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9月1日起全國中小學使用“新教材” 背得少閱讀多該怎麼學?

9月1日起,全國數百萬就讀於起始年級的小學生和初中生將開始使用由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歷史、道德與法治、語文三科教材,

取代原“人教版”等各個版本。“部編本”教材究竟“新”在哪兒?老師的教學、孩子的學習有何建議?且聽長沙市三位名校的名師怎麼說。

【中小學語文】 收錄261篇古詩文,先識字後學拼音

不靠大量閱讀,語文想考高分?以後恐怕再也行不通了!長沙市中雅培粹學校語文教研組組長張莉表示,新教材編排重視語文核心素養,

重新確定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新教材注重往課外閱讀延伸,建構“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

值得關注的是,新版小學教材降低中文拼音的教學難度。張莉介紹,過去都是一年級剛上學就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認字。新教材將拼音學習推後幾個月,先認漢字,再學拼音,而且邊學拼音邊認字。“入學以後,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雲對雨 ,

雪對風’,之所以這樣安排,就是希望孩子們建立對漢字的原初感覺,‘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漢字‘天地人’,力求將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據瞭解,新教材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是課文數量減少了,傳統文化篇目的增加,選文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和“時代性”。“小學有古詩文129篇,初中132篇,其中以古詩詞為主,

如《木蘭詩》《憫農》《遊子吟》《出塞》;此外,還有如《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清貧》《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黃河頌》這類傳統革命教育篇目又回歸了,小學約40篇,初中30多篇。”張莉介紹。

【中小學政治】 取材“接地氣”,以憲法教育為核心

從“品德”到“道德與法治”,中小學政治教材的內容同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長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國語學校政治教研組長楊曉芳表示,

新教材最大的特點是取材生活化。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在小學和初中分別編寫了法治教育專冊教材,內容以憲法教育為核心。其中,小學涉及30多部法律法規,初中涉及50多部法律法規。

楊曉芳認為,新教材將法律知識、觀念與行為選擇融為一體,注重法律知識向日常實踐的延伸,比較“接地氣”。另外,在引導學生掌握“法定的權利與義務”等基本法律知識的基礎上,新教材還設計了多種課後活動,

比如調查研究、參觀訪問、討論辨析等,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綜合性思維能力,也能提升學生正確判斷、選擇、行動的能力。

【初中歷史】 “點-線”結合,忌“死記硬背”

不少孩子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習慣於“死記硬背”。如何讓歷史課本充滿活力?“部編本”教材給出了答案。長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國語學校歷史教研組長穀玉豔介紹,新課本中的流程圖、示意圖等插圖變多了,“課後練習”不再是需要“死記硬背”的選擇題、填空題和名詞解釋,而“變身”為需要學生自主參與的課後活動。

此外,新教材通過“點-線”結合的方式展現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時空觀。穀玉豔介紹,“‘點’是具體生動的重大歷史事實,‘線’是社會發展演變的基本規律,具體呈現為‘單元-課-目’結構,每課以正文為主體,輔以功能性欄目,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掌握基本的歷史史事,而且能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 ■實習生 陳舒儀 記者 黃京

“課後練習”不再是需要“死記硬背”的選擇題、填空題和名詞解釋,而“變身”為需要學生自主參與的課後活動。

此外,新教材通過“點-線”結合的方式展現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時空觀。穀玉豔介紹,“‘點’是具體生動的重大歷史事實,‘線’是社會發展演變的基本規律,具體呈現為‘單元-課-目’結構,每課以正文為主體,輔以功能性欄目,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掌握基本的歷史史事,而且能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 ■實習生 陳舒儀 記者 黃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