲月會為一切努力和堅守作證。

請微信搜索藝訴家公眾號:yisujia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