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兩座王府的風水問題:醇親王府的“走運”和惇親王府的“揹運”

自從咸豐皇帝與其子同治皇帝英年早逝後,大清朝的好風水就轉到了醇親王府。

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是咸豐皇帝的親弟弟。本來,他和他的後代已與皇位絕緣。

可人算不如天算,陰差陽錯之間,他的後代中竟然出了兩代皇帝——兒子光緒皇帝,和孫子宣統皇帝。

真是鴻運當頭,天命所歸。

與醇親王的“走運”相對的,是惇親王的“揹運”。

惇親王奕誴,是道光皇帝的第五子,也是咸豐皇帝的親弟弟。惇親王和他的後代,曾經有兩次無限接近皇位的機會,

可惜,陰差陽錯間都錯過了。

第一次,是惇親王奕誴自己;第二次,則是他的孫子溥儁。

奕誴雖然是咸豐皇帝的弟弟,可他只比咸豐皇帝晚出生6天。這事兒很蹊蹺吧?

事實上,奕誴本該出生在咸豐皇帝之前,佔據皇長子的好位置(道光皇帝的前三個兒子都早逝)。可是,他卻被咸豐皇帝搶跑了。

這都因為咸豐有一個精明的母親。咸豐的母親與奕誴的母親幾乎同時懷孕。可咸豐的母親為了搶先生下孩子,佔據皇長子的位置,竟然買通御醫使用了催產藥,結果,咸豐不足月就降生了,這才搶在了奕誴之前。

當然,咸豐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天生體弱多病,以致30歲就死了。

試想,如果奕誴出生在前,根據道光皇帝“立長不立賢”的偏好,

他是有很大機會問鼎皇位的。可惜,只因晚出生了六天,就徹底地錯失了。

這個悲劇,在奕誴的孫子溥儁身上又重演了。

溥儁是端王載漪的兒子,而載漪是惇親王奕誴的兒子。和自己的爺爺相比,溥儁更加無限接近於皇位,他甚至被立為了大阿哥——也就是皇儲。可惜,最終又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提起端王載漪,大家最熟悉的,是他被八國聯軍列為義和團運動的罪魁禍首。

事實上,載漪之所以大力支持義和團與洋人鬧,根本原因就是洋人反對清廷廢掉光緒,影響了他的兒子溥儁順利登上皇位。

可惜,義和團不堪大用,引起了庚子國變,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城。清廷只好向洋人妥協,按照洋人提出的意見懲治罪魁。

於是,載漪被發配邊疆,溥儁被廢掉了皇儲之位,趕出皇宮。

時也?運也?命也?

看來,和風水寶地醇親王府相比,惇親王府的風水還是差了那麼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