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唐朝,有一種詩意叫“落榜”

科舉制始自隋大業三年(607年),十幾年後的618年,大唐王朝建立,進一步完善考試機制,開科取士。

從此,讀書就成了書生氣十足的秀才們的進階之路,想一想,也應該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感覺,

有人得意洋洋一日踏盡長安花,就有人在“孫山之後”而羞慚與無顏。

於是,這些落榜的兄弟們,以詩為表達方式,寫下了不少關於落第的分行。落榜,落難,落魄,落馬……失意,失望,失落,失敗,失魂,失神……

這個時候,有關心態更真實和純粹:那是一個苦啊,那是一個羞,千杯萬盞澆不盡,抽刀斷水水更流!

有人總結過的人生四大喜,都熟悉,咱不說了;可是,四大悲知道者少,不妨摘錄如下:寡婦攜兒泣,

將軍被敵擒。失恩宮女面,下第舉子心!

下第舉子心情,灰溜溜的,對於中舉者甚至於羡慕嫉妒恨——大清彭定求編著的《全唐詩》中有個叫許渾的,就寫了一首如此的詩:《送楊發東歸》。

許渾在大和四年(830年)沒有考上,而同鄉楊發及第成名。

人比人氣死,

難受得很:咱倆一起來長安考試,卻“紅花半落燕於飛,同客長安今獨歸。”

楊發兄弟,我沒有臉回去,你給我帶封信吧,“一紙鄉書報兄弟,還家羞著別時衣!”在流露出羡慕的同時,表達的是深重且沉重的羞愧。

喜歡古裝戲,沒少看才子落難、佳人相助、悲歡離合而最終大團圓的本子。文藝來源於生活且高於生活。戲中的一些情節就是生活的戲劇化呈現而已。

忘記哪出戲了,

小書童跟隨進京趕考的少爺一次又一次,以至於都沒有脾氣,放言出來,“少爺啊,你天天背的之乎者連我都聽成熟經了,再考不上,我可不跟你跑來跑去了……”

我要是生活中的書生,我非把這小子攆走不可,我容易嗎!?

《全唐詩》收錄了一首詩叫《下第後屏居長安,書懷寄太原從事》,其中有兩句“低摧神氣盡,僮僕心亦恥”,就是這種感覺。

還有個豆盧複,每來長安應試,就住同一家旅店,來一回,

歸一回,屢敗屢戰,老店家都不敢見了——“客裡愁多不記春,聞鶯始歎柳條新。年年下第東歸去,羞見長安舊主人。”

不過,落榜也算不得可恥,人生不如意事多也!如果一試即中,也就顯不出高中的暢快人心與神氣十足了。杜甫、岑參、溫庭筠等都有如此等等行經。

要是歷史能夠重演,讓我們回到唐時的潼關,關門上,落榜而回的岑參寫了四句詩,可以說是白話或者打油的自我解嘲:來亦一布衣,

去亦一布衣。羞見關城吏,還從舊路歸。

要是還有別的路走,我想,岑參可能就不從這裡來往了,因為落榜,怕那個守門者關切地探問:嗨,小子,考試得咋樣?

那時候不是誰想進京應試誰就可以去的,也有選拔。被選拔上者,於頭年秋季要赴“鹿鳴宴”,即這些書生們要接受地方官員和鄉賢們的預祝賀,喝酒、吃肉、唱“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就是《詩經》裡的《鹿鳴》一詩。

我們都能想像這種感覺,誰都有可能中舉啊,可能都是未來的潛力股,敬酒,祝福,咋好聽咋來……可是,轉眼落榜,太辜負父老鄉親了!

“不歸何慰親?歸去舊風塵。灑淚慚關吏,無言對越人。”回去吧沒法交待,不回去吧親人掛念。

所以落榜的溫庭筠在給淮南僕射李德裕的詩中說,“未知魚躍地,空愧鹿鳴篇。”大人啊,太對不起您的知遇之恩呀!

有個叫羅隱的,因為多次落榜而顯名于史。《鑒戒錄·錢塘秀》和《唐才子傳·羅隱》裡關於羅隱的傳奇實在可以寫部小說。他這人有才有些傲。

第一次去考試,可能覺得考得不錯,晚上喝花酒時與一個叫雲英的青樓女在一起,彼此應該印象很深刻。

十二年後又一次落榜,羅隱去喝酒解愁。誰料有情人實在有緣,又碰上了雲英姑娘。

那雲英也真有些不理解此時羅兄弟的心情,卻撫掌大笑,“羅秀才猶未脫白矣!”言其還不能中舉而穿綠衣。

羅隱也不含糊而明確其辭,“鐘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贈妓雲英》)

也許這兩個同病相憐的人有一段後續的風流故事,不過,羅隱確實多次赴考,落榜得沒有脾氣,

他自己的《東歸》詩可以為證:雙闕往來慚請謁,五湖歸後恥交親。盈盤紫蟹千卮酒,添得臨歧淚滿巾。大家只需理解“雙闕往來”,就能理解這首詩的感覺了。

羅隱實有其人。在他的詩歌專著《羅隱集》《甲已集》中,關於“落榜”“科場”不下幾十首。毛主席他老人家多次讀這首詩並圈閱、批註:十上不中第。

現在想來,羅隱是唐時最終沒有中舉的範進,可憐可歎!

所以,他在《偶興》中寫道:逐隊隨行二十春,曲江池畔避車塵。如今贏得將衰老,閑看人間得意人!一個“閑”字,幾多心酸!?苦啊!

面對落第之苦,有些人很大程度上是認命。還有一些落榜生們就怨天尤人了,也寫了很多如此的詩話。

拿李商隱的《破鏡》來說,“玉匣清光不復持,菱花散亂月輪虧。秦台一照山雞後,便是孤鸞罷舞時。”這詩寫的,說考官是破鏡,就會照山雞,鸞鳥只好歇菜。

還有賈島,在《本事詩·怨憤》中直言不諱落第後的感覺:破卻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種薔薇。薔薇花落秋風後,荊棘滿庭君始知。君者,皇帝也,這說得也太白了太直接了,真是本事詩。

——讀書是好事,破萬卷是好夢。只是,不能讀死書,進去了還得出來。

《全唐詩》,包括一些傳奇,都能反映和關照科舉制的一些內容,特別是一些落榜生們的詩,讀一讀,品一品,看一看,想一想,有些意思。

(圖源網路)

我們都能想像這種感覺,誰都有可能中舉啊,可能都是未來的潛力股,敬酒,祝福,咋好聽咋來……可是,轉眼落榜,太辜負父老鄉親了!

“不歸何慰親?歸去舊風塵。灑淚慚關吏,無言對越人。”回去吧沒法交待,不回去吧親人掛念。

所以落榜的溫庭筠在給淮南僕射李德裕的詩中說,“未知魚躍地,空愧鹿鳴篇。”大人啊,太對不起您的知遇之恩呀!

有個叫羅隱的,因為多次落榜而顯名于史。《鑒戒錄·錢塘秀》和《唐才子傳·羅隱》裡關於羅隱的傳奇實在可以寫部小說。他這人有才有些傲。

第一次去考試,可能覺得考得不錯,晚上喝花酒時與一個叫雲英的青樓女在一起,彼此應該印象很深刻。

十二年後又一次落榜,羅隱去喝酒解愁。誰料有情人實在有緣,又碰上了雲英姑娘。

那雲英也真有些不理解此時羅兄弟的心情,卻撫掌大笑,“羅秀才猶未脫白矣!”言其還不能中舉而穿綠衣。

羅隱也不含糊而明確其辭,“鐘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贈妓雲英》)

也許這兩個同病相憐的人有一段後續的風流故事,不過,羅隱確實多次赴考,落榜得沒有脾氣,

他自己的《東歸》詩可以為證:雙闕往來慚請謁,五湖歸後恥交親。盈盤紫蟹千卮酒,添得臨歧淚滿巾。大家只需理解“雙闕往來”,就能理解這首詩的感覺了。

羅隱實有其人。在他的詩歌專著《羅隱集》《甲已集》中,關於“落榜”“科場”不下幾十首。毛主席他老人家多次讀這首詩並圈閱、批註:十上不中第。

現在想來,羅隱是唐時最終沒有中舉的範進,可憐可歎!

所以,他在《偶興》中寫道:逐隊隨行二十春,曲江池畔避車塵。如今贏得將衰老,閑看人間得意人!一個“閑”字,幾多心酸!?苦啊!

面對落第之苦,有些人很大程度上是認命。還有一些落榜生們就怨天尤人了,也寫了很多如此的詩話。

拿李商隱的《破鏡》來說,“玉匣清光不復持,菱花散亂月輪虧。秦台一照山雞後,便是孤鸞罷舞時。”這詩寫的,說考官是破鏡,就會照山雞,鸞鳥只好歇菜。

還有賈島,在《本事詩·怨憤》中直言不諱落第後的感覺:破卻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種薔薇。薔薇花落秋風後,荊棘滿庭君始知。君者,皇帝也,這說得也太白了太直接了,真是本事詩。

——讀書是好事,破萬卷是好夢。只是,不能讀死書,進去了還得出來。

《全唐詩》,包括一些傳奇,都能反映和關照科舉制的一些內容,特別是一些落榜生們的詩,讀一讀,品一品,看一看,想一想,有些意思。

(圖源網路)