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名家 ︳馬馳 柔軟之上有鋒芒

白衣, 黑褲, 說話平和而縝密。 眼前的馬馳, 很容易讓人想起書法裡關於藏鋒的智慧——隱而不露, 知白守黑。 秉持身為一館之長應有的中立與包容, 並不意味著他沒有鮮明的態度。 正如同其水墨畫一樣, 溫柔的外表之上, 依託著對於生命和時光的思索。 那些未被生活打磨掉的棱角, 閃爍出動人的光芒。

馬馳, 1972年生於天津 , 1996年畢業于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 曾任職于天津日報社, 現任天津美術館館長,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天津美術家協會理事。 作品曾入選第“12屆天津美展”“第12屆全國美展”“藝道同行——京津冀中國畫邀請展”“第八屆全國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等重要展覽。

回首又見它

馬馳的畫面裡, 一點淡淡的高級灰調子, 人物神情總是飄忽的欲訴還休, 似乎籠罩著一段朦朧往事。

時間的維度令其著迷。 他樂於進行充滿當代性的探索, 以畫筆嘗試不同的實驗。

在作品《似水流年》中, 12個孩童排成兩組, 頭頂象徵十二生肖符號的帽子, 試圖表達少年與歲月之間的關係。 清澈的設色流淌著易碎的美好, 卻又不十分真實, 仿佛裹在水晶球的外殼下, 終究是個幻覺世界。 畫作入選了第12屆全國美展, 從一眾中國畫裡跳脫而出, 著名藝術評論家高名潞稱它, “當代性很強”。

那時候, 新生命剛剛來到身邊, 馬馳將關注的焦點投放到孩子成長的主題上。 “相較于成人, 孩子是一張白紙, 身上有許多代表和隱喻, 比如他的歷史和成長過程, 不同歲月裡產生不同的生長狀態。 同時孩子是最具有時代性的, 可能我們很難區分一個40後和50後, 但00後和10後的區別則非常明顯, 因此我想要重新體驗一遍這段生長過程。

《似水流年》

《心寵系列》

這種對於年華的回首和梳理, 並非簡單的懷舊, 而是從日常瑣碎中發現創作的意趣, 向內思省之時進行自我深挖和昇華, 從而打破畫面的敘事性。 《心寵》系列裡, 他把女性和狗的形象組合在一起, 演繹出時下都市的“寵物熱”, 生活的小情趣被賦予豐富的可能, 某種程度上, 動物顯現得比人更為真誠。 看似簡潔的藝術語言裡, 蘊含著畫家對現實生活和社會的審視眼光。 對馬馳來說, 藝術是最為面向生活的, 他沒有選擇驚天動地的宏大敘事, 反而關心個體小世界裡的喜怒哀樂,

亦是一種深邃的人文關懷。

水墨的況味, 被他用當代藝者的筆觸詮釋得意味深長, 更是馬馳眼裡傳統之外的一股生鮮力量。

“我們的社會在最近幾十年經歷著全球化和資訊爆炸, 藝術需要表現時代, 肯定要有大跨度的變化, 而傳統中國畫在近幾百年的發展是非常緩慢的。 任何事物的前進都要有反方向的作用力, 目前無論展覽抑或媒體, 弘揚的依舊是主流國畫, 當然它很精彩, 擁有系統的必然性和影響力, 但總要有一種小眾的與之相對抗的力量, 新水墨恰恰承擔了這一責任。 ”

在馬馳看來, 年輕藝術家做出改變, 以期求突破傳統範式的包圍, 這樣的態度值得肯定。 但他不贊成進行盲目的變革, 對水墨藝術的價值懷揣清醒的認知和判斷。 2012年,馬馳進行了創作生涯上的一次回望,從中國古典藝術中汲取超越性的元素,投之沒骨筆法,開闢出新水墨之外的另一條道路。早年間動盪的繪畫狀態趨於穩定,他潛入傳統的安靜與深厚,似乎也是找到了與自身相抗衡的那份作用力。

“齊白石和黃賓虹在他們的年代就算當代水墨,也遭受過旁人的質疑,但現在成為經典,而且同傳統保有良好的銜接關係,這是值得思考的。實際上,當代水墨中表現突出的藝術家,每個人都對傳統有著深刻的理解,文脈源流隱藏其中。毫無系統地做實驗,也很難找到出路。”當過濾掉內心的火氣,積澱的底蘊使他能夠自如地向傳統題材中融入個人的經驗理念。於是,馬馳筆下的草木花鳥、太湖頑石,氤氳淋漓地伸展著姿態,令你覺得似乎在哪裡邂逅過,卻又遍尋不見。

最是少年滋味

“我上學時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去天津站畫速寫可以畫上一整夜,學習的主動性特別強。那陣子高考班相當稀少,天津美院有一個,八一禮堂有一個,高考的規定是25歲後就不能繼續參加,很多畫友因為文化課不好要連續考好多年,結果真有人硬考到25歲,不行再去轉行謀生。這是我們這一代學畫孩子的特點,也算懷舊吧,小30來年了。”

舊日投影色彩斑斕,包括馬馳在內,那一批少年對繪畫無所顧忌的喜愛,自由生長,當真不識人間煙火的滋味,是發自心底最真切的共鳴。在他的印象裡,周遭絕大多數學畫的朋友,都源於本能的取捨,反而是現下需要家庭強力推動的狀況並不多見。師生關係也親密,朋友般相處,深諳對方的脾氣秉性。這樣形成的局面便是,當年歲漸長,發現圈子裡仍是熟悉的面孔。往昔的畫友還保持熱絡的交流,即使不以繪畫為立足之本,多半也同藝術行業沾親帶故。

放到眼前,這大概是不可能上演的場景。“八大美院擴招,各種大學裡都開設美術系,美術的概念邊界也擴大了。美術變成了一個大行業,機構、平臺層出不窮,未來學藝術的出路會更多。”雖然馬馳也覺得“各有各的好”,但同一個城市裡求藝的孩子們不彼此瞭解,有的老師甚至叫不上學生的名字,總似乎少了那麼些許的人情味兒。

《心寵系列》

《心寵系列》

1992年,他作為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第二屆本科生入學。據同學說,大學期間的馬馳,長髮飄逸,個性十足。“我們的公共課是和中文系一起上,類似古典文學、詩歌,平時又住在一個宿舍樓,輪著看兄弟們拿來的小說,便對文學打開了一扇窗,瞬間都進入那個語境中。”擁抱撲面而來的大時代,馬馳對文學燃起持久的激情,筆下流淌出清逸絕塵的文字,是個標準的文藝青年,亦為其日後的求索道路奠定了堅硬的基石。

畢業後,天之驕子帶著一顆滾燙的好奇心走出象牙塔,進入方興未艾的拍賣行。此後借助接受採訪和供稿的跳板,馬馳加入媒體。伴隨當代藝術的大規模崛起,他以記者的身份介入,從2002年起前往“神秘的”宋莊採訪,敏銳地變成了一枚打入當代藝術的楔子。

彼時,成長於85新潮的藝術家們已經紛紛完成了里程碑式的代表作,獲得了國際的認可,馬馳和“中國當代藝術教父”栗憲庭聊天,到方力鈞、嶽敏君等先鋒藝術家們的工作室探訪,幾乎每週都要往返京津,更是第一批前往798的記者。“當時798的許多工作室是開放式的,推開門就能跟藝術家暢談,他們對媒體的態度也真誠,比較容易挖掘到深層的思想性內容。聊完變成朋友,晚上被拉上參加活動,非常有意思。”

媒體經驗的積累給了馬馳廣泛的涉獵和多元的視角,然而他仍舊渴望與藝術貼得更近。一次,他拜會馮驥才,“大馮”的一句話直指其心,“他說記者這個行業的特點是廣度足夠,但若要針對某個領域深入研究,恐怕你的精力和狀態都達不到。”於是,借著公開招聘的機會,馬馳選擇再度轉身,來到天津美術館就職,繼而出任館長。不是有那麼句話,相逢的會再相逢。摯愛藝術的人,終究會與藝術殊途同歸。

勿要辜負

“理想的美術館館長首先是博學的,在美術的各個領域都應該是專家和好的學者,不能有偏廢。應該是寬容的,盡最大可能讓自己對各種美術現象包容。然後針對美術館不同的現狀和需求,推動美術館的建設。”

仔細數來,今年已經是馬馳來到美術館的第五個年頭。坐擁堪稱文化會客廳的天津文化中心,天津美術館毗鄰博物館、圖書館、大劇院等一眾場館,光是展館就有9000平方米,具備其他單打獨鬥的藝術館或畫廊所無法比擬的優勢。每年吸引大量普通觀眾和遊客,同時承接許多重量級的展覽,是令馬馳引以為豪的資本。

據他介紹,在建館之初,天津美術館的綜合定位已十分明確,其最主要的責任便是梳理天津美術的源流和歷程。從影響力較大的近現代藝術家個案梳理,到地區整體發展態勢的百年流變,以及京津冀的現當代美術整合,每年都會花費大量精力鋪展工作。“作為地方性美術館,我們和著重開發商業潛質的畫廊不同,要針對整體美術的演進留下痕跡。”

《花卉系列》

《花卉系列》

《花卉系列》

他想讓更多人走進美術館,通過展覽有所收穫,這是馬馳心目中至為關鍵的所在。不管是行政管理,還是策展收藏,都有他辛勤灑下的汗水。“美術館是面向大眾的,沒有門檻,任何人都可以進入。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不同藝術主張的作品都呈現在觀眾面前,讓每個觀眾看到精彩的展覽。在此基礎上,能夠對地區的美術生態有所助益。”

多年的闖蕩歷練過後,馬馳的成熟期來得特別豐裕。美術館館長、藝評人、畫家、策展人、資深媒體人……形形色色的標籤,令人總是覺得他的身份還有N+1種可能,但馬馳清醒地知道自己的落腳點。“最重要的,是將這些身份排序。擔負著美術館館長的職務,我必須完成好肩頭的社會責任,不能辜負這麼好的政策和場館。每件展覽就是我們的產品,要力爭做出最好的產品奉獻給社會。而回到家中便是繪畫者的身份,要對每一張作品負責。這樣對繪畫的大歷史也好、小地域也好,如果能有一點點推動,已經是難得的意義了。”他正踏上理想的征途,而歲月會為一切努力和堅守作證。

請微信搜索藝訴家公眾號:yisujia2016

2012年,馬馳進行了創作生涯上的一次回望,從中國古典藝術中汲取超越性的元素,投之沒骨筆法,開闢出新水墨之外的另一條道路。早年間動盪的繪畫狀態趨於穩定,他潛入傳統的安靜與深厚,似乎也是找到了與自身相抗衡的那份作用力。

“齊白石和黃賓虹在他們的年代就算當代水墨,也遭受過旁人的質疑,但現在成為經典,而且同傳統保有良好的銜接關係,這是值得思考的。實際上,當代水墨中表現突出的藝術家,每個人都對傳統有著深刻的理解,文脈源流隱藏其中。毫無系統地做實驗,也很難找到出路。”當過濾掉內心的火氣,積澱的底蘊使他能夠自如地向傳統題材中融入個人的經驗理念。於是,馬馳筆下的草木花鳥、太湖頑石,氤氳淋漓地伸展著姿態,令你覺得似乎在哪裡邂逅過,卻又遍尋不見。

最是少年滋味

“我上學時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去天津站畫速寫可以畫上一整夜,學習的主動性特別強。那陣子高考班相當稀少,天津美院有一個,八一禮堂有一個,高考的規定是25歲後就不能繼續參加,很多畫友因為文化課不好要連續考好多年,結果真有人硬考到25歲,不行再去轉行謀生。這是我們這一代學畫孩子的特點,也算懷舊吧,小30來年了。”

舊日投影色彩斑斕,包括馬馳在內,那一批少年對繪畫無所顧忌的喜愛,自由生長,當真不識人間煙火的滋味,是發自心底最真切的共鳴。在他的印象裡,周遭絕大多數學畫的朋友,都源於本能的取捨,反而是現下需要家庭強力推動的狀況並不多見。師生關係也親密,朋友般相處,深諳對方的脾氣秉性。這樣形成的局面便是,當年歲漸長,發現圈子裡仍是熟悉的面孔。往昔的畫友還保持熱絡的交流,即使不以繪畫為立足之本,多半也同藝術行業沾親帶故。

放到眼前,這大概是不可能上演的場景。“八大美院擴招,各種大學裡都開設美術系,美術的概念邊界也擴大了。美術變成了一個大行業,機構、平臺層出不窮,未來學藝術的出路會更多。”雖然馬馳也覺得“各有各的好”,但同一個城市裡求藝的孩子們不彼此瞭解,有的老師甚至叫不上學生的名字,總似乎少了那麼些許的人情味兒。

《心寵系列》

《心寵系列》

1992年,他作為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第二屆本科生入學。據同學說,大學期間的馬馳,長髮飄逸,個性十足。“我們的公共課是和中文系一起上,類似古典文學、詩歌,平時又住在一個宿舍樓,輪著看兄弟們拿來的小說,便對文學打開了一扇窗,瞬間都進入那個語境中。”擁抱撲面而來的大時代,馬馳對文學燃起持久的激情,筆下流淌出清逸絕塵的文字,是個標準的文藝青年,亦為其日後的求索道路奠定了堅硬的基石。

畢業後,天之驕子帶著一顆滾燙的好奇心走出象牙塔,進入方興未艾的拍賣行。此後借助接受採訪和供稿的跳板,馬馳加入媒體。伴隨當代藝術的大規模崛起,他以記者的身份介入,從2002年起前往“神秘的”宋莊採訪,敏銳地變成了一枚打入當代藝術的楔子。

彼時,成長於85新潮的藝術家們已經紛紛完成了里程碑式的代表作,獲得了國際的認可,馬馳和“中國當代藝術教父”栗憲庭聊天,到方力鈞、嶽敏君等先鋒藝術家們的工作室探訪,幾乎每週都要往返京津,更是第一批前往798的記者。“當時798的許多工作室是開放式的,推開門就能跟藝術家暢談,他們對媒體的態度也真誠,比較容易挖掘到深層的思想性內容。聊完變成朋友,晚上被拉上參加活動,非常有意思。”

媒體經驗的積累給了馬馳廣泛的涉獵和多元的視角,然而他仍舊渴望與藝術貼得更近。一次,他拜會馮驥才,“大馮”的一句話直指其心,“他說記者這個行業的特點是廣度足夠,但若要針對某個領域深入研究,恐怕你的精力和狀態都達不到。”於是,借著公開招聘的機會,馬馳選擇再度轉身,來到天津美術館就職,繼而出任館長。不是有那麼句話,相逢的會再相逢。摯愛藝術的人,終究會與藝術殊途同歸。

勿要辜負

“理想的美術館館長首先是博學的,在美術的各個領域都應該是專家和好的學者,不能有偏廢。應該是寬容的,盡最大可能讓自己對各種美術現象包容。然後針對美術館不同的現狀和需求,推動美術館的建設。”

仔細數來,今年已經是馬馳來到美術館的第五個年頭。坐擁堪稱文化會客廳的天津文化中心,天津美術館毗鄰博物館、圖書館、大劇院等一眾場館,光是展館就有9000平方米,具備其他單打獨鬥的藝術館或畫廊所無法比擬的優勢。每年吸引大量普通觀眾和遊客,同時承接許多重量級的展覽,是令馬馳引以為豪的資本。

據他介紹,在建館之初,天津美術館的綜合定位已十分明確,其最主要的責任便是梳理天津美術的源流和歷程。從影響力較大的近現代藝術家個案梳理,到地區整體發展態勢的百年流變,以及京津冀的現當代美術整合,每年都會花費大量精力鋪展工作。“作為地方性美術館,我們和著重開發商業潛質的畫廊不同,要針對整體美術的演進留下痕跡。”

《花卉系列》

《花卉系列》

《花卉系列》

他想讓更多人走進美術館,通過展覽有所收穫,這是馬馳心目中至為關鍵的所在。不管是行政管理,還是策展收藏,都有他辛勤灑下的汗水。“美術館是面向大眾的,沒有門檻,任何人都可以進入。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不同藝術主張的作品都呈現在觀眾面前,讓每個觀眾看到精彩的展覽。在此基礎上,能夠對地區的美術生態有所助益。”

多年的闖蕩歷練過後,馬馳的成熟期來得特別豐裕。美術館館長、藝評人、畫家、策展人、資深媒體人……形形色色的標籤,令人總是覺得他的身份還有N+1種可能,但馬馳清醒地知道自己的落腳點。“最重要的,是將這些身份排序。擔負著美術館館長的職務,我必須完成好肩頭的社會責任,不能辜負這麼好的政策和場館。每件展覽就是我們的產品,要力爭做出最好的產品奉獻給社會。而回到家中便是繪畫者的身份,要對每一張作品負責。這樣對繪畫的大歷史也好、小地域也好,如果能有一點點推動,已經是難得的意義了。”他正踏上理想的征途,而歲月會為一切努力和堅守作證。

請微信搜索藝訴家公眾號:yisujia201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