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砥礪奮進的五年】從種到收水稻“管家”全程跟蹤 橫涇農業在精細化上下“大功夫”

本報記者朱雪芬

一陣清風吹來,水稻田裡碧綠的水稻舞起陣陣“波浪”,

成群的白鷺停留在此覓食,時不時展翅盤旋,旁邊幾個頭戴草帽的農戶正在彎腰拔草……最近,走進位於太湖畔的橫涇,這樣的生態美景隨處可見。

吳中區橫涇街道是蘇州沿太湖地區典型的“魚米之鄉”,地產農產品在蘇州有口皆碑,尤其是特色產品富硒大米,每年一上市就供不應求。今年,為了更好地打造“太湖橫涇”品牌,橫涇街道將橫涇農產品納入公司進行精細化管理,

取得QS認證,並且建立了一套成熟的產品可追溯系統。目前,800畝水稻田作為試點,實行“管家”式管理模式,從種植到收穫全程跟蹤。精心打理下,水稻田勝似“生態濕地”,成為白鷺最喜歡的棲息地。

水稻田劃成小網格每塊都有“管家”跟蹤管理

昨天一大清早,顧春華就出門下田了。他是土生土長的橫涇人,從部隊復員後,選擇回老家當一名農民,天天圍著家門口的“一畝三分田”轉悠。

今年,顧春華被蘇州灣現代農業公司聘為農田“管家”,帶著4個當地老農管起了200畝水稻田。

作為一名農田“管家”,顧春華很忙,從春天育秧、插秧到夏天防水“擱田”、施肥、拔草,再到秋天的收割,每一個環節,他都要即時跟蹤,負責把關。眼下正是除草階段,顧春華每天早上5點多就和老農們一起在田裡忙開了。“橫涇大米講究綠色、健康,所以除草劑我們儘量不用,雜草全靠眼睛去認,

雙手去拔。”正說著,顧春華彎下腰,從稻秧中拔下一株“稻苗”對著記者說,這不是水稻,是稗草,是一種雜草,不利於稻子生長,不過要從成片的水稻中一眼就找出稗草,沒有多年的種植經驗還真練不成一雙“火眼金睛”。目前,顧春華管理的200畝水稻田基本都是人工除草,雖然費時費力,卻保證了大米的品質,這也是公司精細化管理的要求之一。

今年,橫涇規劃水稻種植面積2000多畝,

其中中心區域有800畝,劃分成24塊,聘請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指導,由種植經驗豐富的當地農民充當“管家”。每一塊田都有相應的編號,一田一組人”,即時跟蹤記錄秧苗“的生長情況,發現病蟲害及時防治,全部實行精細化管理模式。未來,水稻種植面積將進一步擴大,而“管家式”管理也將鋪開。

大管家把好“四大關”從選種開始,一關不松

對於顧春華來說,當好農田大管家,做好田間地頭的管理工作還遠遠不夠,

從育秧前的選種開始,再到肥料、農藥、管理,四大關,每一道都必須把關到位,才能讓更多人嘗到真正美味的橫涇大米。

四大關中,選種是關鍵一環,直接決定了大米的品質。今年6月,記者曾在芒種節氣探訪顧春華管理的秧田,只見每塊秧田上都插了標誌牌,上面除了寫明育秧的日期,還有一個重點標注——“南粳46”。

“今年公司在中心區域種植的800畝水稻,全部是‘南粳46’。”橫涇街道轄屬的蘇州灣現代農業公司總經理顧建剛告訴記者,這個品種不僅抗病蟲、抗倒伏,且米粒晶瑩剔透,口感香糯,市場上供不應求的橫涇富硒大米,採用的就是“南粳46”。今年,中心區域有100畝繼續種植綠色富硒大米,20畝試種富鋅大米,也都採用這一品種。

記者瞭解到,“南粳46”曾在2007年江蘇省粳稻優質米食味品嘗會上獲得第一名,被譽為江蘇“最好吃大米”,2010年被評為全國“優質食味粳米”。

有了好的大米品種,後續環節也得跟上,施用生物肥、用傳統的“擱田”讓秧苗茁壯成長、在田裡安裝滅蟲燈……顧建剛說,農田精細化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環環緊扣,每一環節都很重要,每一階段都有指標,不能有半點疏忽,中間任何一步出現大的差錯,大米的品質都會受到影響。

喝太湖水長大的大米二維碼可追溯“前世今生”

“種糧,土質是關鍵。”採訪中,幾個農田“大管家”都提到了同樣一句話。對於土質,其實早在播種前就下了一系列的功夫。

今年4月,在橫涇的農田裡,放眼望去,小小的紅色花朵隨著春風搖曳,成了一處花的海洋,無數城裡人被吸引過來賞花休閒。“這些是紅花草,是冬季在農田裡播下的種子,為的是讓農田能‘閑’下來,增加土壤肥力。”顧建剛告訴記者,紅花草長大開花後,並不割除,而是深翻進農田裡,作為有機肥增加土壤肥力。同樣,油菜、秸稈等,都不會浪費。顧建剛認為,好的土質才能出好米,精細化管理就得從頭抓起。

除了土質,橫涇大米的種植對水質要求也很苛刻。2000多畝水稻田,全部採用太湖水灌溉,既生態又環保。“橫涇就位於太湖邊,地理環境得天獨厚,橫涇大米都是喝太湖水長大的。”顧建剛說。

除了精細化管理外,還體現在對產品品質安全的把控上。目前,蘇州灣現代農業公司已經取得了“QS”認證,包裝車間、碾米車間等硬體設施一應俱全。同時,建立了產品可追溯系統,每一袋大米的包裝上都有一個二維碼,只要用手機掃一掃,就能瞭解這袋大米的生長環境以及整個生長過程。今年還在大米包裝上進行了一番創新,按照一家三口至四口人的量,以早、中、晚三餐進行分包裝,每餐一個包裝,方便又衛生。另外,還建立了專門的電商平臺,讓全國各地的消費者都可以品嘗到蘇州本地橫涇大米的滋味。

“我們小時候是吃橫涇大米長大的,如今費這麼大氣力進行精細化種植,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嘗到兒時的大米味道。”顧建剛表示,橫涇從幾年前成立水稻專業合作社,到現在的蘇州灣現代農業公司,目標一直沒變,就是要讓蘇州本地大米在市場上喊得響。

全部是‘南粳46’。”橫涇街道轄屬的蘇州灣現代農業公司總經理顧建剛告訴記者,這個品種不僅抗病蟲、抗倒伏,且米粒晶瑩剔透,口感香糯,市場上供不應求的橫涇富硒大米,採用的就是“南粳46”。今年,中心區域有100畝繼續種植綠色富硒大米,20畝試種富鋅大米,也都採用這一品種。

記者瞭解到,“南粳46”曾在2007年江蘇省粳稻優質米食味品嘗會上獲得第一名,被譽為江蘇“最好吃大米”,2010年被評為全國“優質食味粳米”。

有了好的大米品種,後續環節也得跟上,施用生物肥、用傳統的“擱田”讓秧苗茁壯成長、在田裡安裝滅蟲燈……顧建剛說,農田精細化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環環緊扣,每一環節都很重要,每一階段都有指標,不能有半點疏忽,中間任何一步出現大的差錯,大米的品質都會受到影響。

喝太湖水長大的大米二維碼可追溯“前世今生”

“種糧,土質是關鍵。”採訪中,幾個農田“大管家”都提到了同樣一句話。對於土質,其實早在播種前就下了一系列的功夫。

今年4月,在橫涇的農田裡,放眼望去,小小的紅色花朵隨著春風搖曳,成了一處花的海洋,無數城裡人被吸引過來賞花休閒。“這些是紅花草,是冬季在農田裡播下的種子,為的是讓農田能‘閑’下來,增加土壤肥力。”顧建剛告訴記者,紅花草長大開花後,並不割除,而是深翻進農田裡,作為有機肥增加土壤肥力。同樣,油菜、秸稈等,都不會浪費。顧建剛認為,好的土質才能出好米,精細化管理就得從頭抓起。

除了土質,橫涇大米的種植對水質要求也很苛刻。2000多畝水稻田,全部採用太湖水灌溉,既生態又環保。“橫涇就位於太湖邊,地理環境得天獨厚,橫涇大米都是喝太湖水長大的。”顧建剛說。

除了精細化管理外,還體現在對產品品質安全的把控上。目前,蘇州灣現代農業公司已經取得了“QS”認證,包裝車間、碾米車間等硬體設施一應俱全。同時,建立了產品可追溯系統,每一袋大米的包裝上都有一個二維碼,只要用手機掃一掃,就能瞭解這袋大米的生長環境以及整個生長過程。今年還在大米包裝上進行了一番創新,按照一家三口至四口人的量,以早、中、晚三餐進行分包裝,每餐一個包裝,方便又衛生。另外,還建立了專門的電商平臺,讓全國各地的消費者都可以品嘗到蘇州本地橫涇大米的滋味。

“我們小時候是吃橫涇大米長大的,如今費這麼大氣力進行精細化種植,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嘗到兒時的大米味道。”顧建剛表示,橫涇從幾年前成立水稻專業合作社,到現在的蘇州灣現代農業公司,目標一直沒變,就是要讓蘇州本地大米在市場上喊得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