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的龍泉劍,為何被讚譽數千年?

在冷兵器中,劍自當有一種王者的風範。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四射的寒光以及銳利的鋒芒,一同托舉起劍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文人騷客甚至把它視為精神上的象徵,清代張潮曾說:“心中有不平熏可以酒消之。

世間之大不平熏唯劍不能消之。”

我國歷史上名劍輩出,最具代表性的,自當是龍泉劍。《越絕書》中有“楚王見劍”的記載:楚王命風鬍子到越地去,尋找歐冶子,叫他鑄造寶劍。於是歐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尋覓能夠出鐵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

只有這三樣東西都具備了,才能鑄制出利劍來。龍泉恰好符合這三個條件。歐冶子在龍泉鑄劍三枚,分別是龍淵、泰阿、工布。這些寶劍彎轉起來,圍在腰間,簡直似腰帶一般,放手一松,劍身即彈開,堅挺筆直。若向上空拋一方手帕,從寶劍鋒口徐徐落下,手帕即分為二。斬銅剁鐵,似削泥去土,具有“堅韌鋒利、剛柔並寓、寒光逼人、紋飾巧致”的特點。

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令人驚奇的是,這把青銅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但劍身絲毫不見鏽斑。據《吳越春秋》和《越絕書》記載,

越王勾踐曾特請名劍師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名貴的寶劍,其劍名分別為湛廬、純鈞、勝邪、魚腸、巨闕,都是削鐵如泥的稀世寶劍。據稱,後來越被吳打敗,勾踐曾把湛廬、勝邪、魚腸三劍獻給吳王闔閭求和。看來,越王勾踐劍也屬於龍泉劍系列。

因為名匠的鑄造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傳說,

龍泉劍一直受到後人的追捧,甚至成為劍的代稱。唐朝楊淩《北行留別》說:“一生孤負龍泉劍,羞把詩書問故人。”劍膽琴心的李白,一生與劍結下不解之緣,“萬里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自是他劍俠形象的寫照。唐代李嶠的《寶劍篇》、郭震的《古劍篇》對於龍泉劍的取材、冶煉、淬火、銘文、裝飾均有精彩的描寫。

唐代張氏有《寄夫(貞元中伉登第辟江西幕不歸張以詩寄之)》詩:“驛使今朝過五湖,殷勤為我報狂夫。從來誇有龍泉劍,試割相思得斷無。”人人都誇龍泉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張氏偏要用它試試能不能割斷綿綿情思,也算與丈夫及龍泉劍的“粉絲”們,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運營人員:淵字型大小劍鋪hg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