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全國中小學統一換新教材,語文“一綱多本”時代終結!

記者丨栗莉 文/圖 實習編輯丨彭婉超

近日來,全國各地中小學又迎來一個新的學年。與往年一樣,開學第一件事是發新書。不過,今年的新書與往年大不相同。

根據教育部通知,

今年新學期開始,全國中小學生將統一使用新版“教育部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科書”。這版被稱為“部編本”的教材當中,語文的變化最大。

這意味著,從起始年級開始,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陸續退出舞臺。作為教育改革的標誌性☆禁☆學科,中小學語文教材“一綱多本”的時代正式終結。

據悉,新版“部編本”教材在部分省市的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已經發行並投入使用,

其中就有我市。多位資深語文教師表示,語文教育是國民教育,也是文化教育。此次,正是以“部編本”改革為契機,讓語文教育回歸“中國化”的正途。

三門學科統編新教材,今學期起使用

今年6月,教育部下發《關於2017年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和小學科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指出,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和歷史教材(以下簡稱統編教材),義務教育一、二年級品德與生活和七、八年級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其中,義務教育六·三學制的地區,

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七年級和八年級下(法治教育專冊)統一使用統編教材,語文一年級、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歷史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

“部編本”是如何編寫的?據悉,2012年初,部編版教材啟動編寫,由教育部聘任總主編,從全國調集專家、學者、作家、教研員、老師和編輯,組成編寫組,經過幾十輪評審,幾百名特級教師的審讀,以及多個省市幾十所學校的試教,最終面世。

去年我市“試水”新教材,教師提前培訓

事實上,對於新版的“部編教材”,我市很多教師和學生並不算陌生。採訪中,記者瞭解到,我市從去年秋季學期開始,已經在小學、初中新生中使用新教材。

此前,我國的《語文》教材編寫出版是 “一綱多本”。2004年新課改後,各地陸續開始編撰更符合當地教學水準和特色的教材。據統計,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版本大概有長春版、人教版、湘教版、蘇教版、教科版、冀教版、滬教版、魯教版、北師大版、浙教版等10餘種。

據瞭解,新版“統編教材”已去年于發行並投入使用,在一年級投入使用範圍達50%,七年級約60%。而我市對新版“統編教材”的使用,也是從去年秋季學期開始。

記者瞭解到,今年秋季學期,七年級學生使用的“部編版”語文教材,相比去年略有不同,如張之路的《羚羊木雕》、魏巍的《我的老師》、邱吉爾的《我的早年生活》、賈平凹的《風雨》以及何其芳的《秋天》等文章已刪減。

多年來,我市絕大部分中小學校語文學科一直使用的是“長春版”教材。2015年末,在部編初中語文教材的編寫工作進入最後修改定稿階段時,教育部在全國6省12市開展了新教材的試教試用工作。我市由吉化第九中學、市二十九中學、永吉十中3所中學共同承擔了這項任務。

去年,我市先行“試水”,在2016年秋季學期新入學的小學和初中一年級學生,已在語文、道德與法治兩門學科中使用了新版“部編教材”,同時針對新教材對起始年級的老師進行了全員培訓。

小學教材打破常規,入學先認字再學拼音

新的語文課本究竟有哪些變化呢?市萬達實驗小學一年級學年主任、語文備課組長張騫予對此作了詳細解讀。

1. 先識字再學拼音

過去一年級學生剛入學時先學會拼音,才開始識字。而新教材“大換血”,順序完全倒置:入學教育以後,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個楷體大字,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雲對雨 ,雪對風”。

這樣編寫教材,其意義何在?張騫予認為,可以使孩子們對語文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o,e,而是漢字“天地人”,這個順序的改變是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

“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不是目的”,張騫予說,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共安排了2個識字單元、2個中文拼音單元和4個課文單元。孩子們在學習了“天地人”“口耳目”“金木水火土”等一些常用字之後,再進行13個課時的中文拼音系統學習。

2. 識字量和課文篇數減少了

新教材在識字量和課文篇數的安排上都做了不小的改變:課文總數減少了,識字量減少了,還適當降低了識字教學的難度。

張騫予表示,對於這樣的安排,其目的在於,義務教育階段要進行的是國民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需要的是平等發展,即讓每個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步驟去學習。

所以,新版語文教材遵遁的教學原則是:上不封頂,下要保底。以7年級新版語文教材為例,本冊的識字量300個,寫字量100個,是一個保底的量。這個底線必須守住,教師在語文教學時須盡全力讓所有的孩子學會。

此外,部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人教版原來有41課,現在減少為32課。其中,中文拼音的課量減少,而增加了識字的課時。

3. 增加“跟大人一起讀” 欄目

新版教材在理念上注重兩個延伸:往課外閱讀延伸,往語文生活延伸。

比如,在語文園地當中增加了“跟大人一起讀”欄目。張騫予說,以往的語文課堂,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重課內,輕課外,甚至沒有課外閱讀和學習。

“其實我們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學習主體,‘悟’後‘練’出來的,而絕非‘講’或‘聽’出來的。缺少閱讀,對語文教學是釜底抽薪;缺少閱讀,對學生能力的養成是致命一擊。”張騫予說,新版教材致力於把學生引向生活實踐,引向課外閱讀。“快樂讀書吧”與“和大人一起讀”板塊,是教材編寫的一大創意,它力圖把課外閱讀納入到課堂教學體制中。

張騫予認為,“和大人一起讀”這一板塊,並不是一個教學環節,或一個教學內容,它的定位應該是提供了一個讀書交流的平臺。

“當然課本提供的幾篇文章遠遠不夠,我們應該創造性地運用這一平臺,有效地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指導讀書方法,提供展示平臺,檢查他們的課外讀書效果。”張騫予說。

初中教材增加導讀分量,關注核心素養

初中“部編”語文教材有哪些變化及亮點呢?吉化第六中學校七年級語文備課組組長彭玲告訴記者,新教材選文注重經典性,多樣化,尤其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

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方面,部編教材在人教版教材基礎上,剔除了部分難度較大、教學效果不佳的篇目,增加了一些朗朗上口、含義更為雋永的經典篇目。古詩文比例約占全部課文的40%以上。選文定位于傳統名篇,力求體裁豐富,風格多樣,題材廣泛;另外,在“綜合性☆禁☆學習”欄目專門設計了一系列“傳統文化”類活動,如《有朋自遠方來》《家國天下》《人無信不立》《君子和而不同》等。

新教材更重視閱讀能力與閱讀興趣的培養,建設了“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各單元分為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輔之以“名著閱讀”和“課外古詩閱讀”,共同構建了一個從“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再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式閱讀體系。

重建知識體系,承載傳統文化回歸的期盼

“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市萬達實驗小學教務處主任閆柏林表示,“部編”語文教材大幅增加古詩文,順應和滿足了公眾對於以傳統文化為代表的精神文明追求,從長遠來說,對於傳承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與認同感,都將產生潛移默化且意義深遠的影響。

閆柏林告訴記者,“部編”語文教材在課文選篇時倚重於4個標準:經典型、文質兼美、適宜教學、兼顧時代性,最重要的是大量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思想的注入。

“過去十年中,各種版本的教材都把人文性放在首要位置,同時重視引起學生興趣,多選‘時文’。而此次‘部編本’中,少了一些尚未沉澱的‘時文’,經典作品回歸了。”閆柏林說。

他解釋,從文字上講,古詩文更注重節奏與韻律,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語感;從審美上說,古詩文注重語言優美、言簡意賅、意境深遠,容易塑造孩子的文學審美能力;從實用角度講,革命傳統教育篇目和《三字經》《論語》等經典著作,在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道德情操和社交禮儀方面,能發揮積極作用;從文化傳承上講,讓孩子從小接觸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對於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認同感大有裨益。

用好“部編教材” ,我們在路上

“部編教材”對語文要素作了清晰的提示,這對於教師把握教材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部編本”教材是一套好用的教材。但“好用”,還需要“用好”。

在新一輪的教材改革中,作為試驗城市學校,我們的老師們在使用“部編”語文教材一個學年後,有著怎樣的體會與經驗?

彭玲說,“部編教材”的使用,對於語文老師來講,是一次新的挑戰,需要更細緻地研讀教材,積累拓展部分,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

同時,還要關注學情,摸清難點,彭玲說,學教活動要做到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從激發興趣入手,瞭解學生學習的真實起點和難點,結合學段目標來確定教學內容並組織教學。

為了讓學生們提升語文素養,更好地落實課外閱讀教學,該學校在社團活動中開設了悅讀社團,學生交流閱讀方法、閱讀收穫。同時,該學校增加了優秀古詩誦讀鑒賞和成語故事積累兩部分內容,作為省級課題《讓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走進初中課堂的實踐研究》的重要內容。

如何讓學生熱愛寫作呢?彭玲說,他們想到了一個辦法:在完成教材規定的寫作任務後, 打破了以往班級內部的獨立講評,而是每個班級利用走廊的作品展示牆,展示學生優秀作品。同時,社團活動中開設寫作社團,使對寫作感興趣的學生充分展現寫作才華

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為了讓學生們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在生活中感受語文,吉化六中深入開展各種活動課。例如,今年5月份,該學校舉辦了“追古撫今、演繹華服、色彩飛揚、青春留香”的手繪服飾秀,通過漢服的展示,讓學生們深入瞭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用好部編教材,可謂任重而道遠”,採訪中,不少一線語文教師表示,既需要教師吃透課標、讀通教材,更需要教師心中有學生,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搭建合適的學習支架、組織適切的學教過程、創建融洽的學習情境……

多年來,我市絕大部分中小學校語文學科一直使用的是“長春版”教材。2015年末,在部編初中語文教材的編寫工作進入最後修改定稿階段時,教育部在全國6省12市開展了新教材的試教試用工作。我市由吉化第九中學、市二十九中學、永吉十中3所中學共同承擔了這項任務。

去年,我市先行“試水”,在2016年秋季學期新入學的小學和初中一年級學生,已在語文、道德與法治兩門學科中使用了新版“部編教材”,同時針對新教材對起始年級的老師進行了全員培訓。

小學教材打破常規,入學先認字再學拼音

新的語文課本究竟有哪些變化呢?市萬達實驗小學一年級學年主任、語文備課組長張騫予對此作了詳細解讀。

1. 先識字再學拼音

過去一年級學生剛入學時先學會拼音,才開始識字。而新教材“大換血”,順序完全倒置:入學教育以後,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個楷體大字,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雲對雨 ,雪對風”。

這樣編寫教材,其意義何在?張騫予認為,可以使孩子們對語文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o,e,而是漢字“天地人”,這個順序的改變是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

“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不是目的”,張騫予說,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共安排了2個識字單元、2個中文拼音單元和4個課文單元。孩子們在學習了“天地人”“口耳目”“金木水火土”等一些常用字之後,再進行13個課時的中文拼音系統學習。

2. 識字量和課文篇數減少了

新教材在識字量和課文篇數的安排上都做了不小的改變:課文總數減少了,識字量減少了,還適當降低了識字教學的難度。

張騫予表示,對於這樣的安排,其目的在於,義務教育階段要進行的是國民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需要的是平等發展,即讓每個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步驟去學習。

所以,新版語文教材遵遁的教學原則是:上不封頂,下要保底。以7年級新版語文教材為例,本冊的識字量300個,寫字量100個,是一個保底的量。這個底線必須守住,教師在語文教學時須盡全力讓所有的孩子學會。

此外,部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人教版原來有41課,現在減少為32課。其中,中文拼音的課量減少,而增加了識字的課時。

3. 增加“跟大人一起讀” 欄目

新版教材在理念上注重兩個延伸:往課外閱讀延伸,往語文生活延伸。

比如,在語文園地當中增加了“跟大人一起讀”欄目。張騫予說,以往的語文課堂,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重課內,輕課外,甚至沒有課外閱讀和學習。

“其實我們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學習主體,‘悟’後‘練’出來的,而絕非‘講’或‘聽’出來的。缺少閱讀,對語文教學是釜底抽薪;缺少閱讀,對學生能力的養成是致命一擊。”張騫予說,新版教材致力於把學生引向生活實踐,引向課外閱讀。“快樂讀書吧”與“和大人一起讀”板塊,是教材編寫的一大創意,它力圖把課外閱讀納入到課堂教學體制中。

張騫予認為,“和大人一起讀”這一板塊,並不是一個教學環節,或一個教學內容,它的定位應該是提供了一個讀書交流的平臺。

“當然課本提供的幾篇文章遠遠不夠,我們應該創造性地運用這一平臺,有效地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指導讀書方法,提供展示平臺,檢查他們的課外讀書效果。”張騫予說。

初中教材增加導讀分量,關注核心素養

初中“部編”語文教材有哪些變化及亮點呢?吉化第六中學校七年級語文備課組組長彭玲告訴記者,新教材選文注重經典性,多樣化,尤其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

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方面,部編教材在人教版教材基礎上,剔除了部分難度較大、教學效果不佳的篇目,增加了一些朗朗上口、含義更為雋永的經典篇目。古詩文比例約占全部課文的40%以上。選文定位于傳統名篇,力求體裁豐富,風格多樣,題材廣泛;另外,在“綜合性☆禁☆學習”欄目專門設計了一系列“傳統文化”類活動,如《有朋自遠方來》《家國天下》《人無信不立》《君子和而不同》等。

新教材更重視閱讀能力與閱讀興趣的培養,建設了“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各單元分為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輔之以“名著閱讀”和“課外古詩閱讀”,共同構建了一個從“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再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式閱讀體系。

重建知識體系,承載傳統文化回歸的期盼

“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市萬達實驗小學教務處主任閆柏林表示,“部編”語文教材大幅增加古詩文,順應和滿足了公眾對於以傳統文化為代表的精神文明追求,從長遠來說,對於傳承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與認同感,都將產生潛移默化且意義深遠的影響。

閆柏林告訴記者,“部編”語文教材在課文選篇時倚重於4個標準:經典型、文質兼美、適宜教學、兼顧時代性,最重要的是大量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思想的注入。

“過去十年中,各種版本的教材都把人文性放在首要位置,同時重視引起學生興趣,多選‘時文’。而此次‘部編本’中,少了一些尚未沉澱的‘時文’,經典作品回歸了。”閆柏林說。

他解釋,從文字上講,古詩文更注重節奏與韻律,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語感;從審美上說,古詩文注重語言優美、言簡意賅、意境深遠,容易塑造孩子的文學審美能力;從實用角度講,革命傳統教育篇目和《三字經》《論語》等經典著作,在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道德情操和社交禮儀方面,能發揮積極作用;從文化傳承上講,讓孩子從小接觸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對於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認同感大有裨益。

用好“部編教材” ,我們在路上

“部編教材”對語文要素作了清晰的提示,這對於教師把握教材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部編本”教材是一套好用的教材。但“好用”,還需要“用好”。

在新一輪的教材改革中,作為試驗城市學校,我們的老師們在使用“部編”語文教材一個學年後,有著怎樣的體會與經驗?

彭玲說,“部編教材”的使用,對於語文老師來講,是一次新的挑戰,需要更細緻地研讀教材,積累拓展部分,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

同時,還要關注學情,摸清難點,彭玲說,學教活動要做到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從激發興趣入手,瞭解學生學習的真實起點和難點,結合學段目標來確定教學內容並組織教學。

為了讓學生們提升語文素養,更好地落實課外閱讀教學,該學校在社團活動中開設了悅讀社團,學生交流閱讀方法、閱讀收穫。同時,該學校增加了優秀古詩誦讀鑒賞和成語故事積累兩部分內容,作為省級課題《讓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走進初中課堂的實踐研究》的重要內容。

如何讓學生熱愛寫作呢?彭玲說,他們想到了一個辦法:在完成教材規定的寫作任務後, 打破了以往班級內部的獨立講評,而是每個班級利用走廊的作品展示牆,展示學生優秀作品。同時,社團活動中開設寫作社團,使對寫作感興趣的學生充分展現寫作才華

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為了讓學生們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在生活中感受語文,吉化六中深入開展各種活動課。例如,今年5月份,該學校舉辦了“追古撫今、演繹華服、色彩飛揚、青春留香”的手繪服飾秀,通過漢服的展示,讓學生們深入瞭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用好部編教材,可謂任重而道遠”,採訪中,不少一線語文教師表示,既需要教師吃透課標、讀通教材,更需要教師心中有學生,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搭建合適的學習支架、組織適切的學教過程、創建融洽的學習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